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荷塘月色》一文是通过哪些艺术手法来描绘美景的

如题所述

1、朱自清先生借助多种艺术手法突出了月色的朦胧、柔美,描绘出一幅美丽宁静的荷塘月夜图。其写作手法及其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直接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本文中,直接描写月光的只有一句,多是以影写月,本篇“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这里的黑影参差斑驳,给人一种摇摆起伏的动感。为什么?就因为这些黑影是落在荷塘里。荷塘里“微风过处……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黑影落在这波痕上面,当然更显参差斑驳。也因为荷塘正处于这种动态中,杨柳的倩影才像“画”而不是“印”在荷叶上。也正因为有了那道凝碧的波痕,光与影才连出一条条五线谱似的曲线,让人联想到“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2)借助修辞,使形象更为传神
作者在文中最显著的写作特色就是大量运用了修辞手法,如明喻、暗喻、拟人、通感、象征等,使事物形象由静转为动,由无生命转为有生命,动静结合,虚实相生,读之犹如亲见亲历。尤其是通感手法的运用,更是将难以把捉和保留的、抽象的嗅觉形象“清香”,生动精彩地描绘成“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清淡飘渺,若现若隐,真是一种奇妙的感受。能够将如此奇妙而抽象的感受充分形象地表达并传播开来,足见出作者那“表达美的才情”。
(3)巧用对比,使情感更为强烈
作者在文中一共用了三层对比,分别是将白天与夜晚进行对比,将“不宁静”和“不自由”的心境与荷塘月色优美的意境进行对比,将旧时采莲的趣事和“无福消受”的现实进行对比。第一层,将白天和夜晚进行对比,突出了作者在白天里的“不宁静”和“不自由”,“不宁静”和“不自由”也是整篇文章的情感基调;第二层,将“不宁静”和“不自由”的心境与荷塘月色优美的意境进行对比,突出了月下荷塘的美好以及作者暂时舒缓的心情,是文章写得最漂亮的地方,同时,能够静下来真正欣赏到自然的美,这也是一个人难得的境界;第三层,将旧时采莲的趣事和“无福消受”的现实进行对比,这不但增加了文章的文采和情趣,同时也突出了作者“求美而不得”的无奈,于是再次回到现实的“不宁静”和“不自由”,文章的主旨也由此而彰显出来。
(4)烘托手法,渲染氛围
烘托是中国传统艺术常用的手法。它能突出作家所要强调的事物,渲染作品的必要气氛,人们惯用“烘去托月”来说明这一艺术手法。朱自清先生对烘托的法则运用自如,妙笔生花。在《荷塘月色》中,荷塘与月色两种景物互为映衬:荷塘是月色照射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衬托之下的月色,二者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泄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月光如国画上的点眼之笔,在月光的照射下,荷塘增添了朦胧之美。如给荷塘披上一层纱。荷塘上浮起的雾,不同于一般的白雾,因为是在绿叶社托和淡淡的月色映照之下显现的,所以是 “青雾”,月下雾中的荷花,洁白柔美,迷离朦胧,用“牛乳中洗过”、“笼着轻纱”的梦来形容,恰如其分地渲染了这种氛围。
2、文章简介:
《荷塘月色》是中国著名文学家朱自清任教清华大学时所写的一篇散文,因被收入中学语文教材而广为人知。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值“四·一二”蒋介石背叛革命之时。曾参加过“五四”运动的爱国知识分子朱自清,面对这一黑暗现实,他悲愤、不满而又陷入对现实无法理解的苦闷与彷徨之中。怀着这种孤独苦闷的心情,他深夜漫步于清华园内近春园荷塘西北角写下了《荷塘月色》这篇文章。文章寄托了作者一种向往于未来的政治思想,也寄托了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之情。
3、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长大于江苏扬州,故称“我是扬州人”。北京大学毕业,曾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中国现代诗人、散文作家。文笔清新,所著合编为朱自清全集。[1]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为建立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主要作品有《雪朝》、《踪迹》、《背影》、《春》、《欧游杂记》、《你我》、《精读指导举隅》、《略读指导举隅》、《国文教学》、《诗言志辨》、《新诗杂话》、《标准与尺度》、《论雅俗共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