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用民法典抵抗网络暴力?

如题所述

网络暴力是一种危害严重、影响恶劣的暴力形式,它是指一类由网民发表在网络上的并且具有“诽谤性、诬蔑性、侵犯名誉、损害权益和煽动性”这五个特点的言论、文字、图片、视频,这一类言论、文字、图片、视频会针对他人的名誉、权益与精神造成损害,人们习惯称其为“网络暴力”。网络暴力能针对当事人的名誉、权益与精神造成损害,而且它已经打破了道德底线,往往也伴随着侵权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亟待运用教育、道德约束、法律等手段进行规范。网络暴力是网民在网络上的暴力行为,是社会暴力在网络上的延伸。网民们若想获得自由表达的权利,也要担当起维护网络文明与道德的使命,至少,要保持必要的理性、客观。

2019年12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根据规定,网络信息内容服务使用者和生产者、平台不得开展网络暴力、人肉搜索、深度伪造、流量造假、操纵账号等违法活动。[1]

网络暴力事件加速个人信息的泄漏,引发社会恐慌,阻碍和谐社会的进程。2012年4月半月谈对公民如何保护个人信息权进行了网络调查,参与人数4142人。其中对于个人信息是否泄漏的调查数据显示:30%的人多次遭遇信息泄漏状况,40%的人偶尔有信息泄漏的状况,仅15%的人极少遭遇此情况,且15%的人对自己信息是否泄漏尚不清楚。由此可见,至少70%以上的人遭遇过不同程度的个人信息泄漏状况,个人信息安全关系到个体的切身利益,个人信息遭到侵犯,使得当事人缺乏安全感,容易引发不安情绪。

而对于个人信息存在哪些安全隐患方面,52%的人认为机构或网站擅自将个人信息泄漏或贩卖给其他机构或个人,23%的人认为个人信息被不法分子用于诈骗等犯罪行为,18%的人认为机构或网站的个人信息保管机制不健全,5%的人认为个人在上网时遭遇“钓鱼网站”,而仅有2%的人认为是其他原因。很明显98%以上的人所认为的安全隐患都与网络有关。

网络暴力事件侵犯了当事人的名誉权、隐私权,泄漏了网民的个人信息,更加增强了个人信息的安全风险,引发了社会的恐慌情绪。网络空间和现实社会是有共通之处的,有的学者则直接认为,“网络空间”也是“现实社会”,只不过它是一种通过虚拟技术进行信息交流和传播的新型媒介而已。按照这样的说法,网络空间,是人们生活的空间,是一个以虚拟为形式的“现实社会”。那么,在这样一个社会所受到的一切影响也必然会作用到现实社会。网络暴力是“舆论”场域的群体性纷争,以道德的名义对当事人进行讨伐,可以说是网络自由的异化,这无疑阻碍了和谐网络社会的构建。与现实社会的暴力行为相比,网络暴力参与的群体更广,传播速度更快,因此某些意义上说,可能比现实社会的暴力产生的危害更大。网络暴力的产生虽然时间不长,但是危害大、影响范围广,而且蔓延趋势严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18
以民法通则为引领,由各民事单行法组成的松散民事法律体系,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和法治建设需要,亟须编纂一部科学严谨、全面系统的民法典,以法典化的方式巩固、确认和发展我国法治建设的成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全国政协委员、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史小红认为,编纂民法典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迫切需要。

向立法部门提出意见和建议

史小红说,民法典编纂工作自2015年启动以来,作为一名在司法审判机关工作的政协委员,密切关注这项工作,就一些热点问题,结合审判实践进行调研,向立法部门提出意见和建议。

比如,将弘扬社会核心价值观写入民法典,把见义勇为、诚实守信、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上升为法律。

关于人格权是否独立成编及相关内容的设计。近些年来,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侵犯人格权的纠纷类型越来越多样化,对于网络谣言、网络暴力等新型侵犯人格权的方式,亟须通过法律进行规范。

关于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修改完善。河南是农业大省,如何落实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的要求,解决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性不够的问题,增加对土地经营权的规定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民法典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

民法典是社会生活的总规矩和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几乎涵盖了人民生产生活、国家经济制度、社会方方面面,既为人民群众的各类民商事活动确立了基本规则,也为纠纷的预防与解决提供了基本遵循,同时为人民法院司法审判工作提供了全面翔实的法律依据。

史小红认为,监护、婚姻、住房、隐私、继承等,民法典关注着每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每一项权利,全方位保护民事权利。比如,将人格权独立成编,强化了对人的全面保护,特别是应对网络信息技术发展对人格权保护带来的挑战,针对“网络谣言”“网络暴力”“电话骚扰”等新型纠纷和问题,加强了对隐私和个人信息的保护。又如,修改完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相关规定,着力解决群众普遍反映的业主大会成立难、公共维修基金使用难、物业管理不规范、业主维权难等难题。又如,侵权责任编区分高空抛物和高空坠物的责任,强化物业服务企业的安全保障义务等,着力保障人民群众头顶上的安全。

“立法的每一个环节都凝聚了社会生活规则的最大共识,每一项内容都反映了人民的意愿,从社会发展焦点、热点到百姓身边难点、堵点,民法典均作出回应,着力解决突出民生问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史小红说。
第2个回答  2021-02-16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