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高一丈,道高一尺的古人怎么做假钞防伪的?

如题所述

在古装影视上,我们经常会看到那些亲贵胄、地主老财抓着大把银票出入青楼酒肆赌场,挥金如土。而那些掌柜、店小二、老鸨等更是看着银票两眼放光,垂涎三尺。我们不仅感慨,那银票不会是假的吧?毕竟古代的纸币防伪技术还是十分落后,难道是古人太老实,不敢造?

经查史料发现:中国最早的纸币产生于北宋年间,当时的四川民间为便于携带交易,出现早期的纸币“交子”。后来人们发现了它的轻便快捷之后,就开始大力推广,逐渐演变为银票。而像这种空手套白狼的机会,那些靠着旁门左道发财的人怎会放过,所以刚开始的时候,市面上的假币可谓是泛滥成灾。

办法都是人想出来的,纸币经过长时间发展,人们也逐渐探索出越来越多的防伪标志,使它更加完善。到了明清时期,大规模的造假已不复存在,是怎么做到的呢?

一、使用特殊纸张

宋代“官交子”采用“楮纸”作为专用印钞纸《宋史》:“尽用川纸,物料既精,工制不苟”,宋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官府正式成立“益州交子务”,印发“官交子”,纸币正式诞生。但在官交子正式发行还不到20年,社会上便出现了“伪交子”。据《宋史·孙甫传》,由于“伪造交子多犯法”,以至于当时转运使“欲废不用”。

那么,早期纸币是如何防伪的?首先是控制造币纸张。当时官府选定“川纸”,作为印钞专用纸张。川纸是用楮皮制造出来的高级纸张,又称“楮纸”,故古人也称纸币为“楮币”或“楮券”。

宋朝廷为何定川纸为印钞专用纸?这与当时四川先进的造纸技术有直接关系。早在唐代,成都人已发明了“水纹纸”,分明、暗两种印花,其他地区根本造不出来。现代纸币上的水印防伪技术,即由此而来。除了楮纸,后来还用桑穰、芙蓉膜等材料来制造皮纸印钞票。所谓“桑穰”,乃桑树皮的第二层,系制造印钞纸的上等原料。

由于使用专用纸并不能杜绝伪钞,提高印刷防伪技术成为必然。宋代,率先使用铜版印刷,放弃传统的木版印刷。铜质钞版印制不仅加大制版成本,还可增加伪造难度。在铜版上雕刻,非专业人员是刻不好的。

与此同时,多色套印、加盖印鉴、改换图案也一并使用。多色套印是现代纸币防伪的重要工序,在宋代已开始使用。据《楮币谱》:宋大观元年(公元1107年)五月,“改交子务为钱引务,版铸印凡六”。每张钱引上有6颗印信,分别使用红、蓝、黑等3种颜色。现代纸币图案喜欢使用人物、建筑等形象,或许正是受到古代纸币设计的影响,如交子图案常用“屋、木、人物”。但与如今不同的是,古代纸币所用人物形象都是普通人。

元朝的纸币为了防伪,钞纸主要取用桑树内一层极薄的内皮,在纸币的背面也有同值的图形,两面盖上三方管理机关的红印,正背两面的左上方还盖有黑色骑缝印,并在中央明显的位置上印有“伪造者斩”等警示句。

明代前期,社会上流通的货币主要有铜钱和宝钞,政府为了规范货币的管理,制定了“钱法”和“钞法”。清朝也有纸币。顺治八年,清朝因为财政入不敷出,就仿照明旧制,印发了纸币“钞贯”,连续发行了10年才停止。咸丰年间又发行了“大清宝钞”“户部官票”,两种纸币都是用白皮纸印刷(桦树皮做原料),左满文,右汉文,四周环绕龙纹,一共发行了27年。

清朝制钞主要取用桦树内一层极薄的内皮,采用一定的工艺做成。清朝中期,新钞发于各省布政司要钤印记,各府、县也要签押印证,然后发于钱庄,还在纸币上印上复杂的图案,让作伪者不易临摹。可以说很多现代钱币的防伪方法,清朝时已经出现雏形。

二、多色套印、加盖印鉴、改换图案

古代制造假币手法不少。在元代,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采用雕造钞版、印章,大规模印造;第二种是采取挑、剜、补、凑、描改真钞的方法,以真作伪,将小面额的纸币改成大额面值的纸币。元代对伪造纸币的刑罚极重,尤其是后期,凡是出现伪钞案,凡起意者、雕板者、印钞者、抄纸者、项科号者、蒙里安藏印造者、收买颜色物料者,“具是同情伪造,皆合处死”。

官府有发明了一种多重印押的方式—盖章防伪法,就是官府在发行的纸币上,发给各省时,留一印记,省发给府时,又留一印记,府发给县时,再留一印记。就这么留着留着,等到了县上,纸币上已经盖满额印记。县里再下发给钱庄时,也必须盖章,到了钱庄手里,还得盖一印章。就是这样层层相加,才使得纸币的辨识度较高,避免假钞出现。


如果纸钞上只有面额和印章,这样也难以抵挡有心者的造假,因此,要想印制出民间难以造假的纸钞,就要设计花纹和图案都比较多,且难度大的图案,这样才不易被模仿。纸钞上印刷的图案错综复杂,这样就算是遇上圣手书生,也很难模仿。而图案的复杂,是以朝代为划分的。

比如说——宋朝纸币的图案走的是小清新风格,多以房屋、花鸟、人物的比较多,这跟当时的社会现象有关,宋代以描绘花鸟画闻名,在纸币上,也延续了这个习惯。然而,到了元和清就不一样了,这两个朝代都比较奔放,于是乎,花鸟图案就不出现了,而是改为龙图案,清代尤为显著,还在纸钞的周围加上边框和花纹,极其复杂,一般难以模仿。

这是晚清的纸币,与现代纸币已经十分相似。图案更复杂,印刷上有凸凹之分,富有纪念意义。

三、制造假币刑法极重

因此为了打击假币,朝廷颁布律令,凡造假者被抓住一律死罪,还在银票上印着“伪造者处死,首告者赏锭五银”,鼓励民众自主监督。但这并不能从源头上解决问题,总有一些人喜欢剑走偏锋,抱着侥幸心理铤而走险。

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的《伪会子法》,明确制造假币要被处斩。元朝的纸币上,就印有“伪造者处死”的字样。到了明朝起更狠,不但伪造纸币者要处斩并株连九族,举报伪造者更是重重有赏,甚至连伪造者的财产都要赏给举报者。

比如元代规定:凡是出现伪钞案,凡起意者、雕板者、印钞者、抄纸者、项科号者、蒙里安藏印造者、收买颜色物料者,“具是同情伪造,皆合处死”。古代对于制造假钞的刑法如此严格,才大大抑制了假钱币的产生。

以上这些防伪苦心,放在古代科技条件上,称得上高精尖技术,普通人根本造不出来。这样难以做到又后果严重的事,肯定是很少有人做的,这也正是古代纸币伪造相当少的原因,在笔者看来古代造反都比造假币容易得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7-15
宋朝的时候为了防止有人做假钞,纸币采用特殊的纸章,不允许普通人使用,官方还采用铜板印刷问增加了防伪的难度,还向老百姓普及防伪标识。
第2个回答  2020-07-15
古人做假钞防伪就是通过把真币的花纹做得更精美复杂,在银票每次审核时都印上专用印章,或者用特殊材质的纸来印制银票等办法来抵制假钞。
第3个回答  2020-07-15
元朝的纸币为了防伪,钞纸主要取用桑树内一层极薄的内皮,在纸币的背面也有同值的图形,两面盖上三方管理机关的红印,正背两面的左上方还盖有黑色骑缝印,并在中央明显的位置上印有“伪造者斩”等警示句。 没想到古人也为纸币的防伪操碎了心,或许我们也可以借鉴一下这种方法呢~
第4个回答  2020-07-15
起初是在源头上预防,官府禁止百姓私自开采制造铜钱的原材料,然后开始立法打击,做宣传,让百姓识别真正的钱币。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