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中秋词有哪些?

如题所述

1.《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思念。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宋代〕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写于中秋的这首《西江月》,情绪却显得非常落寞,应该是写于被贬黄州之时。在这首词中,苏轼以“中秋”这一深具情感意义的节日为背景,抒写了远贬黄州的孤独悲苦的心情,同时又在感叹时间的流逝中,表达出对人生历史的深沉思考,以及对人世真情的深深眷恋。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苏轼 〔宋代〕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3.《阳关曲·中秋月》是公元1077年(熙宁十年)八月十五日作于徐州。是年二月胞弟苏辙与东坡相见,四月间陪他同赴徐州,八月中秋之后方才离去。这是暌别七年来兄弟首次相聚并共度中秋。

阳关曲·中秋月

苏轼 〔宋代〕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4.念奴娇·中秋这首词是元丰五年(1082)中秋,苏轼在黄州时写的

念奴娇·中秋

苏轼 〔宋代〕

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3-26
“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俱废”!自古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但是,胡仔的这句评论,却能让绝大部分人认同。因为在中秋这个题材上的诗词,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是神一样的存在。

胡仔这话说在南宋,但直到如今,也没有人敢说,谁的中秋诗词可以超越东坡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这首词,几乎每一个中国人读了就能明白,而且被赏析得太多太多,所以此处略过简单的赏析环节,只说一说苏轼这首词之所以千古流传的原因。我觉得可以从四个方面去考虑。

第一,是流行性上。一首好词,首先要能够流行,能够让大部分人都读懂,你看吴文英、周邦彦的词,虽然艺术性极佳,但没有一点古文基础,很难读懂,所以他们的词,能广泛流传的不多。而苏轼的这首,从写出来以后,便广泛传播,宋代便经常出现让歌女“唱一支东坡学士中秋《水调歌》”的情形,后来虽不再“唱”了,却历经千年而不衰,很多人都是能够吟诵出来的。可以说,这首词,从写出来以后,直到如今,就一直流传不朽,将来必定也是经典。

第二,是绝美的意境。苏轼这首词,小序中有交代,“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中秋日,怀念弟弟苏辙,因而写下这首词,全词从第一句开始,就以浪漫瑰丽的意境,打动着无数人的内心,虽然是寄给亲人,却打破了狭小的局限,将人类美好的感情,全都写了出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又有哪一个中国人不被感动呢?

第三,难以超越的艺术成就。这首词是苏轼词中的精品,更是宋词中乃至后世少有人能比拟的佳作,全词构思新奇巧妙,上片飘逸纵横,下片情真意切,虚实结合间,谱写出了一幅浪漫主义的乐章。

第四,亘古不变的真挚情感。东坡是对亲人表达思念之情,却以广阔的胸怀,将天下人的离愁都包含其中,而且是发自内心,真挚淳朴的,是能让任何人都产生共鸣的,苏轼的高尚思想境界,也因之而表现出来。

总之,苏轼这首词,由月到人,由想象到现实,巧妙融合时空,将对亲人的思念,上升到了对人生的探索,人与自然的高度契合,堪称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胡仔推崇这首词为千古中秋词第一,一点都不为过。
第2个回答  2022-08-20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