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改写成小散文150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05

苏州园林改写成小散文150字

苏州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来以山水秀丽,园林典雅而闻名天下,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美称。1985年,苏州园林即被评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据记载,苏州城内有大小园林将近200处。其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和留园分别代表着宋(公元960~1279 年)、元(公元1271~1368年)、明(公元1369~1644年)、清(公元1644~1911年)四个朝代的艺术风格,被称为苏州“四大名园”。 “四大名园”与同列为《世界遗产名录》的网师园、环秀山庄、艺圃、耦园、退思园一道,构成苏州园林的杰出代表。苏州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来以山水秀丽,园林典雅而闻名天下,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美称。1985年,苏州园林即被评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据记载,苏州城内有大小园林将近200处。其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和留园分别代表着宋(公元960~1279 年)、元(公元1271~1368年)、明(公元1369~1644年)、清(公元1644~1911年)四个朝代的艺术风格,被称为苏州“四大名园”。 “四大名园”与同列为《世界遗产名录》的网师园、环秀山庄、艺圃、耦园、退思园一道,构成苏州园林的杰出代表。
人们常说“苏州园林甲江南”,这不无道理。在我眼里,苏州园林的美就在于她的细腻、古拙与灵动。
苏州园林的布局设计是很细腻的,她宛如一个蒙着许多层面纱的清秀女子。当你层层深入,并慢慢地撩起她那薄如蝉翼的面纱时,秀丽清纯的美便自然地再现在你面前。那是一种恬淡的美感。淡而有味,甜却不腻,它既沁人心脾又让人回味无穷;是那般的真切,却又是那般的不可名状,真的好笑。
苏州园林只是细腻吗?当然不,你就看那网师园中的形状千奇百怪的假山,虽是那般的小巧精致,可它毕竟是山啊!那层峦叠峰、峰回路转的情趣,难道不让人有一种置身山林之中的感觉吗?山顶那小小的一块平地,给人一种细致而又不乏精犷的感觉,极目远眺,又何尝不让人宠辱皆忘、心旷神怡呢?苏州园林真是一幅画,一幅景致隽永的山水画。
苏州园林又是那样的古朴典雅。那镂花的窗,古朴的桌,细致的椅,精美又不显呆板,虽是“雕栏玉砌”,却又“朱颜不改”。苏州园林是与文人雅士相提并论的,她总能让人从中感悟那沧桑的历史与深邃的底蕴。
那靠水的水榭,临池的亭子,妩媚又不乏端庄。俯身,便可看到映在水中的蓝天白云,还有那些活泼的鲤鱼……那“
”的灵动,早已悄然跃入我的心头。
那宁静的池沼,活脱脱一个文静的女子,依傍于青山翠柳,是那样的优雅。一涓细流注入池中,水面漾起小小的晕圈,灵气活现。
更有那四季的花木装点着一切,为假山池沼披上了应时的彩衣。
细腻、古朴、灵动……苏州园林引人入胜。不是吗

求 <沁园春 雪> 把上片改写成小散文

《沁园春 雪》
中国的北方,一到了冬天,就别具一种风光。仿佛在一瞬间,有一双万能的手,把天地妆点成一个冰雪的世界。到处都是冰在生长,到处都是雪在飘飞,到处都是满眼的纯净透明。似乎整个空间凝固了,时间也因此而停滞不前。到了这个时候,你不由得忘记了你自己,仿佛你就是银冰,你就是那雪,你早已成为那冰雪的一部分而与这个纯白的世界融为一体,直到那春雷来把你唤醒的那一刻的到来。
你就放眼去看吧,那长城的内外,绵绵数千里,你再也看不到第二种颜色。只见一片苍苍莽莽,向着远处延伸,延伸,直到那山与云、与天再也无法分开了。,你看吧,平日里,那波涛滚滚的黄河,此刻也停止了它的喧嚣,不见了一层浪,不见了一丝波纹,它只是沉默着,沉默着,仿佛一个思想者,在积蓄着他浑身的力量。你看吧,苍茫的天地间,群山蜿蜒,仿佛有数不清的银色小蛇在欢快起舞;高原起伏,又有无数的巨象在尽情狂奔。好像要和那全能的老天一比高下。
恍惚之中,天放晴了,一轮红日升起了。晶莹的雪野中,似有百花竞放。这无边的空阔一片绚烂……

《望江南》怎么改写成小散文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透过崭新的窗花照到镜前时,我早已在台前娴熟地梳理着原本就不乱的秀发。我每天将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期盼着君的归来,希望他看到这跟他离开时一样的房间而感到高兴。
每天我都满心欢喜地奔向望江楼,原本布满青苔的台阶如今已净如铜镜。在这熟悉的小路上,路边的花草似乎都已成双成对,它们彼此相依着,并向我投来了一声声的祝福。于是,我加快了步伐,一刻也不能等待,期盼着你的归来,就似龟裂的大地期盼着的阔别的雨水,黑暗的世界急待着久违的曙光。在这孤独的望江楼上有着孤独的我,孤独地望着一只只令我期待而又失望的帆船。当一条条帆船移出我的视线,我的心似被一把把利剑穿透。心碎了,失望了,我行尸走肉般移动着那颗沉重的心。这时花草早已恩恩爱爱,它们似乎想把我赶走,因为我是唯一一个不合群的可怜的妇人。夕阳和着水波,为月亮星星的登场编制着红色的舞台。而对我来说这是白色,像丧服的白,来祭奠我死去的希望。此时,欲哭无泪,欲泣无声。
难道我一生都要过着肝肠寸断的日子吗?
我不信我的人生如此凄惨。
无论风吹日晒,严寒酷暑,我都会在那孤独地坐着,坐着,风霜已经在我的眼角上刻下了皱纹,可我的眼神依旧会是那么的坚定。

什么是散文呢?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的散文,在古代指的是一切不押韵的文章。不过,古代没有“散文”这一个名称;“散文”这个名称是“五四”时期才有的。在现代,广义的散文包括了除去诗歌、小说、戏剧、影视文学之外的一切叙事性、议论性、抒情性的文体,如秦牧在《海阔天空的散文领域》中说,“不属于其他文学体裁,而又具有文学味道的一切篇幅短小的文章,都属于散文的范围”。这样,就有了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和议论散文等的分类。狭义的散文则专指抒情散文。这是因为随着文体的发展,叙事散文中的通讯特写、传记文学、报告文学等,已经发展成为独立的文体,各成一类;议论散文则有了专门的名称——杂文,也从散文中分了出来,剩下的只有抒情散文,这就是狭义的散文。
《望江南》这首词情由景发,情景交融。词中浑然一体的斜柳、楼台、春水、城花、烟雨等暮春景象,以及烧新火、试新茶的细节,细腻、生动的表现了作者细微而复杂的内心活动,表达了游子炽烈的思乡之情。将写异乡之景与抒思乡之情结合得如此天衣无缝。
这首词可以改写成一篇抒情散文,以江南的美景描写做为载体,中间含蓄的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无限眷恋之情即可!

有关苏州园林 散文, 求、关于苏州园林的散文

陈从周<说园>堪称经典,兼具文学和美学价值,共五篇
。现附其一,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说园
我国造园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世界园林中树立着独特风格,自来学者从各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各抒高见,如今就我在接触园林中所见闻掇拾到的,提出来谈谈,姑名“说园”。
园有静观、动观之分,这一点我们在造园之先,首要考虑。何谓静观,就是园中予游者多驻足的观赏点;动观就是要有较长的游览线。二者说来,小园应以静观为主,动观为辅,庭院专主静现。大园则以动观为主,静观为辅。前者如苏州网师园,后者则苏州拙政园差可似之。人们进入网师园宜坐宜留之建筑多,绕池一周,有槛前细数游鱼,有亭中待月迎风,而轩外花影移墙,峰峦当窗,宛然如画,静中生趣。至于拙政园径缘池转,廊引人随,与“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的瘦西湖相仿佛,妙在移步换影,这是动观。立意在先,文循意出。动静之分,有关园林性质与园林面积大小。象上海正在建造的盆景园,则宜以静观为主,即为一例。
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的一个综合艺术品,富有诗情画意。叠山理水要造成“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山与水的关系究竟如何呢?简言之,模山范水,用局部之景而非缩小(网师园水池仿虎丘白莲池,极妙),处理原则悉符画本。山贵有脉,水贵有源,脉源贯通,全园生动。我曾经用“水随山转,山因水活”与“溪水因山成曲折,山蹊随地作低平”来说明山水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从真山真水中所得到的启示。明末清初叠山家张南垣主张用平冈小陂、陵阜陂阪,也就是要使园林山水接近自然。如果我们能初步理解这个道理,就不至于离自然太远,多少能呈现水石交融的美妙境界。
中国园林的树木栽植,不仅为了绿化,要具有画意。窗外花树一角,即折枝尺幅;山间古树三五,幽篁一丛,乃模拟枯木竹石图。重姿态,不讲品种,和盆栽一样,能“入画”。拙政园的枫杨、网师园的古柏,都是一园之胜,左右大局,如果这些饶有画意的古木去了,一园景色顿减。树木品种又多有特色,如苏州留园原多白皮松,怡园多松、梅,沧浪亭满种箬竹,各具风貌。可是近年来没有注意这个问题,品种搞乱了,各园个性渐少,似要引以为戒。宋人郭熙说得好:“山水以山为血脉,以草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草尚如此,何况树木呢?我总觉得一地方的园林应该有那个地方的植物特色,并且土生土长的树木存活率大,成长得快,几年可茂然成林。它与植物园有别,是以观赏为主,而非以种多斗奇。要能做到“园以景胜,景因园异”,那真是不容易。这当然也包括花卉在内。同中求不同,不同中求同,我国园林是各具风格的。古代园林在这方面下过功夫,虽亭台楼阁,山石水池,而能做到风花雪月,光景常新。我们民族在欣赏艺术上存乎一种特性,花木重姿态,音乐重旋律。书画重笔意等,都表现了要用水磨功夫,才能达到耐看耐听,经得起细细的推敲,蕴藉有余味。在民族形式的探讨上,这些似乎对我们有所启发。
园林景物有仰观、俯观之别,在处理上亦应区别对待。楼阁掩映,山石森严,曲水湾环,都存乎此理。“小红桥外小红亭,小红亭畔、高柳万蝉声。”“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这些词句不但写出园景层次,有空间感和声感,同时高柳、杏梢,又都把人们视线引向仰观。文学家最敏感,我们造园者应向他们学习。至于“一丘藏曲折,缓步百跻攀”,则又皆留心俯视所致。因此园林建筑物的顶,假山的脚,水口,树梢,都不能草率从事,要着意安排。山际安亭,水边留矾,是能引人仰观、俯观的方法。
我国名胜也好,园林也好,为什么能这样勾引无数中外游人,百看不厌呢?风景洵美,固然是重要原因,但还有个重要因素,即其中有文化、有历史。我曾提过风景区或园林有文物古迹,可丰富其文化内容,使游人产生更多的兴会、联想,不仅仅是到此一游,吃饭喝水而已。文物与风景区园林相结合,文物赖以保存,园林借以丰富多采、两者相辅相成,不矛盾而统一。这样才能体现出一个有古今文化的社会主义中国园林。
中国园林妙在含蓄,一山一石,耐入寻味立峰是一种抽象雕刻品,美人峰细看才象。九狮山亦然。鸳鸯厅的前后梁架,形式不同,不说不明白,一说才恍然大悟,竟寓鸳鸯之意。奈何今天有许多好心肠的人,惟恐游者不了解,水池中装了人工大鱼,熊猫馆前站着泥塑熊猫,如做着大广告,与含蓄两字背道而驰,失去了中国园林的精神所在,真太煞风景。鱼要隐现方妙,熊猫馆以竹林引胜,渐入佳境,游者反多增趣味。过去有些园名,如寒碧山庄(注二)、梅园、网师园,都可顾名思义,园内的特色是白皮松、梅、水。尽人皆知的西湖十景,更是佳例。亭榭之额真是赏景的说明书。拙政园的荷风四面亭,人临其境,即无荷风,亦觉风在其中,发人遐思。而对联文字之隽永,书法之美妙。更令人一唱三叹,徘徊不已。镇江焦山顶的别峰庵,为郑板桥读书处,小斋三间,一庭花树,门联写着“室雅无须大;花香不在多”。游者见到,顿觉心怀舒畅,亲切地感到景物宜人,博得人人称好,游罢个个传诵。至于匾额,有砖刻、石刻,联屏有板对、竹对、板屏、大理石屏,外加石刻书条石,皆少用画面,比具体的形象来得曲折耐味。其所以不用装裱的屏联,因园林建筑多敞口,有损纸质,额对露天者用砖石,室内者用竹木,皆因地制宜而安排。住宅之厅堂斋室,悬挂装裱字画,可增加内部光线及音响效果,使居者有明朗清静之感,有与无,情况大不相同。当时宣纸规格、装裱大小皆有一定,乃根据建筑尺度而定。园林中曲与直是相对的,要曲中寓直,灵活应用。曲直自如。画家讲画树,要无一笔不曲,斯理至当。曲桥、曲径、曲廊,本来在交通意义上,是由一点到另一点而设置的。园林中两侧都有风景,随直曲折一下,使行者左右顾盼有景,信步其间使距程延长,趣味加深。由此可见,曲本直生,重在曲折有度。有些曲桥,定要九曲,既不临水面(园林桥一般要低于两岸,有凌波之意),生硬屈曲。行桥宛若受刑,其因在于不明此理(上海豫园前九曲桥即坏例)。
造园在选地后,就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作为此园之特征,表达出预想的境界。北京圆明园,我说它是“因水成景,借景西山”,园内景物皆因水而筑,招西山入园,终成“万园之园”。无锡寄畅园为山麓园,景物皆面山而构,纳园外山景于预园内。网师园以水为中心。殿春簃一院虽无水,西南角凿冷泉,贯通全园水脉,有此一眼,绝处逢生,终不脱题。新建东部,设计上既背固有设计原则,且复无水,遂成僵局,是事先对全园未作周密的分析,不加思索而造成的。园之佳者如诗之绝句,词之小令,皆以少胜多,有不尽之意,寥寥几句,弦外之音犹绕梁间(大园总有不周之处,正如长歌慢调,难以一气呵成)。我说园外有园,景外有景,即包括在此意之内。园外有景妙在“借”,景外有景在于“时”,花影、树影、云影、水影、风声、水声、鸟语、花香,无形之景,有形之景,交响成曲。所谓诗情画意盎然而生,与此有密切关系(参见拙作《建筑中的借景问题》)。
万顷之园难以紧凑,数亩之园难以宽绰。紧凑不觉其大,游无倦意,宽绰不觉局促,览之有物,故以静、动观园,有缩地扩基之妙。而大胆落墨,小心收拾(画家语),更为要谛,使宽处可容走马,密处难以藏针(书家语)。故颐和园有烟波浩渺之昆明湖,复有深居山间的谐趣园,于此可悟消息。造园有法而无式。在于人们的巧妙运用其规律。计成所说的“因借(因地制宜,借景)”,就是法。《园冶》一书终未列式。能做到园有大小之分,有静观动观之别,有郊园市园之异等等,各臻其妙,方称“得体”(体宜)。中国画的兰竹看来极简单,画家能各具一格;古典折子戏,亦复喜看,每个演员演来不同,就是各有独到之处。造园之理与此理相通。如果定一式使学者死守之,奉为经典,则如画谱之有“芥子园”。文章之有八股一样。苏州网师园是公认为小园极则,所谓“小而精,以少胜多”。其设计原则很简单,运用了假山与建筑相对而互相更换的一个原则(苏州园林基本上用此法。网师园东部新建反其道,终于未能成功),无旱船、大桥、大山、建筑物尺度略小,数量适可而止,亭亭当当,象一个小园格局。反之,狮子林增添了大船,与水面不称,不伦不类,就是不“得体”。清代汪春田重葺文园有诗:“换却花篱补石阑,改园更比改诗难;果能字字吟来稳,小有亭台亦耐看。”说得透彻极了,到今天读起此诗,对造园工作者来说,还是十分亲切的。园林中的大小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无大便无小,无小也无大。园林空间越分隔,感到越大,越有变化,以有限面积,造无限空间,因此大园包小园,即基此理(大湖包小湖,如西湖三潭印月)。是例极多,几成为造园的重要处理方法。佳者如拙政园之枇杷园、海棠坞、颐和园之谐趣园等,都能达到很高的艺术效果。如果入门便觉是个大园,内部空旷平淡,令人望而生畏,即入园亦未能游遍全园,故园林不起游兴是失败的。如果景物有特点,委宛多姿,游之不足,下次再来。风景区也好,园林也好,不要使人一次游尽,留待多次,有何不好呢?我很惋惜很多名胜地点,为了扩大空间,更希望一览无余,甚至于希望能一日游或半日游,一次观完,下次莫来,将许多古名胜园林的围墙拆去,大是大了,得到的是空,西湖平湖秋月、西泠印社都有这样的后果。西泠饭店造了高层,葛岭矮小了一半。扬州瘦西湖妙在瘦字,今后不准备在其旁建造高层建筑,是有远见的。本来瘦西湖风景区是一个私家园林群(扬州城内的花园巷,同为私家园林群,一用水路交通,一用陆上交通),其妙在各园依水而筑,独立成园,既分又合,隔院楼台,红杏出墙,历历倒影,宛若图画。虽瘦而不觉寒酸,反窈窕多姿。今天感到美中不足的,似觉不够紧凑,主要建筑物少一些,分隔不够。在以后的修建中,这个原来瘦西湖的特征,还应该保留下来。拙政园将东园与之合并,大则大矣,原来部分益现局促,而东园辽阔,游人无兴,几成为过道。分之两利,合之两伤。
本来中国木构建筑,在体形上有其个性与局限性,殿是殿,厅是厅,亭是亭,各具体例,皆有一定的尺度,不能超越,画虎不成反类犬,放大缩小各有范畴。平面使用不够,可几个建筑相连,如清真寺礼拜殿用勾连搭的方法相连,或几座建筑缀以廊庑。成为一组。拙政园东部将亭子放大了,既非阁,又不象亭,人们看不惯,有很多意见。相反,瘦西湖五亭桥与白塔是模仿北京北海大桥、五龙亭及白塔,因为地位不够大,将桥与亭合为一体,形成五亭桥,白塔体形亦相应缩小,这样与湖面相称了,形成了瘦西湖的特征,不能不称佳构,如果不加分析,难以辨出它是一个北海景物的缩影,做得十分“得体”。
远山无脚,远树无根,远舟无身(只见帆),这是画理,亦造园之理。园林的每个观赏点,看来皆一幅幅不同的画,要深远而有层次。“常倚曲阑贪看水,不安四壁怕遮山。”如能懂得这些道理,宜掩者掩之,宜屏者屏之,宜敞者敞之,宜隔者隔之,宜分者分之,等等,见其片断,不逞全形,图外有画,咫尺千里,余味无穷。再具体点说:建亭须略低山巅,植树不宜峰尖,山露脚而不露顶,露顶而不露脚,大树见梢不见根,见根不见梢之类。但是运用上却细致而费推敲,小至一树的修剪,片石的移动,都要影响风景的构图。真是一枝之差,全园败景。拙政园玉兰堂后的古树枯死,今虽补植,终失旧貌。留园曲溪楼前有同样的遭遇。至此深深体会到,造园困难,管园亦不易,一个好的园林管理者,他不但要考查园的历史,更应知道园的艺术特征,等于一个优秀的护士对病人作周密细致的了解。尤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更不能鲁莽从事,非经文物主管单位同意,须照原样修复,不得擅自更改,否则不但破坏园林风格,且有损文物,关系到党的文物政策问题。郊园多野趣,宅园贵清新。野趣接近自然,清新不落常套。无锡蠡园为庸俗无野趣之例,网师园属清新典范。前者虽大,好评无多;后者虽小,赞辞不已。至此可证园不在大而在精,方称艺术上品。此点不仅在风格上有轩轾,就是细至装修陈设皆有异同。园林装修同样强调因地制宜,敞口建筑重线条轮廓,玲珑出之,不用精细的挂落装修,因易损伤:家具以石凳、石桌、砖面桌之类,以古朴为主。厅堂轩斋有门窗者,则配精细的装修。其家具亦为红木、紫檀、楠木、花梨所制,配套陈设,夏用藤棚椅面,冬加椅披椅垫,以应不同季节的需要。但亦须根据建筑物的华丽与雅素,分别作不同的处理。华丽者用红木、紫檀,雅素者用楠木、花梨:其雕刻之繁简亦同样对待。家具俗称“屋肚肠”,其重要可知,园缺家具,即胸无点墨。水平高下自在其中。过去网师园的家具陈设下过大功夫,确实做到相当高的水平,使游者更全面地领会我国园林艺术。古代园林张灯夜游是一件大事,屡见诗文,但张灯是盛会,许多名贵之灯是临时悬挂的,张后即移藏,非永久固定于一地。灯也是园林一部分,其品类与悬挂亦如屏联一样,皆有定格,大小形式各具特征。现在有些园林为了适应夜游,都装上电灯,往往破坏园林风格,正如宜兴善卷洞一样,五色缤纷,宛或餐厅,几不知其为洞穴,要还我自然。苏州狮子林在亭的戗角头装灯,甚是触目。对古代建筑也好,园林也好,名胜也好,应该审慎一些,不协调的东西少强加于它。我以为照明灯应隐,装饰灯宜显,形式要与建筑协调。至于装挂地位,敞口建筑与封闭建筑有别。有些灯玲珑精巧不适用于空廊者,挂上去随风摇曳,有如塔铃,灯且易损,不可妄挂,而电线电杆更应注意,既有害园景,且阻视线,对拍照人来说,真是有苦说不出。凡兹琐琐,虽多陈音俗套,难免絮聒之讥,似无关大局,然精益求精,繁荣文化,愚者之得,聊资参考!

江畔独步寻花改写成小散文

春天来了,到处都是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象,诗圣杜甫也来到涴花溪边散步。
来到黄四娘家的小路上,看那两边的花朵,像一片花海似的。这些花,有的一枝独秀,有的两三个抱成一团有的七八朵开成一簇可爱极了。红、蓝、黄、绿、紫、白,各种的颜色连接着、交错着、变化着、波动着,一直艳到天边,艳到山脚,艳到天地的交界处去。到处一片花团锦簇、万紫千红的景象,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燕子张开它那灵活有力的翅膀自由的飞翔,预告着春天的来临,它时而低贴水面,泛起一片片波纹;时而一飞冲天,直插云霄。
瞧,岸边的柳树像是被谁用剪刀修剪过似的,令人心旷神怡,这使我想起了“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句诗。
路边的野花鲜艳夺目。你看那六瓣的野花,浅红色的花瓣中还藏有淡黄色的的花蕾,让人有一种“金屋藏娇”的感觉。你看那形态各不相同的野花,有的花全开了向观赏者展现出自己最美的一面;有的花只绽放了一两瓣,羞答答的低着头;有的还是个花骨朵,却涨红了脸,想要爆炸似的,似乎一碰,就会“嗵”的一声炸裂似的。
小路旁的溪水“哗啦啦”的流着,像一群快乐的小孩,嘻嘻哈哈地往前,有像一颗颗璀璨的珍珠汇成的“珍珠溪”。这小溪欢快地向前流,汇入河流,汇入江河,汇入大海。
美丽的蝴蝶青草丛中翩翩起舞,犹如一个姿态优美的芭蕾舞演员在舞台上起舞。
小黄莺也站在枝头上自由自在的放声歌唱,犹如一位歌声婉转动听的歌唱家在演唱。
春天来了,处处充满了一派勃勃生机的景色。

如何将古诗词改写成小散文

古诗改写成一篇散文,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
首先,领会诗意,抓主中心。这是改写古诗的基本要求。以《咏柳》为例,你需要知道诗文写了什么?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要咏柳?通过学习,我们知道诗文写了柳树的色彩美,柳枝的姿态美,柳叶的形状美。最后点明了美的由来:春的力量。作者是借咏柳来赞美春天的魅力与伟大。这样,我们就领会了诗意,扣住了中心。
其次,忠于原诗,扩展诗意。由于诗文短小精练,它不能把所有与内容相关的细节写得十分明白、全面。我们必须在忠于原诗的基础上,在时空上进行恰当、合理的想象,来扩展诗意。《咏柳》一诗中,围绕“春天”想一想还有那些事物可以充实进去,如归来的燕子,在衔泥筑巢;几只鲜艳的蝴蝶,在花从中翩翩起舞;还可以想象活泼可爱的小朋友在做什么游戏等等。这样,文章就充实丰满了。
最后,头尾两全,结构完美。古诗在时空和内容上跳跃性极大,改写必须根据诗意合理地补上开头、结尾,从而使文章结构完美。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此十字,殆无一字虚设。描绘的是草堂环境,然而字里行间含蕴的,却是诗人优游闲适的心情和对大自然春天的热爱。理解了诗句的含义,抓住了诗人的中心思想,即可以在忠于原诗的基础上,扩展诗意了。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改写成小散文

改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吟诵着李白写的静夜思,心里也哀思如潮。杜甫在梓州已经住了很长时间,他们是因安史之乱而逃到这里的。这里虽然山清水秀,可毕竟没有自己的家乡那样亲切、舒服。
杜甫出去游玩。细心的他马上发现今天这里的人不同于平常,都流露出喜悦之情。杜甫一打听才知道唐朝军队收复了我国的河南河北。
谁不希望战争早日平息,老百姓个个安安稳稳的生活呢?因此,杜甫喜不自禁,高兴得哭了。而且哭得很厉害,整个衣裳都哭湿了一大片。
再看一看跟随而来的妻子和孩子,他们俩的愁早已飞到九霄云外了。
因为杜甫非常喜爱家乡,迫切想回去,高兴得一路小跑回到家。跟随的仆人看主子这么高兴都问为什么?等他们知道收复河南河北的事也十分高兴。
杜甫胡乱将诗书一卷。就是,遇到这样的事谁能不高兴呢?
大白天杜甫放声歌唱,不过,他又想到现在是春天,正是回家的好时候。因此,他马上拟好一份回家计划:先穿过巴峡去巫峡,到了襄阳弃船去洛阳。
杜甫在高兴之时,挥毫写下诗一首: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要给我加分哦!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