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有哪些

如题所述

双调·大德歌 南吕·四块玉·别情 双调·沉醉东风
双调·碧玉箫 正宫·白鹤子 仙吕·一半儿
南吕·一枝花·不服老 南吕·一枝花·赠珠帘秀

白 朴 仙吕·寄生草·饮 中吕·阳春曲·知几 中吕·阳春曲·题情
越调·天净沙 双调·沉醉东风·渔父 双调·得胜乐·夏
双调·庆东原

马致远 仙吕·青哥儿 越调·天净沙·秋思 南吕·四块玉·恬退
南吕·四块玉·叹世 南吕·金字经 双调·寿阳曲
双调·蟾宫曲·叹世 双调·寿阳曲 双调·夜行船·秋思
般涉调·耍孩儿·借马

姚 燧 中吕·醉高歌·感怀 中吕·满庭芳 中吕·阳春曲
越调·凭栏人 越调·凭栏人·寄征衣

贯云石 双调·水仙子·田家 正宫·塞鸿秋·代人作 南吕·金字经
中吕·红绣鞋 越调·凭栏人·题情 双调·蟾宫曲·送春
双调·清江引·惜别 双调·寿阳曲

卢 挚 双调·寿阳曲·别珠帘秀 双调·寿阳曲·夜忆 双调·殿前欢
黄钟·节节高·题洞庭鹿 中吕·朱履曲·雪中黎正 双调·沉醉东风·闲居
双调·沉醉东风·春情 双调·蟾宫曲 双调·沉醉东风·秋景
双调·蟾宫曲·丽华

张养浩 中吕·山坡羊 双调·得胜令·四月一日 中吕·喜春来
双调·沉醉东风 中吕·山坡羊·述怀 中吕·朱履曲
中吕·普天乐 中吕·普天乐·辞参议还 双调·折桂令
中吕·朝天曲 双调·沽美酒带 中吕·最高歌带
双调·雁儿落带 双调·雁儿落带得胜令 南吕·一枝花·咏喜雨
薛昂夫 中吕·山坡羊 正宫·塞鸿秋 双调·楚天遥带清江引
双调·蟾宫曲·雪

张可久 黄钟·人月圆 双调.水仙子·怀古 越调·凭栏人·江夜
双调·水仙子·次韵 双调·折桂令·九日 中吕·满庭芳·山中杂兴
中吕·普天乐·秋怀 越调·寨儿令·次韵怀古 越调·寨儿令·鉴湖上寻梅
双调·殿前欢·离思 双调·青江引 中吕·红绣鞋·天台瀑布寺
中吕·朝天子 中吕·红绣鞋 双调·沉醉风东·幽居
双调·庆东原·次马致远先辈韵 中吕·卖花声·怀古 中吕·卖花声·客况
中吕·齐天乐带红衫儿·道情 双调·落梅风·春晚 黄钟·人月圆·春日次韵
双调·折桂令·石塘道中 双调·折桂令·西陵送别 中吕·普天乐·秋怀
双调·清江引·春思 双调·庆宣和·春晚病起 正宫·醉太平·叹世
中吕·红绣鞋·西湖雨 南吕·一枝花·湖上晚归

乔 吉 正宫·绿么遍·自述 双调·水仙子·重观瀑布 中吕·水坡羊·寓兴
越调·天净沙·即事 中吕·山坡羊·冬日写怀 越调·凭栏人·金陵道中
双调·沉醉东风·题扇头隐括古诗 双调·折桂令·寄远 双调·折桂令·登姑苏台
双调·折桂令·毗陵晚眺 双调·雁儿落带得胜令·自适 双调·卖花声·悟世
越调·凭栏人·春思 双调·春闺怨 双调·殿前欢·里西瑛号懒云窝自叙有作奉和
任 昱 正宫·小梁州·春怀 双调·清江引·题情 中吕·上小楼·隐居
双调·水仙子·幽居 南吕·金字经·稍宵宴坐 越调·小桃红
南吕·金字经·重到湖上 双调·沉醉东风·信笔 双调·清江引·钱塘怀古
中吕·红绣鞋·重到吴门

徐再思 黄钟·红锦袍 中吕·喜春来·闺怨 仙吕·一半儿
南吕·阅金经·春 黄钟·人月圆·甘露怀古 越调·天净沙·渔父
越调·凭栏人·咏史 双调·蟾宫曲·春情 双调·蟾宫曲·西湖寻春
双调·清江引·相思 双调·水仙子·夜雨 双调·卖花声
宋方壶 中吕·山坡羊·道情 双调·水仙子·居庸关中秋对月 中吕·红绣鞋·阅世
双调·清江引·托咏

周德清 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 中吕·满庭芳 中吕·红绣鞋·郊行
双调·蟾宫曲·别友

钟嗣成 双调·清江引 正宫·醉太平·落魄 双调·折桂令·西域吉诚甫
南吕·一枝花·自叙丑斋

汤 式 双调·天香引·西湖感旧 双调·蟾宫曲 正宫·小梁州·九日渡江
双调·庆东原·京口夜泊

无名氏 正宫·醉太平 南吕·干荷叶·咏史 正宫·醉太平·讥贪小利者
正宫·塞鸿秋 双调·水仙子 商调·梧叶儿·嘲谎人
南吕·骂玉郎带感皇恩采茶歌·鏖兵 大石调·初生月儿 商调·梧叶儿·嘲贪汉
正宫·塞鸿秋·山行警 失曲牌名·大雨 中吕·迎仙客·七月
仙吕·寄生草·闲评 中吕·朝天子·志感 中吕·满庭芳·刺鸨母
中吕·十二月带尧民歌·相思 越调·小桃红·别忆 双调·水仙子·风情
南吕·一枝花·渔隐

刘庭信 双调·折桂令·忆别 南吕·一枝花·春日送别

高明 商调·金络索桂梧桐·咏别

兰楚芳 南吕·四块玉·风情

杨景贤 中吕·红绣鞋·咏虼蚤

元好问 双调·小圣乐

杨 果 越调·小桃红·采莲女

杜仁杰 般涉调·耍孩儿·庄家不识勾栏

王和卿 仙吕·醉中天·咏大蝴蝶

陈草庵 中吕·山坡羊·叹世

庚天锡 双调·蟾宫曲

滕 宾 中吕·普天乐

邓玉宾 正宫·叨叨令

王伯成 中吕·阳春曲·别情

白 贲 正宫·鹦鹉曲

冯子振 正宫·鹦鹉曲 四首

珠帘秀 双调·寿阳曲·答卢疏斋

王实甫 中吕·十二月带尧民歌·别情

邓宾子 双调·雁儿落带得胜令

鲜于必仁 双调·折桂令

郑光祖 正宫·寒鸿秋

曾 瑞 南吕·架玉郎带感皇恩采茶歌 中吕·山坡羊·讥时 大石调·青杏子·骋怀
阿鲁威 双调·蟾宫曲·怀古

王元鼎 越调·凭栏人·闺怨

赵善庆 中吕·山坡羊 双调·庆东原·泊罗阳驿 越调·凭栏人·春日怀古
马谦斋 越调·柳营曲·叹世 双调·水仙子·咏竹 双调·沉醉东风·自悟
睢景臣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周文质 双调·落梅风 正宫·叨叨令·自叹 越调·寨儿令
范居中 正宫·金殿喜重重·秋思(南北合套)

苏彦文 越调·斗鹌鹑·冬景

刘时中 南吕·四块玉 中吕·朝天子·邸万户席上 正宫·端正好·上高监司
顾德润 中吕·醉高歌带摊破喜春来·旅中

钱 霖 般涉调·哨遍·看钱奴

曹 德 双调·清江引 双调·沉醉东风·村居

吕止庵 仙吕·后庭花(一) 仙吕·后庭花(二)

李致远 中吕·红绣鞋·晚秋 越调·天净沙·离愁 双调·落梅风
张鸣善 中吕·普天乐·咏世 双调·水仙子·讥时

杨朝英 双调·水仙子 商调·梧叶儿·客中闻雨 双调·水仙子·自足
查得卿 仙吕·寄生草·感叹 越调·柳营曲·金陵故址 双调·蟾宫曲·怀古
吴西逸 越调·天净沙·闲题 双调·蟾宫曲·纪旧

周 浩 双调·折桂令·题《录鬼薄》

王举之 双调·折桂令·赠胡存善

汪元亨 正宫·醉太平·警世 双调·雁儿落带得胜令·归隐 双调·沉醉东风·归田
倪 瓒 黄钟·人月圆 越调·小桃红·秋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4-10
原文地址:元曲精选作者:横芜山
卖花声·怀古
张可久
美人自刎乌江岸,
战火曾烧赤壁山,
将军空老玉门关。
伤心秦汉,生民涂炭,
读书人一声长叹。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
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山坡羊·骊山怀古
张养浩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
只见草萧疏,水萦纡。
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
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天净沙·春
白朴
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
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天净沙·夏
白朴
云收雨过波添,楼高水冷瓜甜,绿树阴垂画檐。
纱厨藤簟,玉人罗扇轻缣

天净沙·冬
白朴
一声画角谯门,半庭新月黄昏,雪里山前水滨。
竹篱茅舍,淡烟衷草孤村。

[双调]碧玉箫
关汉卿
怕见春归,枝上柳绵飞。
静掩香闺,帘外晓莺啼。
恨天涯锦字稀,梦才郎翠被知。
宽尽衣,一搦腰肢细;
痴,暗暗的添憔悴。

秋景堪题,红叶满山溪。
松径偏宜,黄菊绕东篱。
正清樽斟泼醅,有白衣劝酒杯。
官品极,到底成何济?
归,学取渊明醉。

四块玉·叹世
马致远
两鬓皤,中年过,图甚区区苦张罗。
人间宠辱都参破。种春风二顷田,
远红尘千丈波,倒大来闲快活。

带月行,披星走,孤馆寒食故乡秋。
妻儿胖了咱消瘦。
枕上忧,马上愁,死后休。

清江引·咏梅
贯云石
芳心对人娇欲说,不忍轻轻折。
溪桥淡淡烟,茅舍澄澄月,包藏几多春意也。

夜行船·秋思
马致远
百岁光阴一梦蝶,重回首往事堪嗟。
今日春来,明朝花谢。
急罚盏夜阑灯灭。

寿阳曲·潇湘夜雨
马致远
渔灯暗,客梦回,一声声滴人心碎。
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情泪。

殿前欢·对菊自叹
张养浩
可怜秋,一帘疏雨暗西楼。
黄花零落重阳后,减尽风流。
对黄花人自羞。花依旧,人比黄花瘦。
问花不语,花替人愁。

寿阳曲·远浦帆归
马致远
夕阳下,酒旆闲,两三航未曾著岸。
落花水香茅舍晚,断桥头卖鱼人散

[南吕]四块玉·别情
关汉卿
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
凭阑袖拂杨花雪。
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

水仙子·夜雨
徐再思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逆旅淹留。
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清江引·咏梅
贯云石
芳心对人娇欲说,不忍轻轻折。
溪桥淡淡烟,茅舍澄澄月,包藏几多春意也。

沉醉东风·渔夫
白朴
黄芦岸苹渡口,绿杨堤红蓼滩头。
虽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
点秋江白鹭沙鸥。
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

[双调]大德歌·春
关汉卿
子规啼,不如归,道是春归人未归。
几日添憔悴,虚飘飘柳絮飞。
一春鱼雁无消息,则见双燕斗衔泥。

塞鸿秋·浔阳即景
周德清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霞都变露,新月初学扇,
塞鸿一字来如线。

[双调]沉醉东风
关汉卿
咫尺的天南地北,霎时间月缺花飞。
手执着饯行杯,眼阁着别离泪。
刚道得声“保重将息”,痛煞煞教人舍不得。
好去者望前程万里!

驻马听·吹
白朴
裂石穿云,玉管宜横清更洁,
霜天沙漠,鹧鸪风里欲偏斜。
凤凰台上暮云遮,梅花惊作黄昏雪。
人静也,一声吹落江楼月

寿阳曲·渔村夕照
马致远
鸣榔罢,闪暮光。绿杨堤数声渔唱,
挂柴门几家闲晒网,都撮在捕鱼图上。

朝天曲
张养浩
柳堤,竹溪,日影筛金翠。
杖藜徐步近钓矶,看鸥鹭闲游戏。
农父渔翁,贪营活计,不知他在图画里。
对这般景致,坐的,便无酒也令人醉。

蟾宫曲·送春
贯云石
问东君何处天涯?落日啼鹃,流水桃花。
淡淡遥山,萋萋芳草,隐隐残霞。
随柳絮吹归那答,趁游丝惹在谁家。
倦理琵琶,人倚秋千,月照窗纱

醉太平·无题
无名氏
堂堂大元,奸佞专权。
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
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
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
贼做官,官做贼,混愚贤,哀哉可怜。

四块玉·马嵬坡
马致远
睡海棠,春将晚,恨不得明皇掌中看。
霓裳便是中原乱。
不因这玉环,引起那禄山,怎知蜀道难!

人月圆·雪中游虎丘
张可久
梅花浑似真真面,留我何阑干。
雪晴天气,松腰玉瘦,泉眼冰寒。
兴亡遗恨,一丘黄土,千古青山。
老僧同醉,残碑休打,宝剑羞看。

人月圆·山中书事
张可久
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
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
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
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金字经·春晚
张可久
惜花人何处。落红春又残。
倚遍危楼十二阑。
弹。泪痕罗袖斑。
江南岸。夕阳山外山。

[南吕]四块玉·闲适
关汉卿
旧酒投,新醅泼,老瓦盆边笑呵呵。
共山僧野叟闲吟和。
他出一对鸡,我出一个鹅,闲快活。

寿阳曲·烟寺晚钟
马致远
寒烟细,古寺清,近黄昏礼佛人静。
顺西风晚钟三四声,怎生教老僧禅定?

寿阳曲·山市晴岚
马致远
花村外,草店西,晚霞明雨收天霁。
四围山一竿残照里,锦屏风又添铺翠。

[仙吕]一半儿
关汉卿
碧沙窗外静无人,跪在床前心忙要亲。
骂了个负心回转身。
虽是我话儿嗔,一半儿推辞一半儿肯。

醉太平·讥贪小利者
无名氏
夺泥燕口,削铁针头,
刮金佛面细搜求,无中觅有。
鹌鹑嗉里寻豌豆,鹭鸶腿上劈精肉。
蚊子腹内刳脂油,亏老先生下手。

[双调]大德歌·秋
关汉卿
飘飘,雨潇潇,便做陈抟睡不着。
懊恼伤怀抱,扑簌簌泪点抛。
秋蝉儿噪罢寒蛩儿叫,淅零零细雨打芭蕉。

普天乐·秋怀
张可久
为谁忙,莫非命。
西风驿马,落月书灯。
青天蜀道难,红叶吴江冷。
两字功名频看镜,不饶人白发星星。
钓鱼子陵,思莼季鹰,笑我飘零。

[南吕]四块玉·闲适
关汉卿
南亩耕,东山卧,世态人情经历多。
闲将往事思量过。
贤的是他,愚的是我,争甚么!

[双调]大德歌·冬
关汉卿
雪纷纷,掩重门,不由人不断魂。
瘦损江梅韵,那里是清江江上村。
香闺里冷落谁瞅问?好一个憔悴的凭阑人!

清江引·野兴(五首)
马致远
林泉隐居谁到此。有客清风至。
会作山中相。不管人间事。
争甚麽半张名利纸。

东篱本是风月主。晚节园林趣。
一枕葫芦架。几行垂杨树。
是搭儿快活闲住处。

西村日长人事少。一个新蝉噪。
恰待葵花开。又早蜂儿闹。
高枕上梦随蝶去了。

樵夫觉来山月底。钓叟来寻觅。
你把柴斧抛。我把鱼船弃。
寻取个稳便处闲坐地。

绿蓑衣紫罗袍谁是主。
两件儿都无济。便作钓鱼人。
也在风波里。
则不如寻个稳便处闲坐地。

四块玉·浔阳江
马致远
送客时,秋江令,商女琵琶断肠声。
可知道司马和愁听。
月又明,酒又醒。客乍醒。来自:求助得到的回答
第1个回答  2012-04-10
  元曲内容:分为元杂剧和元散曲。

  元杂剧:
  元杂剧又称北杂剧、北曲、元曲。元曲包括元杂剧和元代散曲两个部分,它在金院本的基础上孕育发展而形成的,正当南戏盛行之际,北杂剧走向成熟。
  13世纪后半期是元杂剧雄踞剧坛最繁盛的时期。四折一楔子的结构形式是其显著的特色之一,“一人主唱”是元杂剧的又一显著特点。元杂剧唱与说白紧密相连,“曲白相生”。元杂剧还有一些特点,如剧本注重舞台性,角色分工类型化,漠视生活外部形态真实,以类型化、象征化的手法,表现剧作的内在情绪,作家流逸的情思与本质性的真实生活相结合等等。完全具备了戏曲的本质特征,它走完了戏曲的综合历程,是严谨、完整、统一的,又是个性鲜明的戏曲艺术。
  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之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并在唐宋以来话本、词曲、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了成熟的文学剧本。这比之以滑稽取笑为主的参军戏或宋杂剧可说已起了质的变化。作为一种成熟的戏剧,元杂剧在内容上不仅丰富了久已在民间传唱的故事,而且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最喜爱的文艺形式之一。

  元散曲
  释名
  一、 元代人称为乐府。
  二、 散曲之名最早见于文献,是明代朱有墩《诚斋乐府》,此书所说的散曲专指小令,不包括套数。
  三、 明代中叶以后,散曲的范围逐渐扩大,把套数也包括进来。
  四、 20世纪以来的学者的论文,把小令、套数都看作散曲。散曲作为文体概念做终被确定下来。
  产生与发展
  一、 散曲的产生
  1、 发源于金词
  根据学者研究散曲产生于金元之际,产生于民歌俚谣。
  金代的词已经出现曲的特点,倾向俚俗、率直、诙谐、浅白。金词对大量北方俚歌俗调的吸收,金词中的许多词牌实际上已经是亦词亦曲,很多词在文学风格上已经接近后代的曲。
  2、 散曲输入文坛成为散曲文学的主要途径。
  金末元初文人没有科举取仕这条路可走,加上但是避世——玩世的社会思潮的影响,他们出入秦楼楚馆,而大量名妓会制乐府、唱曲,她们将民间的歌曲大量修改、传唱。文人与她们诗酒相乐、丝竹相和,久而久之,必然导致民歌时调与文人创作的结合。
  3、 乐曲的变化。
  宋金之际,北方少数民族相继入主中原,他们带来的胡曲番乐与汉族地区原有的音乐相结合,孕育出一种新的乐曲。散曲便应运而生。
  体制
  一、 小令
  又称“叶儿”,是散曲体制的基本单位。其名称源于唐代的酒令。单片只曲,调短字少是最基本的特征。除了单片只曲,还有一种联章体,又称重头小令,由同题同调的数支小令组成,最多可达百支,用以合咏一事或分咏数事。如关汉卿的双调《大德歌·春》。
  二、套数
  又称套曲、散套、大令,是从宋大曲、宋曲诸宫调发展而来的。体制特点有三。
  1、 是由同一宫调的若干首曲牌连缀而成。
  2、 各曲同押一韵。
  3、通常在结尾部分还有[尾声]
  三、带过曲
  由同一宫调的不同曲牌组成。
第2个回答  2012-04-24
关汉卿的《窦娥冤》 、王实甫的《西厢记》 、马致远的《汉宫秋》 、白朴的《墙头马上》应该是元曲的代表作品,更是体现了元曲作为一个时代的文学符号象征的风采,读来特别具有韵味!其中:“红娘”的称呼,就源于王实甫的《西厢记》。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