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帮我解释一下这首词李清照《行香子》谢谢.

《行香子》
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近重阳。
薄衣初试,绿蚁新尝,渐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

黄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
那堪永夜,明月空床。闻砧声捣,蛩声细,漏声长。

其他的我都知道.主要是最后一句.闻砧声捣,蛩声细,漏声长.
我不太清楚.一直都没搞懂什么是闻砧声捣,什么是蛩声.什么是漏声.
请有知道的朋友.老师帮我解释一下.谢谢.

这首词《历代诗余》题作“七夕”,有可能是建炎三年(1129)写于池阳的。是年三月赵明诚罢江宁守;五月,至池阳,又被任命为湖州知州,赵明诚独赴建康应召。这对在离乱中相依为命的夫妻,又一次被迫分离。此时,李清照暂住池阳,举目无亲,景况倍觉凄凉。转眼到了七月七日,她想到天上的牛郎织女,今夜尚能聚首,而人间的恩爱夫妻,此刻犹两地分离。浓重的离情别绪,对时局的忧虑,二者交融一起,形诸笔端,便铸就了这首凄婉动人词作的基调。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词作开首,词人抓住秋天自然现象的两个突出特征落笔。蟋蟀在草丛中幽凄地鸣叫着,梢头的梧桐叶子似被这蛩鸣之声所惊而飘摇落下。此时此际,此情此景,在词人看来,正是人间天上离愁别怨最浓最重的时候。词人开首落笔即蒙上一层凄冷色彩,想象相当阔大,由眼前之景,即联想到人间天上的愁浓时节。此外,着一“惊”字,表明词人自身也为离愁所“惊”。词作题为“七夕”,由此可知“人间”的“愁浓”之中也包含了自己,从而含蓄地点出自己也为离情别愁所煎熬。次二句,“云阶月地,关锁千重”,词人的笔触放得更开,叙说在云阶月地的星空中,牛郎和织女被千重关锁所阻隔,无由相会。“云阶月地”,以云为阶,以月为地,谓天上。唐杜牧《七夕》诗:“云阶月地一相过,未抵经年别恨多。”末三句,“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浮槎”,传说中来往于海上和天河之间的木筏。张华《博物志》卷三:“旧说云‘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来不失期。’”词人在此继续展开其想象之笔,描述牛郎、织女一年只有一度的短暂相会之期,其余时光则有如浩渺星河中的浮槎,游来荡去,终不得相会聚首。上片从人间写到天上,写自身体验的离愁,和对离愁中牛郎、织女的深切同情。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词作下片首三句紧承上片词脉,词人继续展开想象。上片是感叹牛郎、织女离愁之浓重,这里则是忧虑牛郎、织女别恨的难以穷尽。一个“想”字,道出了词人对牛郎、织女遭遇的同情,也表露了一种同病相怜的情怀。“牵牛织女,莫是离中”,这两句由想象回到现实。词人仰望星空,猜想此时乌鹊已将星桥搭起,可牛郎、织女莫不是仍未相聚,关注之情溢于言表。结句“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再看天气阴晴不定,忽风忽雨,该不是牛郎、织女的相会又受到阻碍了吧!“甚”字加以强调,突出了词人的耽心与关切。

这首词,给人印象最深的是词人一笔两到的写法,词作写牛郎织女的离愁别恨,但又何尝不是在抒写自己的情怀。如果没有自己深切的感情体验,又如何能写出如此感人的作品。整首词作幻想与现实的结合,天上人间的遥相呼应,对开拓词作意境,气氛的烘托,都起到重要作用,也展示了词人丰富的想象力和阔大胸襟。此外,本词叠句的运用,口语化的特色,也都增加了词作的感染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10-16
行香子

作者: 李清照

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近重阳。薄衣初试,绿蚁新尝,渐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
黄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那堪永夜,明月空床。闻砧声捣,蛩声细,漏声长。
著重分析:
闻砧声捣,蛩声细,漏声长。
砧是承接东西的石器或木器,是名词。捣是用棒槌、木棍的圆头去舂,砸、捶、打例如捣衣、捣米、捣药等,属动词。【听闻到捣砧的声音,(这里把捣砧拆开而且倒写,很自然的说出声的来源是来自:因为捣砧而发出的声音!具体的说:因木棍在撞击某些东西而在石砧或木砧里发出的声音。但这声音是不能确定是捣什么的、相信诗人也不知,所以理解的人可以有多种说法了。)】
蛩:是指蟋蟀、蝗虫。因为在秋天屋外是很多不同的虫类在叫的,可以指定为蟋蟀在叫但亦可以理解为:泛指虫鸣声,这里的‘细’不是细小的细而是解作:清析、清楚,井句:蛩声细:【清析的虫鸣声或清析的蟋蟀叫声。】
漏声长:漏是更漏,是古时利用滴水来计时的,漏壶:是用铜制成的计时器具,通过有刻度的立箭浮起的高度显示、表示当时的时间。有:漏尽更深或漏尽更残之说。这里的声是从‘漏’传出的,这个:‘长’字有两种字义:一为表示夜长,一是表示惆怅和怀缅过去的一切。井句:【漫漫长夜听到更漏声使我回忆前尘旧事,更加惘然惆怅无限凄惶!】写出诗人自已悲凉孤凄的景况!
因为有人认为这首词是李清照在其夫赵明诚亡后不久的重阳时之作,所以从这角度去理解似乎更恰当!
第2个回答  2007-10-18
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近重阳。薄衣初试,绿蚁新尝,渐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
黄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那堪永夜,明月空床。闻砧声捣,蛩声细,漏声长。
著重分析:
闻砧声捣,蛩声细,漏声长。
砧是承接东西的石器或木器,是名词。捣是用棒槌、木棍的圆头去舂,砸、捶、打例如捣衣、捣米、捣药等,属动词。【听闻到捣砧的声音,(这里把捣砧拆开而且倒写,很自然的说出声的来源是来自:因为捣砧而发出的声音!具体的说:因木棍在撞击某些东西而在石砧或木砧里发出的声音。但这声音是不能确定是捣什么的、相信诗人也不知,所以理解的人可以有多种说法了。)】
蛩:是指蟋蟀、蝗虫。因为在秋天屋外是很多不同的虫类在叫的,可以指定为蟋蟀在叫但亦可以理解为:泛指虫鸣声,这里的‘细’不是细小的细而是解作:清析、清楚,井句:蛩声细:【清析的虫鸣声或清析的蟋蟀叫声。】
漏声长:漏是更漏,是古时利用滴水来计时的,漏壶:是用铜制成的计时器具,通过有刻度的立箭浮起的高度显示、表示当时的时间。有:漏尽更深或漏尽更残之说。这里的声是从‘漏’传出的,这个:‘长’字有两种字义:一为表示夜长,一是表示惆怅和怀缅过去的一切。井句:【漫漫长夜听到更漏声使我回忆前尘旧事,更加惘然惆怅无限凄惶!】写出诗人自已悲凉孤凄的景况!
因为有人认为这首词是李清照在其夫赵明诚亡后不久的重阳时之作,所以从这角度去理解似乎更恰当!
第3个回答  2007-10-16
古代服饰民俗。即妇女把织好的布帛,铺在平滑的砧板上,用木棒敲平,以求柔软熨贴,好裁制衣服,称为“捣衣”。多于秋夜进行。在古典诗词中,凄冷的砧杵声又称为“寒砧”,往往表现征人离妇、远别故乡待惆怅情绪。
蛩:
qióng
(1)蝗虫的别名
(2)传说中的异兽名
(3)古书上指蟋蟀
这里此秋夜鸣叫的虫声,相当是第三种解释.
漏”是古代计时的一种工具
也就是说,明月照在床,一个人被整个孤寂围绕,此时此刻的从远处传来的捣衣,秋夜里鸣虫声和房间里漏壶里的滴水发的声音更是衬突了作者心中的孤独!!!!!!!!!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