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考首都师范大学当代文学史的研究生需要怎么做?

如题所述

首师现当代文学的情况:
  总体来说首师的现当代还是不难考,初试只要上了国家线就没什么问题,而过了初试,复试只要不是差得让老师跌眼镜,都会上的。即便是现当代文学招满了,老师会问你愿不愿意调剂到文艺学,因为文艺学由于理论性较强,每年都招不满。基本上复试被刷的都是不愿意调剂到文艺学。
  PS:有学妹在问我考文艺学还是现当代的问题,我的看法是这样的:
  文艺学(适合立志于从事学术研究的同学):
  研究领域广、在学术界地位高、首师有陶东风压阵几可媲美北大。缺点是太难、理论性太强、不好找工作。
  现当代:
  简单容易、就业面广。缺点是太简单、在学术界地位低。
  我开始肯定是要考博从事学术研究的,但是我却考了现当代,所以现在一直在后悔……
  专业课:1.中国现当代文学808
  参考书目:
  钱理群等编《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张志忠编《中国当代文学六十年》
  张志忠编《当代文学作品导读》
  王家平编《现代文学作品导读》
  考试题目:名词解释8个,每个6分;简答题4个,每个13分;论述题2个,每个25分。(每年稍微有变化)
  考试风格:总分150分,现代和当代各占一半。近几年名词解释出题越来越偏向作品。总体来说考试很基础,大部分是书上的,只要好好背书,都会答的。14年的考试中名词解释除了《小狗包弟》稍微有点偏,其他都是书中的重点。论述题中“新世纪文学”出得较活,但只要稍微关注过思潮的都能写出自己的见解来。每年必考鲁迅,爱考女性文学、寻根文学、杨绛。
  我的准备:专业课里这门我花的时间比较多。3—6月看了一遍书,一边看一遍在本子上写笔记、提纲挈领。7—9月的上午看第二遍,结合笔记,稍微记了下,顺便想想自己的观点,同时留心网上其他人对该作家、作品的看法;晚上总结真题,有时候也看看重要的作品,如《古船》《雷雨》什么的。10—12月,政治大纲出来看专业课就少了,不过还是做了一些工作,把书上的重要知识点按照名词解释、简答题或论述题的样子总结出来,比如对《春阳》进行名词解释。最后一个月的时候开始背题,真题+自己总结的知识点,书上出现的知识点一个也不能放过,宁可答不全也不能什么都不会。同时平时要积累,看看《读书》《书城》等杂志,外国文学、比较文学什么的也要留心下。
  专业课:2.中国语言文学710
  参考书目:
王力编《古代汉语》第一册
  袁霈行编《中国文学史》全四卷
  邱运华编《文学批评方法与案例》
  考试题目:(每年略有不同,此处以2014年为准)
  古代文学部分:填空15个,每个1分;名词解释4个,每个5分;诗词鉴赏15分。
  古代汉语部分:名词解释2个,每个3分;古文翻译加字词解释44分。
  文学评论写作部分:50分
  (每年题型不同,有时候会考外国文学及比较文学的内容,此处以14年为准)
  考试风格:这门课是大综合,考的非常多,所以准备起来比较痛苦。楼主是跨考的,基础不牢,袁霈行的四本古代文学只看了一遍,好在平时积累多,填空题还是填对了10个。古代文学的名词解释每年的重复率很高,我只是背了十年间出现的真题,诗词鉴赏经常是杜甫或陶渊明,不过今年是李商隐的《锦瑟》,也比较简单。古代汉语部分我是把王力的那本书翻来覆去地读了的,还自己翻译了一遍。写作部分要用的是邱运华那本《文学批评方法与案例》,这本书比较难,不过要是读者有哲学史或是美学史背景,那就简单了,我学了这本书之后,但凡分析作品,我都用社会学批评+英美新批评,前者分析时代思潮与背景、后者分析作品内部结构,14年的写作部分由于分析的是孙犁的《嘱咐》,内部特色比较明显,就只用了英美新批评。
  我的准备:总体来说,这门课我用的时间比较少,3—7月的时候马马虎虎地把书看了一遍,后来也只是抽空看了看。早上读半个小时的《古代汉语》,晚上总结近十年的真题,偶尔练下写作,最后半个月的时候背了几遍真题。
  外语:日语203
  总体来说日语比英语简单,楼主平时练得很难,考试的时候拿到卷子就笑了,而考场里考英语的从头到尾都在唉声叹气。但是,不要以为简单到可以随便做,日语203总体难度略高于2级,从零基础到考研日语,怎么说都要1年时间,并且要认认真真学、不可有丝毫懈怠,楼主真真是痛苦过来的,刚学的时候两颊读日语读得酸痛得嘴都张不开、一边在大学上课一边去日语学校有时候吃不成午饭有时候吃不成晚饭、大冬天的晚上在春熙路等那挤死人的公交车一路冷成神经病挤成神经病。
  考试题型:基础知识20个,每个1分;阅读20个,每个2分;日翻汉15分;作文25分。
  基础知识:相当于英语的完形填空,比较难。前面十几个考词填空,后面几个考用法,问你下面四个选项中与文中该词的用法相同或不相同的是哪个,最后两个考读音,(这两个楼主经常是全错)。日语最难的就是助词,这部分里就经常考助词,有时候语法上也说不清为啥要选那个,可答案就选那个啊!助词的区分复杂琐碎,绝对把你整得晕头转向,所以该部分得高分比较难,楼主的最高纪录是对15个,最低是对5个。
  阅读:与英语一样,日语也是得阅读者得天下。四篇阅读里第一篇较简单,但是有时候选项模糊性会很大,好在今年没有。第四篇难度最大,有很多不认识的词,有时候楼主做模拟题,第四篇全错。
  翻译:只要阅读好,翻译就简单了,不过一定要注意翻译的连贯性,不要翻成日式中文。
  作文:听起来很难,其实也还好。楼主十一月中旬才开始写作文,写了三十几篇后觉得翻来覆去就那十几句话。并且还可以抄前面阅读的,今年的作文题目与第三篇阅读的论幸福主题很像,所以我改头换面地抄了很多,第三篇阅读居然还引用了康德的《判断力批判》,我当时那个激动啊,真想跑出去给我的哲学师兄们说。
  我的准备:看日语的时间在下午,基本与考试时间一致。正式准备是在7月,之前很辛苦地学完了标日初上下、中级上。7—9月看的是易友人那本书,语法总结得不错,其他作用不大。之后用的是赵敬的书,10年的真题认认真真做了3遍,又逐字逐句地翻译了一遍,每个不认识的词和语法都抄在本子上然后记(走路在记吃饭在记做梦也记),四遍下来基本上都认识了。然后做了赵敬20套模拟题,模拟题比较难,只能考60(作文按20分算,分估得较高)几分,主要是训练考试感觉。11月下旬开始练作文了,首先背了几篇范文,然后分析真题范文的结构、爱用的词,背几个漂亮句子,最先开始写的时候2个小时才憋一篇出来,写到后来开头结尾怎么写都是套话、有些句子改个词就能用于各种场合,还要训练自己抄前面阅读的能力,比如你写2010年的作文时就去前面的阅读找,改得既套用了它的语法又合适自己的主题,最后30分钟就写成一篇了。
  政治:
我的政治比较差,所以花的功夫多一些。大纲解析出来之后上午的时间基本是在看政治,前前后后看了三遍,最后自己总结了一遍,哲学部分依据的是徐之明的逻辑图整理,毛中特的大题是每个都总结了写在纸上的,史纲和思修看得稍少。练习做的是肖秀荣1000题。十年真题做了2遍,又把大题的答案抄了一遍,分析它的答题思路。晚上的时候看文都的视频讲座,其中徐之明的哲学部分讲得较好,其他的不行。
  我考研的几个月里,总体来说还是比较平和,每天有固定的时间学习、固定的时间休息,既没有拼命也没有懈怠,一直在平均用力。3—6月时间比较灵活,7月开始就很规律了,早上6点半—7点起床(有时候状态好就六点半“咻”的一声翻起来,有时候状态不好就七点),8—11点在教室看书,政治大纲解析出来之前看的是两门专业课,主要看的是现当代文学,大纲解析出来后基本上看政治,看书、做题、揣摩真题都在这三个小时里。11—1点,吃饭、上网逛逛、做一些生活琐事、看小说(我睡前有看小说的习惯),1—1:30睡午觉。2—5点,做日语,做真题、做模拟、总结语法、记单词、查字典、写作文等等等。5—6点吃饭、做一些琐事。6—8点,吃了晚饭之后我的精神状态就不太好了,就做了一些不太费脑子的事,比如总结历年的真题答案、看徐之明的政治视频,或者做我喜欢的事情,比如写写评论文章、看看作品等。之后我就回去玩去啦,上网看看考研信息、玩玩游戏(那时在玩古剑奇谭2)、看看微博或是与朋友们聊聊天什么的。一般十点睡觉,睡之前看小说。因为我状态最好的时间是在早上,后来考前2个月的样子开始在早上多抽半个小时来背书,有时是古代汉语、有时是古代文学、有时是现当代、有时候是日语或政治,冬天的时候,天台上吹风,不知多冷啊!
  考研的过程相当孤独,我有的时候一天只说三句话,就是早中晚去食堂吃饭的时候对打菜阿姨说要哪个哪个菜,有时候晚上担心自己考不上想这想那的睡不着,有时候看书看不进去或是政治选择题错太多憋屈得想哭。总之,考研就是坚持,我们考研教室里最先满满的一教室人,都鼓足了劲儿的样子,起早贪黑的,后来走得剩十几个人,我并不是最用心最刻苦的,却是坚持下来的人之一,考上与否,就是天意了!
  最后还有个事情要说明,我就读于师范院校,有实习的问题。川师对实习看得非常重,不管你什么情况都逼着去实习(当然有些懂事的与领导关系比较好就没去),时间长达2个月,期间还要应付各级领导的检查,我当时在大学与实习中学两头跑,非常痛苦,大家一定要解决好这个问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