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文章结尾说“大约他的确已经死了”这句话矛盾吗?为什么?

如题所述

《孔乙己》文章结尾说“大约他的确已经死了”这句话并不矛盾。从口语习惯来说,鲁迅创作白话小说时,现代汉语白话尚未完全定型,所以很多词汇有歧义,或者语序不大通顺。

“大约他的确已经死了”,尤其北方人读起来有些别扭,但用当代普通话或北京话口语来转述,也可以说成“也许他就是死了”,这样一说,作者的语义其实反倒明确了。

作者说了“大约”,表示作者并没有目睹或耳闻孔乙己之死;作者说“的确”,表示作者相信孔乙己必死无疑。



扩展资料:

孔乙己是清朝末年的知识分子,他信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教条,但是他连秀才都没有考上,又没有功名利禄,生活过得非常穷酸。孔乙己有着封建教育制度影响下的书生特有的清高本质,没有经济来源,也不愿意从事劳动赚取钱财,端着读书人的架子只能越过越穷。

关于孔乙己那句“窃书算不算偷”的名言,我们可以看出他作为穷困潦倒的书生的迂腐一面。当大家嘲笑他偷书的时候,孔乙己只能无力的回击一句“窃书不算偷”,读书人的事不能算偷,这是多么可笑的歪理,此时孔乙己的穷酸迂腐可见一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1-27

孔乙己》文章结尾说“大约他的确已经死了”这句话并不矛盾。从口语习惯来说,鲁迅创作白话小说时,现代汉语白话尚未完全定型,所以很多词汇有歧义,或者语序不大通顺。

“大约他的确已经死了”,尤其北方人读起来有些别扭,但用当代普通话或北京话口语来转述,也可以说成“也许他就是死了”,这样一说,作者的语义其实反倒明确了。

作者说了“大约”,表示作者并没有目睹或耳闻孔乙己之死;作者说“的确”,表示作者相信孔乙己必死无疑。

扩展资料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当时以《新青年》为阵地,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但是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科举制度虽于1906年废除,但是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基础依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

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展现了20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就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4-08-29
本人认为这句话并不矛盾。
从语法结构来说,“大约他的确已经死了”中的“的确”只是一种虚拟语气而已,和“大约”既不是并列关系,不构成逻辑上的矛盾。
从口语习惯来说,鲁迅创作白话小说时,现代汉语白话尚未完全定型,所以很多词汇有歧义,或者语序不大通顺。
“大约他的确已经死了”,尤其北方人读起来有些别扭,但用当代普通话或北京话口语来转述,也可以说成“也许他就是死了”,这样一说,作者的语义其实反倒明确了:首先,作者说了“大约”,表示作者并没有目睹或耳闻孔乙己之死;其次,作者说“的确”,表示作者相信孔乙己必死无疑。
第3个回答  2012-04-30
不矛盾,“大约”表示猜测,因为一直没有再见到孔乙己,也没有一点关于他的情况,“的确”表确定无疑,因为联系孔乙己最后一次离开酒店的惨状,再想到他生活在那样冷酷的社会,他的死是无疑的,这两个看似矛盾的词,实际上是深刻揭示孔乙己悲剧命运这一结局并然性的一组词。
肯定对,我们老师上课讲的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5
按现在的话说,是矛盾的,但根据孔乙己的生活现状,前面的大约是估计、猜测的意思,而后面的的确是十分肯定的,说明,孔乙己非死不可,是万恶的旧社会吞噬了他的生命。
显然,不矛盾。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