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全文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译文: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为疑惑而更加危险。

通俗解释:

1、“学而不思则罔”:死记硬背而不思考不理解,就做不到活学活用、融会贯通,即使记忆力再好成绩也不会太好。

2、“思而不学则殆”:只是善于思考而没有学习的行动,即使逻辑思维能力再强也会因为知识积累的匮乏而限于空想失败。

3、新的解释:学习知识不理解,不面对现实问题则知识无用,面对现实问题不总结,不学习知识则问题不能解决。

扩展资料: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出自《论语·为政》,为孔子所提倡的一种读书及学习方法。指的是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因为不能深刻理解书本的意义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书本的知识,甚至会陷入迷茫。

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进行实实在在地学习和钻研,则终究是沙上建塔,一无所得。告诫我们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否则就会收效甚微。

孔子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和思不能偏废。他指出了学而不思的局限,也道出了思而不学的弊端。主张学与思相结合。只有将学与思相结合,才可以使自己成为有道德、有学识的人。这种思想在今天的教育活动中有其值得肯定的价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1-31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出自《论语·为政第二》第12章,是《论语》名句中的名句,我们可以称之为“金句之王”。
别看就12个字,对这句金句的翻译,却历来千差万别,绝对不是可以用“大同小异”来模弄两可的。

有人将这句话翻译为:“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望文生义,迷惑而无所得;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有人将这句话翻译为:“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惘无所得;思考而不学习,就不切于事而疑惑不解。”
有人将这句话理解为:“学习知识不理解,不面对现实问题则知识无用;面对现实问题不总结,不学习知识则问题不能解决。”

更有人将这句话理解为:“死记硬背而不思考不理解,就做不到活学活用、融会贯通,即使记忆力再好成绩,也不会太好;只是善于思考而没有学习的行动,即使逻辑思维能力再强,也会因为知识积累的匮乏而限于空想失败。”
这些翻译和理解,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或穿凿附会或宽泛不实或片面歪曲的问题。这里,也包括著名语言学家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的翻译。杨伯峻先生将《论语》的这句话翻译为:“只是读书,却不思考,就会受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缺乏信心。”

其实,“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的理解,有“学、思、罔、殆”四个核心词。
古往今来,人们对“思”字的理解,还是比较统一的,即都理解为“思考”。对于这一点,人们应该没有多大异议。至于杨伯峻先生,将后一个“思”字翻译为“空想”,这种理解,确实让人费解,恐怕是由于将“学”翻译成“读书”造成的,也算是将错就错吧。

而对其它三个词的理解,却大相径庭,莫衷一是,直至造成许多的争议,甚至造成一些不良的影响,例如,今天偶然看到的这则宣传牌上面的翻译,感觉,实在有点煞风景。
我们还是将几个关键字,逐个推敲一下。

其中的“学”,如果仅仅理解为“读书”“学习知识”,恐怕理解的狭隘、偏颇了。因为《论语》或生活中的“学”,一定不会仅仅指“读书”“学习知识”,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些,都属于学习的范畴,要“学”的,不应仅指“书本”知识,更应有社会、生活知识,不仅指通过读书提升水平、增长才干,还应指通过丰富经历、阅历,来提升自己,正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所以,“学”字,就理解翻译为“学习”为好。

而其中的“罔”,杨伯峻先生译成“受骗”,感觉也不一定准确,我们也不应仅仅理解为“迷惑、迷惘”,似乎理解为“被蒙蔽、欺骗的”,跟接近《论语》本义。关于这一点,《论语·雍也第六》“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句中的“罔”字,可以佐证。

有次,宰我问孔子道:“有人很仁德,别人告诉他,有位仁人掉井里了,那么,他应跟着跳下去吗?”孔子说:“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君子可以到井边去救,却不可以陷入井中!君子可以受欺骗,但不可以受愚弄。”对于“罔”字的理解,《论语》提供了很好的语境。“君子可欺也,不可罔也”,正好同时出现了“欺”与“罔”两个字,这说明,这两个字字义并不相同。“欺”是指欺骗,那么“罔”字,就带了一种忽悠、愚弄的意思。这句告诉宰我的意思是,一个君子,可以被人利用合情合理的骗局所欺骗,但是不能被愚弄或误导。

由此看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中的“殆”,理解翻译为“被蒙蔽、愚弄”为好。
对于“殆”字,杨伯峻先生又翻译为“没有信心”,恐怕真得大违孔子的本义了!其实,“殆”字本身就是一个形声字,从歹,台声,本义是危险、陷入困境的意思,后来引申出疑惑、疲惫、懒惰、大概等意。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中,前面的“罔”指被蒙蔽、愚弄,后面的“不学”的后果,只能程度更进一步了,所以,将这里的“殆”字理解为本义,可能更符合孔子的本意。

这样看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就有了两个表意重心,一个是“不思”的危害,一个是“思不果”的危险。如果“学而不思”,必会被现象、学说蒙蔽、愚弄;而“有思不学”,不能借助进一步学习,更智慧地解决问题,那就不是简单地“无慧”的问题了。

总而言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辩证统一地阐明了“学”和“思”、“思”和“学”的关系!这才应该是孔子的本意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