以旅游景点为题材,写一篇散文诗

如题所述

去年国庆前后,我去参加一个会议,归途中在九江逗留了两个小时,顺便去了神往以久的两个名胜“琵琶亭”与“浔阳楼”,虽是走马观花,却感慨颇多。
稍有点文学常识的人都应知道“琵琶亭”与“浔阳楼”。琵琶亭因白居易一曲《琵琶行》而千古流芳,“浔阳楼”则因《水浒传》中宋江醉题反诗而家喻户晓。九江(古称浔阳)虽不大,然而,背倚庐山,面临长江,怀抱琵琶亭和浔阳楼,想不出名都难啊!
我们一行几人先去琵琶亭。琵琶亭当然在江边,去时,我心中不断涌起白居易流传千古的名句:“浔阳江头夜送客……”,可是到了琵琶亭,那一种冷清和衰败的景象,就给人当头泼了一盆冷水。门前是坎坷不平的石路,门楣上有一副对联写得极好:“红袖夜船孤,虾蟆岭边,往事悲欢商妇泪;青衫秋浦别,琵琶筵上,一时枨触谪臣心”,只是颜色有些黯淡,看起来不怎么醒目。
买门票进去,里面地盘不大,却除了我们以外,无一游人。进门是一大屏风,上刻毛泽东手书《琵琶行》,虽是龙飞凤舞,寂寥中总让人有明珠暗投之感。沿一条石道,经过历代文人墨客题咏的诗壁,看到的仍是古人们在上面形影相吊,不由人不生怜惜之心。登上比门楣漆色更加斑驳的琵琶亭,亭上有一联云:“一弹流水一弹月,半入江天半入云”,可是空亭掩在江岸堆积的沙石和建筑物间,没有一点气势,倒是平添了一份落寞,让人大倒胃口。这亭是后建的,我不知主管部门是采取怎样的建设和管理方式,但这一种冷清,以及与江岸上新兴建筑物的不谐调,让人真切地感受到,这亭子一如《琵琶行》中那个老大嫁与商人的弃妇。
就这样走了一圈,我们兴味索然地退出,又带着既来之则安之的想法,来到相距数百米的“浔阳楼”。
浔阳楼前是宽阔的大道,赵朴初手书“浔阳楼”三个大字赫然高悬,一副古老的楹联“世间无比酒,天下有名楼”异常醒目,与豪华中不失庄重的浔阳楼融为一体。还未进门,我便有一种预感,这里应有可观之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9-22
前几天,想趁国庆小长假出外走走。于是,提前选择了一个山清水秀的景区,与对方旅行社联系有关车辆、住宿等。原本计划在那里呆上五天左右,可刚说出计划,对方就毫无商量,也煞费苦心地进行劝阻:这个地方,大家最多玩三天,你多了两天没景点可看。磨了几次嘴皮,把我的兴致都磨没了。我的想法确实与他们的日常安排差距很大,又适逢是旅游旺季,所以,尽管我愿意出钱,他们也不乐意赚。我好想对他们说:有一种旅游,不仅是看景点。但似乎说开了话太多,也就作罢。毕竟,目前的旅游主流还是满足于“赶景点”,他们需要跟着主流设计盈利方式。但我相信,想利用假期到美景中做“慢感受,陶冶身心”的人会越来越多。

  旅游,不应该只是脚在动,眼在看,再就是“咔嚓、咔嚓”拍个照。然后,一通整理,迫不及待发到朋友圈,就算是硕果累累。而问到感受,大同小异是:景好美,人好累。

  我想残忍问一句:你心的收获呢?我想冷酷地说:你拍下那么多照片,只不过是“到此一游”的印记。

  旅游,应该重在过程。不应该赶鸭子似的:一个景点,匆匆浏览一下,拍几张照,又赶赴另一个景点。

  如果,旅游总是脚步匆忙,总是比肩接踵,总是客房爆满,总是拥挤,总是嘈杂;如果,旅游没有用心去感受异地的氛围,没有用心去聆听风景的声音,没有用心去体会古迹的厚重。一场旅游,也只不过是花着时间和金钱,满足“曾经来过”的愿望而已。旅游的过程,也许除了紧张和劳累,找不到一丝因为旅游而泛起的心的涟漪。借用周国平先生的话:“一切的意义都寓于过程。然而,现代文明是急功近利的文明,只求结果,藐视过程。”

  旅游的过程应该才是旅游的最大收获。因为不同的地方的人,会有不同的习性爱好,在与他们交错的刹那,会充盈我们的人生;因为不同的景点,是一段历史,或者是一道人文,在我们进去的时候,会点化我们的思想;因为不同的风景,会让我们的心受到触动,那远离城市喧嚣的宁静,那清脆的鸟鸣,那沧桑的古树,一切的一切,会敲开我们的心窗,让我们坦然接受荡涤。

  真正的旅游,要带上拍摄工具,更要带上心。

  如果,一场旅游,不能让心有所获取,那不如等等,因为,旅游不应该只是看景点。

文章出自:散文派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