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郎织女传说介绍了七夕节哪些习俗的由来

如题所述

1. 牛郎织女传说与七夕习俗
牛郎织女的传说与七夕节紧密相连,这是一个千古流传的美丽爱情故事,也是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相传在很久以前,南阳城西牛家庄有个聪明、忠厚的小伙子,名叫牛郎。他的父母早逝,只能跟着哥哥嫂子生活。嫂子马氏对他非常狠毒,经常虐待他,让他干很多活。
一天,牛郎被嫂子逼着去放牛,给他九头牛,却让他等有了十头牛时才能回家。牛郎无奈,只能赶着牛出了村。在山上,他遇到了一位须发皆白的老人,老人告诉他伏牛山里有一头病倒的老牛,让他去照顾它。牛郎找到了那头老牛,并精心照料它一个月,直到老牛病好。老牛告诉他,自己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触犯天规被贬下凡。牛郎和老牛成了朋友,并一起回家。
后来,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天上的织女,两人互生情意,织女偷偷下凡,与牛郎结婚,并教人们养蚕、抽丝、织绸缎。他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但好景不长,天帝和王母娘娘知道了这件事,强行把织女带回天上。牛郎上天无路,老牛告诉他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穿上就可以上天。牛郎穿上牛皮鞋,带着儿女上天去追织女。王母娘娘用金簪划出一条天河,将他们分开。喜鹊被他们的爱情感动,飞来搭成鹊桥,让他们每年七月七日在鹊桥上相会。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人们都会在花前月下仰望星空,寻找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这个习俗逐渐形成了七夕节。七夕节的习俗包括穿针乞巧、喜蛛应巧、投针验巧、种生求子、供奉“磨喝乐”、拜织女、拜魁星、晒书、晒衣、贺牛生日、吃巧果等。
2. 穿针乞巧
穿针乞巧是七夕节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代,流传至今。《西京杂记》记载,汉代的宫女们常在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以此祈求心灵手巧。五代王仁裕的《开元天宝遗事》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元陶宗仪的《元氏掖庭录》和明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中也有关于穿针乞巧的描述。
3. 喜蛛应巧
喜蛛应巧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起于南北朝时期。《荆楚岁时记》中记载,人们将蜘蛛放在小盒中,第二天看蜘蛛网的稀密来判断是否得巧。五代王仁裕的《开元天宝遗事》和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也有类似的记载。
4. 投针验巧
投针验巧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明清两代盛行。明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中记载,人们将绣针投入水中,根据针在水中的影子来判断是否得巧。
5. 种生求子
种生求子是旧时习俗,在七夕前几天,人们在小木板上敷土,播下粟米种子,长出嫩苗后,摆上小茅屋、花木,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磁碗中,长出芽后,用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
6. 供奉“磨喝乐”
供奉“磨喝乐”是七夕节的儿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为传荷叶半臂衣裙,手持荷叶。宋代时,磨喝乐已不再是小土偶,而是越作越精致。
7. 拜织女
拜织女是少女、少妇们的事。她们斋戒一天,沐浴停当,准时到主办的家里来,于案前焚香礼拜后,大家一起围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着织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
8. 拜魁星
拜魁星是读书人崇敬魁星的风俗。魁星主掌考运,读书人会在七月七日祭拜魁星,祈求他保佑自己考运亨通。
9. 晒书、晒衣
晒书、晒衣是七夕节的习俗。据载,司马懿在七月七日晒书,被曹操发现,被迫回朝任职。魏晋时,豪门富室在七月七日晒衣,以夸耀财富。
10. 磨喝乐
磨喝乐是旧时民间七夕节的儿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为传荷叶半臂衣裙,手持荷叶。宋代时,磨喝乐已不再是小土偶,而是越作越精致。
11. 吃巧果
吃巧果是七夕节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宋代时,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
12. 染指甲
染指甲是流传在中国西南一带的七夕习俗,四川省诸多县志以及贵州、广东两地也有此风。许多地区的年轻姑娘,喜欢在节日时用树的液浆兑水洗头发,不仅可以年青美丽,而且对未婚的女子,可以尽快找到如意郎君。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数女子与儿童们,在节日娱乐中的一种爱好,也与生育信仰有密切的关系。
13. 妇女洗发
妇女七夕洗发,也是特别的习俗。在湖南、江浙一带都有此记载。例如湖南湘潭地区《攸县志》:“七月七日,妇女采柏叶、桃枝,煎汤沐发。”而散文名家琦君(浙江籍)的《髻》也提到其母与叔婆等女眷,都在七夕沐发。这项习俗,大约和七夕“圣水”的信仰有关。人们认为,七夕这天取泉水、河水,就如同取银河水一样,具有洁净的神圣力量。有的地方直接叫它“天孙(即织女)圣水”。因此女性在这天沐发,也就有了特殊意义,代表用银河里的圣水净发,必可获得织女神的护佑。还流行用脸盆接露水的习俗。传说七夕节时的露水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14. 结扎巧姑
结扎巧姑是陕西黄土高原地区在七夕节的夜晚举行的一种乞巧活动。妇女们往往要结扎穿花衣的草人,谓之巧姑,不但要供瓜果,还栽种豆苗、青葱,在七夕之夜各家女子都手端一碗清水,剪豆苗、青葱,放入水中,用看月下投物之影来占卜巧拙之命,还穿针走线,竞争高低。同时还举行剪窗花比巧手的活动。
15. 拜七娘妈
拜七娘妈是闽南和台湾的七夕节习俗。民间十分盛行崇拜七娘妈这一被奉为保护孩子平安和健康的偶像。据闽南籍台湾学者林再复的《闽南人》一书考证,闽南人过去越峡跨洋到台湾或异国他邦经商、谋生,大都多年未能归,妇女们只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有了希望才有生活下去的勇气。所以,七夕这一相思传情的节日又演变成对保护孩子的“七娘妈”神的祈祷。每年这天,人们三五成群到七娘妈庙供奉花果、脂粉、牲礼等。这天,台湾民间还流行一种“成人礼”,即孩子长到满15岁时,父母领着他带着供品到七娘妈庙酬谢,答谢“七娘妈”保护孩子度过了幼年、童年和少年时代。在这一天,台南地区要为16岁的孩子“做十六岁”,行成人礼。台湾民众认为,小孩在未满16岁之前,都是由天上的仙鸟——鸟母照顾长大的。鸟母则是由七娘妈所托,因此,七娘妈就成了未成年孩子的保护神。婴儿出生满周岁后,虔诚的母亲或祖母就会抱着孩子,带上丰盛的祭品,另加鸡冠花与千日红,到寺庙祭拜,祈愿七娘妈保护孩子平安长大,并用古钱或锁牌串上红包绒线,系在颈上,一直戴到16岁,才在七夕节那天拿下锁牌,并到寺庙答谢七娘妈多年的保佑。有的家长除了在七夕节这天祭谢“七娘妈”之外,还专门为孩子举行成人礼的事而宴请亲友,庆贺一番。闽南、台湾民间七夕虽不很重乞巧,但很看重保健食俗。每到七夕之际,几乎家家户户要买来中药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