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项有关古代诗歌、散文的文学常识,表述和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后人将之归纳为“风”、“雅”、“颂”,其中“风”又称“十五国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民歌,它浓缩了《诗经》中最精华的部分。
B.盛唐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诗坛名家辈出,不仅出现了中国诗坛盛极一时的“双子星”: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还出现了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谢灵运以及为人们所熟知的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等。
C.先秦散文尚处在应用阶段,哲学家用以说理,史学家用以记事。前者有儒家的《论语》《孟子》,道家的《老子》《庄子》,法家的《韩非子》《荀子》等诸子散文;后者有纪传体的《春秋》,编年体的《战国策》等历史散文。
D.中唐韩愈、柳宗元等人尖锐批判六朝以来的骈俪文,提倡更为实用的上继先秦两汉文体的散文,并称之为“古文”,与骈俪文对立。在他们的实际创作成绩和理论倡导的影响下,中唐文风大变,古文称为文坛的主要风尚,文学史上称其为古文运动。

严格说来,A项是错误的。因为我们常说“《诗》有六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注:见《诗序》,《周礼·春官》亦有提及——“大师教六诗······”),但是一般认为风、雅、颂是诗的分类;而赋、比、兴则是诗的表现手法(这个问题不用太深究)。
另:“风土之音曰《风》”(狭义角度而言,要扩展的话就太多了),一般而言,“风”即音乐曲调(那么推而论之,国风便是指各地的音乐曲调了),所以笼统地来说,我们所说的“风”,一般就是指国风而言了。
B是错的!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是东晋诗人,在“淡乎寡味”的玄言诗盛行时的东晋,实为一异数,并开创了田园诗这种新题材的作品;而谢灵运(字康乐,为谢玄之孙,——爸爸是个“傻蛋”,又有称其作谢客的,这里就不作多述)则是东晋刘宋易代之际的人物,在陶渊明之后,但肯定在隋唐之前,他是山水诗的开创者。【一般我们不将山水诗和田园诗合为一谈,因为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唐朝时,王维和孟浩然开宗立派,将山水和田园两者紧密结合,创造了山水田园诗派,只不过在现行的袁版教材中,盛唐的这个部分是按风格编排的,淡化了例如山水田园边塞等派别提法,而改为“静逸明秀”、“清刚劲健”、“慷慨奇伟”之说(个人以为亦不甚妥,在此不论)······
C项有误。1)《荀子》为荀子(亦称荀卿)作,是儒家学派的集大成式人物,其提出的著名的“性恶论”,与孟子的“性善论”论点相对。《韩非子》和《荀子》是专题论文,但并非都是法家著作(《论语》《孟子》《老子》为语录体;《墨子》和《庄子》则为专论体)。
2)《春秋》是编年体史书,为鲁国编年体,为孔子所作,是记事类型的;而《战国策》则是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是西汉刘向校理群书而成(子政与其子刘歆受命校书,对我国文学史贡献颇大),楼上说其是国别体史书,无错。(注:《战国策》最初有《国策》、《国事》、《国语》——或曰《事语》,《短书》、《长书》、《修书》等名称)
另:《战》对人物的成功描写,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成立开创了先例,并显示了由《左传》编年体向《史记》纪传体的过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1-30
选择D项,此项正确。
A项风雅颂是诗经的内容,赋比兴方才是表现手法。所以此项错误。
B项陶渊明、谢灵运是东晋大诗人,而非盛唐诗人,故错。
C项荀子是儒家代表,而不是法家代表。《春秋》是编年体史书,而战国策是是一部国别体史书,故此项错误。
因此,本题选第四项。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2-01-30
选D
A 《诗经》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风、雅、颂是内容,这六者合称为诗经的六义。
B 陶渊明诗晋朝的,而且他写的是田园诗,不是山水田园诗。唐朝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是王维和孟浩然。
C 荀子是儒家《战国策》是国别体不是编年体。《春秋》是编年体。

新年快乐~~
第3个回答  2012-01-30
选D吧。国风不是民歌吧,陶渊明显然错误,荀子不是法家
第4个回答  2012-01-30
选D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