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文学形成的思想基础

明代文学形成的思想基础

公元1368年至公元1644年,是我国的明朝时期,前后长达二百七十多年。
作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末期,明代社会有着与其他朝代不同的特点:第一,政治黑暗,强化君主独裁。朱元璋建立起明王朝后,一人独揽朝政大权,为巩固皇权,特别设立了锦衣卫、东西厂等特务组织,对全国官吏乃至全国百姓都实行监视,稍有越轨,便遭严惩,一人犯法,株连九族。对有功大臣也不例外,实行恐怖统治。清人赵翼说:“明祖借功臣以取天下,及天下既定,即尽举取天下之人而尽杀之。其残忍实千古所未有。”(《廿二史札记》卷32)明代统治者还对知识分子和自由思想进行恐吓和禁锢,加强文化统治。所以,明代(特别是明初)的文字狱层出不穷,以此树立绝对皇权。文人为了免祸,谨小慎微成为一时风气。第二,在思想领域里,明代皇帝极力鼓吹程朱理学,以程朱理学为指导思想的八股文成为科举考试的唯一选择,从而钳制人们的思想。但是,与此同时,皇权高度集中又导致了统治集团的堕落,明中叶以后的一些皇帝,不是修斋建醮,书符咒水,就是声色犬马、贪婪荒淫。所以,在明代,无处不见程朱理学,又无处不见对金钱、权势、女色的追求。第三,明代的商品经济极为发达,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破土而出。一个数量庞大的市民阶层跻身于社会,他们有着特殊的思想意识与价值观念,务实、重利、开放,较少僵化的思想,成为不同于士、农的一个新群体。以上三个方面对明代文学新特色的形成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明代文学有以下一些特色:
一是小说、戏曲等俗文学的地位不断提高,各类创作呈现百花争艳、全面繁荣的局面。其中小说的勃兴最为引人注目。特别是章回小说的发展和定型,对中国文学作出了最为宝贵的贡献。明代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创作的一个辉煌时期,也可以说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创作的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时期。它一方面使宋元出现的长篇小说萌芽发展、壮大、成熟,另一方面又在许多方面有了新的创造,所谓“四大奇书”,即《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都是在明代最后完成的不朽杰作。由宋元话本小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白话短篇小说,在明代中后期,也出现了一个鼎盛局面,冯梦龙的“三言”、凌濛初的“二拍”成为这方面的代表。另外,文言小说的创作较前代也有新的变化。瞿佑的《剪灯新话》和李昌祺的《剪灯馀话》,以及邵景詹的《觅灯因话》是明代文言短篇小说的代表作。内容多“粉饰闺情,拈掇艳语”,以写市民阶层的青年男女为主,更为世俗。在文体上,其显著特点是议论减少,行文中加入很多诗词。某些作品故事性较强,情节曲折生动,为拟话本提供了大量素材。戏曲方面,杂剧、传奇,昆曲和地方戏,相互争奇斗艳,涌现了大批的著名作家与作品,在元代高度繁荣的基础上,又形成了一个高潮。明代戏曲的主流是由宋元南戏演变而来的传奇。明中叶三大传奇,即《宝剑记》、《鸣凤记》和《浣纱记》的出现,标志着传奇的繁荣时期的到来。之后出现了大批的剧作家和曲论家,并形成不同流派争奇斗艳的局面。明代杂剧形式上较前代也有较大变化发展,结构上不再严格遵守一本四折旧制,短剧创作兴起。音乐上可南可北,甚至出现南北合套。演唱形式也不拘成法、自由灵活,可对唱、合唱、接唱,传奇化的倾向很明显。
二是文学群体众多、流派纷呈。明代文人的结合,改变了过去以围绕或追随某些大家组成一个圈子的模式,形成以主张相结合的风气,比如台阁体、前七子、唐宋派、后七子、公安派、竟陵派、吴江派、临川派、复社、几社等等,其中有诗文流派,也有戏曲流派。他们标新立异,争讼不息。明代这些不同流派之间的论争,有着鲜明的特点。比如他们大多具有自己明确的纲领和主张,而不是停留在创作上风格相近、趣味相投上,完成了从文学实践的流派向文学理论的流派的过渡。又如明代很多流派的争论,大多是围绕“复古”与“反复古”这个中心。无论主张大相径庭,还是理论千差万别,均是以革新为出发点,希望能革除前弊,使文学创作符合于自己认可的标准。虽然他们的成就有大有小,但都能从内容、形式等不同的方面提出一些有益的看法与见解,为丰富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宝库,繁荣整个明代文学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当然那些纠缠文学枝节问题,缺乏对文学根本问题的思考;存在较深的门户之见,拉帮结派;矫枉过正,另走极端等现象,是存在明显的不良影响的。
三是许多民间艺人和下层文人跻身文坛,作家队伍有所扩大。正由于大批的下层文人进入文坛,雅文学(诗词散文)与俗文学(戏曲小说)出现了空前的融合。从钱谦益《列朝诗集》可见市井诗人为数不少,陋室穷巷中的民间诗人也见于其中。在传统的诗文创作领域不再属于贵族、士大夫等上层人物的同时,又有大批正统作家开始关注与参加俗文学的创作,这一特点导致了雅文学“俗化”和俗文学“雅化”的双重变化。
四是追求文学的独立性和主体性,把情感作为品评作品美学意义和社会功能的准则,要求文学表达真情、肯定自我,以实现对个体意识和欲望的表达。明代文学家们有的指出“曲本取于感发人心”(徐渭《南词叙录》),有的强调“真诗乃在民间”(李梦阳《诗集自序》),还有唐宋派主张的“直据胸臆”、李卓吾提出的“童心说”、公安派和竟陵派坚持的“独抒性灵”等等,都体现了对程朱理学束缚的冲击与背离。这些主张在明中叶以后出现的才子佳人戏曲,以及言情和世情小说之中得到了具体体现,汤显祖的《牡丹亭》就是一部极具代表性的作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