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钱饭怎么做?

如题所述

记得小时候每到榆钱长出来的时候,大人都会带着到农村去摘榆钱,然后回来蒸着吃。后来就吃的少了,因为榆钱的季节太短了,每年就那么几天,一忙就过去了。今年比较清闲,所以特别关注榆钱什么时候能上市。今天就见到卖榆钱的了,立即买了回来做榆钱饭吃。做好就吃了一大盘!

榆钱是榆树的种子,因其外形圆薄如钱币,故而得名,又由于它是“余钱”的谐音,因而就有吃了榆钱可有“余钱”的说法。当春风吹来第一缕绿色,金黄的榆钱就一串串地缀满了枝头,人们会趁鲜嫩采摘下来,做成各种美味佳肴。

新鲜榆钱儿摘去杆,清水多漂洗几次,稍微控控水分榆钱加玉米面和盐,拌匀。(每片榆钱上都要沾上面粉,面粉不要太多,影响口感) 箅子上垫湿笼布,倒入榆钱平铺4蒸锅水开8~10分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0-02

榆钱儿生吃很甜,越嚼越香。丫姑折断几枝扔下来,边叫我的小名儿边说:“先喂饱你!”我接住这几大串榆钱儿,盘膝坐在树下吃起来,丫姑在树上也大把大把地揉进嘴里。我们捋满一大筐,背回家去,一顿饭就有着落了。九成榆钱儿搅合一成玉米面,上屉锅里蒸,水一开花就算熟,只填一灶柴火就够火候儿。然后,盛进碗里,把切碎的碧绿白嫩的青葱,泡上隔年的老腌汤,拌在榆钱饭里;吃着很顺口,也能哄饱肚皮。这都是我童年时候的故事,发生在旧社会,已经写进我的小说里。

但是,十年内乱中,久别的榆钱饭又出现在家家户户的饭桌上。谁说草木无情?老榆树又来救命了。政策一年比一年“左”,粮食一年比一年减产。五尺多高的汉子,每年只得320斤到360斤毛粮,磨面脱皮,又减少十几斤。大口小口,每月三斗,一家人才算吃上饱饭;然而,半大小子,吃穷老子,比大人还能吃,口粮定量却比大人少。闲时吃稀,忙时吃干,数着米粒下锅;等到惊蛰一犁土的春播时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管家婆不能给孩子大人画饼充饥;她们就像胡同捉驴两头堵,围、追、堵、截党支部书记和大队长,手提着口袋借粮。支部书记和大队长被逼得走投无路,恨不能钻进灶膛里,从烟囱里爬出去,逃到九霄云外。

吃粮靠集体,集体的仓库里颗粒无存,饿得死老鼠。靠谁呢?只盼老榆树多结榆钱儿吧!丫姑已经年过半百,上树登高爬不动了,却有个女儿二妹子,做她的接班人。二妹子身背大筐捋榆钱儿,我这个已经人到40天过午的人,又给她跑龙套。我沾她的光,她家的饭桌上有我一副碗筷,年年都能吃上榆钱饭,混个树饱。我把这些亲历目睹的辛酸往事,也写进了我的小说里。1979年春天,改正了我的“1957年问题”,我回了城。但是,年年暮春时节,我都回乡长住。仍然是青黄不接春三月,1980年不见亏粮了,1981年饭桌上是大米白面了,1982年更有酒肉了。

第2个回答  2017-10-02

榆钱饭对于现在的生活来说,是个遥远的名字,甚至很多已过而立之年的人们,也只是从课文里面知道的这个东西,大多数也是没吃过的,可是对于物质匮乏的过去,尤其是春季这个青黄不接的最难熬的时候,榆钱等野菜却是大自然对人类最好的馈赠,在那个年代,有太多的人因为这些春天最先萌发的野菜而活了下来,所以,今天做的这个榆钱饭,是对那个艰苦年代仍然努力活着的人们最好的敬意,也是为了纪念几代人记忆中那个最初的美食。

春季,万物萌发,榆钱最先登上枝头,当然也是最快走向餐桌的野菜,它清甜脆嫩,含水量适宜,没有任何奇怪的气味和味道,与任何粮食和配菜调料的白搭,也成为了大家最喜爱的和最容易料理的野菜 榆钱细小,所以更容易藏匿灰尘和沙砾,这是我洗了4遍的水,仍然有不少渣滓,要淘洗到一点渣滓没有才算合格 榆钱鲜嫩,不能大力揉搓,只能细细淘洗,想要最真挚的美味,就要不怕麻烦,只是水费。

沥干水分,放到盆里面,拌上玉米粉,这一大盆榆钱,用的玉米粉的量也仅仅是我们平时喝茶的品茗杯这样三杯多,不到四杯的样子,也就是玉米粉和榆钱的量来比较,大概是1:9的比例,那个年代粮食匮乏,却没想到无意间造就了这样的绝美食物!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