彬县的经济

如题所述

1949年,彬县有耕地85.3万亩,农村人口11.38万人,全半劳力6.63万个;粮食平均亩产51.2公斤,总产8148万斤;农业总产值878万元,人均产值178.2元,农业落后,农村破败。
1949至1956年,粮食产量持续增长,1956年达到10614万斤,增长30.3%。1957至1961年,人民公社刮“共产风”,搞“大跃进”、瞎指挥,极大地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连续大减产,最低降到7846万斤,低于1949年的水平。1962至1965年,通过解决“一平二调三收款”问题,贯彻农业“六十条”,下放核算单位,重新给社员划拨自留地,允许社员经营家庭副业等,虽遇连年自然灾害,但粮食生产得以恢复和发展,1965年,粮食总产13542万斤,创历史最高纪录。1966至1977年,有发展,但不稳定。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又一次解放农村生产力,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投入逐年增加,农业科技加速推广应用,粮食产量和多种经营收入连创纪录。1978至1990年,农业总产值年均达到5739万元,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1990年,彬县有耕地66.93万亩,农业人口26.76万人,劳力9.91万个;粮食亩产155公斤,总产17349万斤,人均产粮648斤;农业总产值1.0567亿元,人均产值391.1元,人均纯收入287.59元。
2007年,彬县实现农业总产值9.02亿元,实现增加值4.9亿元。其中农业产值7.62亿元;林业产值0.09亿元;牧业产值1.02亿元。播种面积37444公顷,粮食播种面积29397公顷,生产粮食10.85万吨,其中夏粮5.30万吨;秋粮5.55万吨。水果总产26.72万吨,实现产值4.93亿元。完成造林面积1333公顷,封山育林面积6334公顷,零星植树80万株,育苗66公顷。畜牧业稳步发展。全年肉类产量4360吨,奶类产量4142吨;禽蛋产量2200吨;年牛存栏2.44万头,猪存栏3.17万头,羊存栏3.12万只,水产品产量35吨。
2012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5.23亿元,其中:农业产值22.71亿元;林业产值0.21亿元;牧业产值1.91亿元。实现增加值14.45亿元。粮食播种面积40.65万亩,粮食总产13万吨,其中夏粮7.1万吨;秋粮5.9万吨。油料播种面积7.6万亩,总产0.96万吨。
2014年粮食总产11.5万吨,实现“十一连丰”。“十百千万”工程扎实推进,新建果园3.4万亩,果品总产47.4万吨,实现产值19.1亿元。云南磨憨和新疆霍尔果斯果品销售中心挂牌营运,彬县果品迈向国外市场。海升集团投资的龙高千亩全程机械化密植苹果园基本建成,底店万亩油用牡丹基地和韩家万亩核桃沟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取得新进展。彬县实现农业总产值29.78亿元,增长7.5 %。 彬县汉时产铁,置铁官。明嘉靖始凿石取煤。至1949年,有工业企业5家,除复兴煤矿、同裕瓷厂外,其余为小作坊,年工业产值18万元(旧币)。
建国后,工业迅速发展。50年代建起新民煤矿、新华瓷厂、印刷厂、建材厂、石油厂、造纸厂、食品加工厂、玻璃厂、面粉厂、木器加工厂。1960年,有工业企业13家,产值581.6万元。60~70年代,建起火电厂、水电站、卷烟厂、化工厂、水泥厂、制药厂、磷肥厂、农具厂、农机修造厂、冷冻厂、服装鞋帽加工厂。
80年代,在对老厂挖潜改造的同时,新建纸箱厂、皮毛厂、针织厂、庙沟煤矿、自来水公司,形成了以煤、电为支柱的工业新格局。至1990年底,所有制工业企业21个,从业人员4846人,固定资产5224万元。年产原煤63.5万吨、发电5614万度、自来水71万吨、面粉6.51万吨、植物油0.029万吨、畜肉制品0.1万吨、卷烟36.8万箱、水泥预制构件3830立方米、砖1.13亿块、瓦1103万页、石灰2.7万吨、瓷器16万件、小矿车326辆。彬县工业总产值13825万元。
2007年,彬县工业完成现价产值27.34亿元,同比增长63.4%。规模工业完成产值25.01亿元,同比增长74.2%,实现增加值10.75亿元,增长47.5%。产品销售率为99.5%,较2006年上升2.1个百分点。产值过亿元企业发展到4户,过千万元企业发展到8户。
2012年,彬县工业总产值完成207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99.34亿元,占彬县生产总值比重为72.9%,对彬县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达到84.5%,拉动经济增长17.4个百分点;实现销售产值193.41亿元,产销率为97.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20户,其中,过10亿元企业9户,规模工业总产值197.59亿元。
2014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50.16亿元,其中规模工业产值240.06亿元,分别增长8.6%和8.2%。
生产总值
2014年彬县完成生产总值186.1亿元,增长12.6%,高于省市平均增速;地方财政收入10.8亿元,同口径增长10.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6亿元,增长17.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126元,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10271元,增长13.4%。 1949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西北区行邠县办事处正式对外办公,年末储蓄余额2000元。
1952年,城乡储蓄余额4.4万元。1957年开展“功在国家、利在自己”的储蓄宣传活动,80%群众受到爱国储蓄的教育,当年城乡储蓄余额达54.2万元。1958年以贷顶储。虽当年乃至后两年的储蓄余额增加,但直接影响储蓄信誉。加之发生“三年自然灾害”,使1963年的储蓄余额降至40.6万元。1965年储蓄余额开始回升。1966年后,储蓄增长幅度不大。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农、工、商空前发展,城乡农、居民货币收入逐年增加,储蓄余额大幅度上升。银行增加网点,开办各种有奖储蓄业务。1980年,余额达到462.2万元。1985年,储蓄总额1646.1万元。
1990年,城乡储蓄余额达9913万元,其中城镇储蓄余额5826万元、乡村储蓄余额4087万元。
2007年,存款余额35.28亿元,增长61.4%;贷款余额12.73亿元,增长16.3%。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0.82亿元,银行现金收入64.35亿元,现金支出72.78亿元,货币投放8.42亿元。
2012年,彬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101.01亿元,增长7.9%;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3.89亿元,增长19.3%。各项贷款余额为67.7亿元,增长15.2%。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