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第一副对联写的是什么?

对联有哪些特点?比例并分析下。

为下面的店分别送一副对联。
小商店:
饮食店:
美发店:

我国第一副对联写的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上联的大意是: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下联的大意是: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

据史书记载,最早的对联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门板桃符上的题词,是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

对联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

在五代以前被叫做“桃符”,人们为了“辟邪降幅”、除旧立新,用桃木做成小板钉在门板上,这就是最古老的春联。在宋代,人们将桃木换成了纸;而在明代,被最终定名为“春联”,一直沿用至今。

扩展资料:

对联的发展高峰

一直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

据《簪云楼杂话》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并亲自微服出巡,挨门观赏取乐。尔后,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入清以后,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对联的影响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还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对联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谁写下历史上第一副春联?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4-21

我国第一副对联写的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释义: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全联蕴含着喜迎新春、祈求幸福的意思。

对联的头尾还嵌入新春两个字,中间嵌入了“嘉节”两个字,合起来“新春嘉节”,非常巧妙。

这是五代十国蜀国国君孟昶的一幅桃符对联,也是我国有历史记载的第一副春联,从字面上看,“纳”即“享受”;“余庆”,旧指“先代的遗泽”,《易经•坤•文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由此开始,桃符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变化,这不仅表现在开始用骈体联语来替代“神荼”、“郁垒”,而且还扩展了桃符的内涵,不只是避邪驱灾,还增加了祈福、祝愿的内容。这就成了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扩展资料:

作为春联最初的形式,起初民间只是流行在门口挂“桃符”(就是两块桃木板)来趋吉避凶。

到了公元964年的除夕,后蜀国君孟昶因平日善习联语,忽然下了一道命令,要求群臣在桃符板上提写对句,以试才华。

群臣们各自写好一副,等待审查。孟昶一一看过,均不满意。于是他就亲自提笔,在桃木板上写下:“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就是中国用文字记载下来的一副最早的春联!

由于在木板上题字有诸多不便,再加上将木板贴门上也不是很美观。所以,到了有宋一代印刷术发明后,民间就将桃木板改为纸质春联,但习惯上还是称为“桃符”。

而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喜欢排场热闹,也喜欢大户人家每到除夕贴的桃符,就想推广一下。在某一年的除夕前,他颁布御旨,要求家家户户都要用红纸写成的春联贴在门框上,来迎接新春。

话说明太祖对春联的喜爱程度还真不是一般般的。他不仅下旨要老百姓贴,还在朝堂上亲自为王公大臣们御书春联,比如,他就曾给中山王徐达赏赐了这样一幅对联:“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

除了王侯将相,据传,朱元璋曾微服出城经过一户人家,见门上不曾贴春联,便去询问,知道这是一家阉猪的,还未请人代写,朱元璋就亲自为那阉猪人写了这对叫绝的春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政协新闻网—谁写下历史上第一副春联?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14
我国第一幅春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时间:约1046年前。
据说五代时的后蜀国国君孟昶是个喜欢标新立异的国君,在公元964年岁尾的除夕,他突发奇想,让他手下的一个叫辛寅逊的学士,在桃木板上写了两句话,作为桃符挂在他的住室的门框上。这两句话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第一句的大意是: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第二句的大意是: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由此开始,桃符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变化,这不仅表现在开始用骈体联语来替代“神荼”、“郁垒”,而且还扩展了桃符的内涵,不只是避邪驱灾,还增加了祈福、祝愿的内容。这就成了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对联有哪些特点?
对联是一种讲究格律的文学形式,要欣赏与写作对联,必须了解其最基本的格律要求。所谓对联格律(简称联律),指对联中有关平仄、词性、语法修辞,以及书写张贴等方面的格式与规律,其核心是对仗。对联的基本格律可概括成以下几点:

1.字数相等,内容相关。

从字数来看,原则上,只要上下联字数相等,不论多少字数均可。如上下联各四个字,则称四言联, 等等。但在实践中, 多为四字以上,因汉字一般需要四字以上才能组成句子。从内容上看,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之间,内容应当相关,也就是意思要相互衬托或相互衔接,以起到相反相成或相辅相成的效果。 大多数对联上下联之间的内容
属于互相衬托的关系。这种衬托或者是从相同的角度互相映衬、互相补充(即所谓"正对"),或者是从相反的角度互相反衬、互相对照(即所谓"反对"),"正对"如:

心莲清净

性海圆融(注:所引对联未注明作者或出处的,均出自本书,下同。)
2.词性相当、概念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称。

所谓词性相当,指上下联相对的词语性质(从严格意义上说,是每个字的词性)应当尽可能相同或相近。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以及连词对连词、 副词对副词,等等。如:

大行绝俗忘荣辱

至道无情空是非
3.平仄协调。

平仄协调,狭义地说,就是指对联在音调上的两大要求:平仄相对与平仄交替。广义地说,也包含句脚安排等其他一些平仄问题。要弄清这些问题,首先必须区分什么是平声、什么是仄声。这又有两种划分标准。在对联创作中,一般是运用”古四声", 即古汉语将音调分为平、上、去、入四声,除平声外,上声、去声、入声皆为仄声。现在,也有少数人运用”新四声”,即现代汉语将音调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其中,阴平、阳平为平声,上声、去声为仄声。两种声韵的不同,关键在于入声字。入声字的掌握和识别,大体上还是有规律可循,在此恕不赘述。 对初学者来说,

最简单易行的办法是先在运用时借助工具书。据作者个人的经验,在运用中比较容易熟悉入声字。不过,要注意的是,虽然上述两种用法可并行不悖,但在同一副对联中,不能同时混用。

现在再回过头来谈平仄协调的问题。所谓平仄相对, 就是上下联的音步要平声对仄声、仄声对平声。反之,如果平声对平声,仄声对仄声,就叫平仄失对,又叫同声相对。音步与节奏大体上是同一概念,一般来说,一个节奏即是一个音步。由于对联脱胎于格律诗,因此,在平仄方面,对联与格律诗中的对仗句基本相同。而且,对音步的安排也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因为在实际上,并不一定要求整个音步平仄相对,而只是要求在音步位上平仄相对。所谓音步位,就是每个音步的末位字,这是决定整个音步性质的重点声。由于汉字的绝大多数音步为二字音步,因此,音步位一般指的就是每句的第二、四、六等字数。所以便有了"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如:

悲欣交集

事理双行(注:平声用" "表示,仄声用" "表示,下同。)
4.几个禁忌。

除了以上三个基本要求外,对联在格律上还有几个禁忌,即几种应尽量避免的情况:
"三平尾"或"三仄尾";"孤平"或"孤仄";"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同义相对";等等。
"三平尾"或"三仄尾",指的是在一个句子的最末三个字,都是平声或都是仄声。如 "依法修行能入道",若将"能"改为"可"就变成了三仄尾。又如"缘深因厚坐莲台",若将"坐"改为"登",就变成了三平尾。

"孤平"或"孤仄",指的是在五个字以上的句子中, 只有一个平声字,或只有一个仄声字。如"无言乃入门",若改为"无言而入门",就是"孤仄";又如"大日心光遍照",若改为"大日智光遍照",就是"孤平"(全平格或全仄格例外)。

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 如"世事纷纷"对"红尘滚滚"、 "惟觉者能听能会"对 "叹醉人不醒不知"。但对联中应尽量避免"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所谓"同位重字", 就是以同一个字在同一个位置相对,如"法界"对"世界"、"成道"对"成魔"。不过,有些虚词("之乎者也"之类)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如:

漏网之鱼,世间时有

脱天之鸟,宇内尚无

诸佛洞观实相而无住

众生游戏虚空而不知

5.其它。

对联的写作与欣赏,还有一些相对次要的格律和比较独特的修辞方法,如借对、自对、嵌字、回文、集句,以及对联的横批、对联书写和张贴的格式,等等。下面对以上提到的问题逐一做个简单的介绍。

借对又称假对,这是词性上宽工转化的一种方法, 指句中词性和词语的含义虽非工对,但借助其另外的词性和含义,则成工对。如:

洒渍寻常行处有

人生七十古来稀 (杜甫七律<<曲江>>中之颔联)

"寻常"在此为普通之意,属形容词,但古制"寻"、"常"又皆为度量单位,属量词,借用此含义,则与数词"七十"相对为工。又如,"大而言之"对"志于道者",其中,"言'与"道"在联中的含义分别是作为动词和名词的,但"言"亦有作为名词之含义,道亦有作为动词之含义,二者相对仍属工整。不过,借对在对联中用得不多, 只是在需要变通时不得已而为之。

为下面的店分别送一副对联。
小商店:
灵活经营财源茂盛
热情服务生意兴隆

灵活经营财源茂盛
薄利多销生意兴隆

满面春风喜迎宾至
四时生意全在人为

饮食店:
酒香面熟笑迎八方来客
菜美汤鲜心向四海佳宾

有道经营财源茂盛
热情服务顾客盈门

美发店:
不教白发催人老
更喜春风满面生

创人间头等事业
理世上不平东西

椅随人转容新兼貌美
镜对目张笑逐并颜开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8-08-04
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春。
——这是五代十国蜀国国君孟昶的一幅桃符对联,也是我国有历史记载的第一副春联,从字面上看,“纳”即“享受”;“余庆”,旧指“先代的遗泽”,《易经•坤•文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上联的大意是: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下联的大意是: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全连蕴含着喜迎新春、祈求幸福的意思。对联的头尾还嵌入新春两个字,中间嵌入了“嘉节”两个字,合起来“新春嘉节”,非常巧妙。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3-02-17
小商店:信赖是一切 不骗任何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