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古人在本名之外还要取表字,有什么用呢?

如题所述

玄德曰:“有一人名称八俊,威镇九州:刘景升可为英雄?”操曰:“刘表虚名无实,非英雄也。”玄德曰:“有一人血气方刚,江东领袖——孙伯符乃英雄也?”操曰:“孙策藉父之名,非英雄也。”玄德曰:“益州刘季玉,可为英雄乎?”操曰:“刘璋虽系宗室,乃守户之犬耳,何足为英雄!”玄德曰:“如张绣、张鲁、韩遂等辈皆何如?”操鼓掌大笑曰:“此等碌碌小人,何足挂齿!”玄德曰:“舍此之外,备实不知。”

以上是《三国演义》第21回"煮酒论英雄"中曹操与刘备所进行的一段对话。在这段对话中细心的读者会发现,这里接连出现了“刘景升”、“孙伯符”、“刘季玉”这些让人看了感觉很陌生的人物。其实这些人物并不陌生,如果我们换一种方法来称呼这些人物的话,你们肯定会恍然大悟的说道“原来是他们啊!”。


那么他们都是谁呢?“刘景升”就是刘表,“孙伯符”就是孙策、“刘季玉”就是刘璋,看到这里我想大家都知道他们是谁了吧。那这里很多人都不明白了,刘表为什么要被叫做“刘景升”呢?孙策为什么要被叫做“孙伯符”呢?刘璋又为什么要被叫做“刘季玉”呢?其实“景升”、“伯符”、“季玉”都是他们的“表字”。那这“表字”是什么意思呢?简单的说“表字”就是古人在本名之外另外取的一个名字。

其实现在很多人都会把古人的“表字”和“名”弄混,甚至很多时候都会认为这个人的“字”就是他或她的“名”。比如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的名其实不叫“昭君”,而是叫“嫱”,“昭君”只是王嫱的字,《汉书》载“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亦如西楚霸王项羽,他的名不是叫“羽”,而是叫“籍”,“羽”只是项籍的字,《史记》载"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再如著名诗人屈原, 他的名不是叫“原”,而是叫“平”,“原”只是屈平的字,史载"芈姓,屈氏,名平,字原"。


那么在这里很多人都不明白了,古人明明都有名了,为何还要多此一举的去取“表字”呢?其实古人取字绝非是多此一举的事情,字可以说是承载了与名完全不一样的意义和内涵,字可以理解为是名的一种延伸,它代表的是古代对于礼仪的一种重视。

众所周知中国自古以来就被人称之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诗》的开篇就特别点名了礼的重要性,其言“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礼记》也曾言"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可以说自中国有了文字开始,礼仪就被世人所重视。


取"表字"就是源于古人对于礼仪的重视。在古代男子20岁时就会被赐予"表字",《礼记.曲礼》载“男子二十,冠而字”。而女子到底什么时候会被赐予"表字"尚无定论,如《礼记·内则》载“十有五年而笄(字),二十而嫁”,就是说女子15岁会被赐字。而东汉大儒郑玄却说“谓应年许嫁者。女子许嫁,笄而字之,其未许嫁,二十则笄”,就是说女子出嫁了才会有“表字”,如果未出嫁只有等到20岁才会有“表字”,所以到底如何不得而知。但是不管如何,我们已知的就是古代的“表字”并非是男子所独有的,女子也是有表字的。

而在西周的礼制中,取"表字"就是古人最为重视的"成年礼"中的一个最重要的环节。正如《礼记.冠义》所载“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在当时赐“表字”是与行“冠礼”同时进行的,只有进行了“冠礼”,然后被赐予了“表字”,这个人才算是被正式认可具有进入社会的能力和资格,也就是意味着成年。所以可想而知,古人取“表字”是一件很正式的事情。


那么在古代为何取"表字"会与“成年礼”挂钩呢?为什么只有有了"表字",才会被认可是具有了进入社会的资格了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古人重视礼仪的缘故。正因为古代特别重视礼仪,所以当时在名的称呼上十分的讲究,在人际交往中,名一般只能用作谦称、卑称,或上对下、老对少的称呼。

比如刚才我们列举的曹操与刘备的对话中,刘备曾说“舍此之外,备实不知”,这里刘备就是用自己的名来作为谦称所用。再比如当年张辽在回答曹操关羽是否会离他而去的时候,曾说“羽受公恩,必立效报公而后去也”,这里的“羽”其实就是上对下的称呼,毕竟此时的关羽只是降将。

而除了我们刚才所说的能称“名”的情况,其他时候在提到别人的时候,如果直接直呼其名的话,会被人认为是一种很不礼貌的行为,甚至会被人认为是瞧不起他。也就是如此,在当时古人的心里,你一旦在外人面前用“名”来称呼他,亦或者在他人面前用“名”来称呼某个人的话,那么他就会认定你瞧不起他,亦或者瞧不起某个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