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血白蛋白在哪里可以买到

如题所述

这又是一个挖坑的提问,给手术患者使用人血白蛋白有严格的适应症,哪来的都要让患者使用?

首先,人血白蛋白是一种用于临床急救的特殊药品,和其他血液制品一样被列入特殊药品进行管理,临床上使用有相对严格的适应症。

医院当然有人血白蛋白,并且,现在全国的医院都已经取消了药品加成,意思是,医院的药品价格与外面药店的价格理论上是一样的(至于外面药店有没有加价不知道,反正现在医院从药品上是没有赚一分钱的),如此,病人在医院买药与药店买药的价格理论上是一致的。那么,为什么有时候医院会让病人在外面药房买白蛋白呢?

前面说过,人血白蛋白在管理上是比较严格的,要开处方,并且要上级医师,科主任签字,有时候找不到科主任,没人签字,就没办法开药,更重要的是,对于临床科室、一线医生而言,每一家医院都会考核一个指标:药占比。

一旦这个月你的药占比超标了,轻则扣工资奖金,重则通报批评,甚至行政处罚,这些,扣的可都是医生们的血汗钱啊。所以,有时候医生就会让患者家属出去外面的药房买,反正价格是一样的,医院附近都有药店,也很方便。

其次,要告诉这位提问者的是,给患者使用人血白蛋白有严格的适应症,并不是“做完手术都要使用人血白蛋白”。

人血白蛋白适应症

1.失血创伤、烧伤引起的休克;2.脑水肿及损伤引起的颅压升高;3.肝硬化及肾病引起的水肿或腹水;4.低蛋白血症的防治;5.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6.用于心肺分流术、烧伤的辅助治疗、血液透析的辅助治疗和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这些情况下,是输人血白蛋白的适应症。

人血白蛋白的认识误区

人血白蛋白并非“神药

目前临床使用的人血白蛋白制剂,是乙型肝炎疫苗全程免疫后的健康人血浆,通过低温分离,再经60℃加温灭活病毒10小时后制成。由于其来源于血液制品,而在我国血液资源相对紧缺,所以价格也比较昂贵。尽管国家对血液制品实施了严格的监管制度,但是人血白蛋白不合理应用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常有人将其当成治病强身的“神药”买来随意使用,这不仅造成宝贵资源的浪费,还可能促进疾病的发展,引起不良反应。

输注人血白蛋白≠免疫力提高

参与人体免疫反应的是免疫球蛋白,而不是白蛋白。白蛋白与免疫球蛋白分属不同种类的蛋白质,它们在体内发挥的作用也不一样。白蛋白在人体内最重要的作用是维持血管内胶体渗透压和物质运输,并不参与机体免疫反应。大剂量输注人血白蛋白,不仅不能提高免疫力,反而可能引起机体免疫功能下降。这是因为白蛋白制剂中含有某些生物活性物质,如微量内毒素、血管舒缓素等,可能对人体的免疫功能产生干扰作用。

输注人血白蛋白≠营养提高

低白蛋白血症只能作为反映机体炎症程度的指标,而不是营养指标。白蛋白是由585个氨基酸组成的单链多肽,分子量为66000,属于大分子物质。从营养支持的角度来说,人体对于白蛋白是不能直接吸收利用的,必须先水解为氨基酸,然后才被机体利用重新合成为人体所需要的蛋白质。

而在生理状态下白蛋白的半衰期为15~19天,也就说白蛋白释放出氨基酸的速度很缓慢,所以当日输入的白蛋白还不能发挥营养作用。另外,白蛋白所含的氨基酸种类并不全面,缺少一些人体的必需氨基酸如色氨酸和异亮氨酸等,且所含必需氨基酸的比例也并不均衡。如此说来,白蛋白的营养价值其实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么高。

世界卫生组织早在2000年就不再推荐使用白蛋白,把它从基本药物目录中删除;而美国的白蛋白使用标准也指出:对需要营养支持的患者来说,白蛋白不能作为蛋白质的补充来源。营养不良是因为机体氮和热量摄取不足或利用障碍,对于营养不良的患者应提供足量、合理搭配的能量(脂肪乳剂与葡萄糖)和营养底物(平衡型氨基酸制剂)。

输注人血白蛋白≠病好得快

外科术后很多患者会出现血清白蛋白水平不同程度的降低,传统“缺啥补啥”的观点认为应给予白蛋白补充,维持有效循环容量,降低手术组织及切口的水肿,促进愈合。其实手术及创伤后的低白蛋白血症,是由于机体的应激反应导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白蛋白大量从血管内转移血管外,导致了术后的低白蛋白血症,并非全是营养不良或蛋白质分解的结果。

外源性的白蛋白输入并不能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作为营养状况评价的敏感指标血清前白蛋白、转铁蛋白水平无明显提高。循证学证据也表明,白蛋白不能改善原发病的治疗效果和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