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合伙人》中是如何看待中国式的成功的?

如题所述

总的看来,整部片子对时代脉络的把握,对人物性格的揭示,对历史细节的还原都做得比较到位。八十年代校园自由开放的风气,青年学子对西方的向往,争论时的慷慨激昂,乃至崔健的摇滚带来的冲击,都是我们所经历过的,深有共鸣。九十年代面对理想和现实的挣扎徘徊,对体制既失望又留恋,对下海大潮既向往又恐惧;被逼无奈下海创业后,在夹缝中求生存的种种辛酸,面对蛮横公权而不得不学会的谄媚和圆滑,这些在民营企业呆过的都深有体会。企业成长壮大后,却面临着经营理念的冲突,股东之间利益的纷争,也是大部分中小企业时刻存在的困惑。这些,都带有我们这个时代深深的烙印。

  三个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也是六零后一代的真实写照。

  成东青一乡下孩子,在学校毫不起眼,在单位低声下气,被逼得走投无路了,才下海办学,凭着刻苦、耐劳、坚忍和妥协,事业有成却依然迷茫。因为他真正的梦想其实不是功成名就,而是要在心理上真正成为“城里人”,所以,无论新梦想做得多么辉煌,他都不能找到“成功”的感觉,因为他的偶像孟晓骏心里还是不认同他,认为他的富贵来之偶然和运气。只有最后在“孟晓骏实验室”前,他感受到孟晓骏心悦诚服的目光,才展露出洋洋得意的微笑,这时才真正体会到“成功”的滋味。这样的人现实中很多啊,没钱时不快乐,有钱了还是不快乐,因为找不到被认同的感觉。

  孟晓骏,书香世家,心高气傲,却无法承受遭人冷眼的挫败感。他追求的成功,不单是物质上的富有,更重要的是获得心理上的优越感。所以他拼命要鼓动上市,所以要回去那个咖啡厅看看那个一辈子在那里发霉的侍应,所以在当年被炒的实验室看到自己的冠名热泪盈眶。他在学校时很快乐,不是因为有钱,而是被人簇拥,永远是人群的中心。他一心要到美国,或许是不堪重复父辈惨痛的遭遇(从他爷爷和父亲分别给他辞典时,女孩弹琴的镜头,一个是实弹,一个是在琴盖上虚弹,这镜头处理很赞!),到了美国开始很快乐,不是因为有钱,是因为比别的留学生优越,后来不快乐,不是因为没钱,而是对自己的被边缘化而感到落寞。他所代表的,或许就是所谓的“中国梦”吧。

  所以他们俩都是心理上的“土鳖”,而王阳,才是Think in American way的“海龟”。年轻时放浪不羁,游戏人生,充分享受自由的快乐,到中年迫于生活追求钱途,虽不得不同流合污但仍保留内心的平静,重情义,不贪功,在平淡中找到生活的真谛,宠辱不惊,贵贱不移。在他看来,远离权力(别和丈母娘打麻将),生活简单(别和想法比你多的女人上床),保持朋友间真挚的友情(别和最好的朋友合伙开公司)就是最大的成功。也许这才是陈可辛想要我们真正理解的“成功”吧。——事实上,我在影片中也感受到了导演在这个角色上的用力。

不管三个人的“成功”是否真正带给他们快乐,也不管还有更多他们的同龄人还没有获得某种意义上的“成功”,但作为六零后人,他们总还是受过自由空气的熏陶,品尝过追逐梦想的苦乐酸甜,也承受过现实的失落和痛苦。他们的身上,还洋溢着理想主义的光芒,他们的精神里,还残留着对未来最后的一点梦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0-11

鉴于前段时间听信流言,满怀着重温青春旧梦的心思看了《致青春》,结果大失所望,因此对同样标榜“青春励志”的《中国合伙人》不抱有任何期望。可架不住好多朋友在微博、微信上极力推荐,没想到却有惊喜。

  国产片历来的软肋,是不会讲故事。陈可辛经历了《投名状》的失落之后,变聪明了,在新东方为原型的剧本上,手法直接拿来主义,用《三个傻瓜》的人物架构,《社交网络》的叙事结构,《赌城风云》式的旁白与快剪,加上有摄影大师杜可风掌镜,将这片子弄得甚为精致流畅,多处的场面都可圈可点,用意颇深。

  值得品味的,是全片音乐的运用。这部片子除了部分背景音乐没听出来似曾相识,其他全是耳熟能详的老歌,是从学生时代一直陪伴我们这代人成长、成熟,带给过我们振奋、温暖、忧愁和悲伤的歌曲。——但一开始场面的那首《国际歌》除外,反正我是不太适应。可是随着崔健《新长征路上的摇滚》响起,一下子就让我的情绪随着镜头回到了八零年代的校园。还有《花房姑娘》、《Leaving on a Jet Plane》、《外面的世界》、《海阔天空》,都对情节的推动和情绪的渲染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结尾处《光阴的故事》一起,配合出来的一帮民企大佬几十年前后对比照片,确实很能煽情。——只是中间出来个老干妈,全场哄堂大笑,硬生生地将影院里众屌丝的YY梦打断。

  虽然导演手法被批评抄袭,大量的三人旁白也引来不少人吐糟,可我倒觉得手法无非为题材服务,如果能串起一个流畅的故事,使得电影不那么拖沓,有什么关系呢?也许拿来主义不能使陈可辛成为大师,片子不足以成为经典,但能使观众在112分钟里,精神上打一点鸡血,情绪受到感染,回去能回味几天,也算是交足了功课了。

  三个主演也令人惊喜,“闹太套”先生黄晓明这次大有突破,虽然一口英语听起来还是像日语,不过成东青的形象塑造确实深入人心。邓超不过不失,本色演出,一个心高气傲的高材生形象也颇为神似。最出彩的就是佟大为了,将一个文艺青年理想破灭到中年为钱途奔忙,最后大彻大悟,归于平淡的形象,表演得入木三分。全片对白自然,细节的桥段也很用心,虽然植入了不少的网上段子,但用得也不突兀,能做到笑声不断。总之,观影体验是愉快的,勾起了对青春的回忆,引起了对时代的共鸣,能做到这样,不得不说这确实是一部成功的电影。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