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莫扎特音乐家的事迹

要速度

  莫扎特,W. A.
  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
  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1756年1月27日生于萨尔茨堡,1791年12月5日卒于维也纳。
  生平 莫扎特出生在一位宫廷乐师的家庭。3岁起显露音乐才能,4岁跟父亲学习钢琴,5岁作曲,6岁又随父亲学小提琴,8岁创作了一批奏鸣曲和交响曲,11岁写了第1部歌剧。他仅仅活了36岁。繁重的创作、演出和贫困的生活损害了他的健康,使他过早地离开了人世,他的音乐作品成为世界音乐宝库的珍贵遗产。
  少年时期(1762~1773)1762年,6岁的莫扎特在父亲的带领下到慕尼黑、维也纳、普雷斯堡作了一次试验性的巡回演出,获得成功。1763年6月~1773年3月,他们先后到德国、比利时、法国、英国、荷兰、意大利等国作为期10年的旅行演出均获成功。这些旅行演出对莫扎特的艺术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他有机会接触到欧洲当代最先进的音乐艺术——意大利歌剧、法国歌剧、德国的器乐,又结识了作曲家J.C.巴赫G.B.马蒂尼、G.B.萨马蒂尼等,跟他们学习作曲技术,这使他以后能够成为他那个时代在创作上风格最为广泛的一位作曲家。少年莫扎特在旅行演出中一方面熏染了贵族上流社会的风尚礼仪和华丽的艺术风格,另方面因处于市民音乐家的低下地位,也养成了清高自傲、蔑视权贵的性格。而带有商业性质的繁重的演出任务,又摧残了他的健康。
  这一时期,莫扎特在伦敦出版了6首哈普西科德和小提琴(或长笛)的奏鸣曲,写作了3首交响曲和歌剧《虚伪的善意》(1768)、《巴斯蒂安与巴斯蒂娜》(1768)、《本都国王米特里达特》(1770)、《卢齐奥·西拉》(1772)等作品。有些作品反映了他受J.C.巴赫的影响。这一时期的作品已经显示莫扎特创作体裁的广泛性和他对歌剧创作的兴趣。
  成熟时期(1774~1781)1773年底,莫扎特返回萨尔茨堡,在父亲的辅导下,弥补被中断了的音乐与文化的学习,同时利用旅行中获得的知识与素材,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包括歌剧《假园丁》(1775)和《牧人王》(1775)。
  这时已经成人的莫扎特,对自己卑微的奴仆地位感到不满。为了争取人身与创作的自由,他经过激烈的斗争,终于在1777年9月获得大主教的同意,又跟母亲进行了两年的旅行演出。为了另谋职位,以便永远离开萨尔茨堡,他先后在慕尼黑和曼海姆教学、演出,进一步加深了对不平等制度的认识和体会。在曼海姆时,他得到一些市民音乐家的帮助与同情,并接触到当时欧洲重要的曼海姆乐派,听到第一流管弦乐队的演奏。1778年5月,他回到巴黎,由于母亲病逝,加上未能谋到职位,不得不在1779年1月返回萨尔茨堡。
  这一时期,莫扎特在曼海姆创作了2首长笛协奏曲1首双簧管协奏曲、7首钢琴小提琴奏鸣曲、3首钢琴奏鸣曲,这些作品反映了曼海姆乐派的影响。在巴黎,他还写了《巴黎》交响曲、交响协奏曲、管弦乐序曲、长笛和竖琴协奏曲、长笛弦乐四重奏、4首钢琴变奏曲、4首钢琴奏鸣曲等。第2次途经曼海姆时,写了一些宗教音乐3部交响曲、小提琴中提琴的交响协奏曲、小夜曲、嬉游曲、两架钢琴的协奏曲、3首风琴协奏曲等。1780年完成了歌剧《伊多梅纽》的创作。
  这一时期莫扎特的作品,在内容上反映了当时狂飙运动思潮的影响,在形式上出现了新的要素,如奏毒鸣曲式第1乐章的呈示部,出现了与第1主题相对比的第2(或更多的)主题在再现部中,常常改换主题出现的次序,有时对主题材料也进行了不同于呈示部的处理,在第1、2乐章间,有了强烈的力度对比等等。这些手法,增强了他的音乐作品的戏剧性,使古典奏鸣曲式进一步形成。
  维也纳时期(1781~1791)莫扎特再也无法忍受大主教的凌辱,毅然向大主教提出了辞职,到维也纳谋生。他是奥地利历史上第一个有勇气和决心摆脱宫廷和教会,维护个人尊严的作曲家。但是以后他虽然名义上是一位自由作曲家,实际上仍然无力抗争封建社会对他的压迫。生活的磨难对他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维也纳的10年,成为他创作中最重要的10年。1781年,他和大主教决裂后,写出了著名的歌剧《后宫诱逃》。该剧于1782年7月首演,获得很大成功。1782年,他在没有征得父亲的同意的情况下,同一位曼海姆音乐家的女儿康施坦丝·韦伯结了婚。莫扎特和当时正在维也纳的J海顿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向海顿学习了四重奏和交响曲创作的经验,并写了6首弦乐四重奏赠送给海顿。1784年,他参加了“共济会”,是维也纳第八支部的成员。他热心地参加了这个带有资产阶级启蒙思想色彩的秘密宗教团体的活动,对它所宣扬的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有强烈共鸣,并在这种思想的启示下写出了许多作品。
  1785年,一度倒闭了的维也纳民族剧院恢复,莫扎特有了从事歌剧创作的机会。他写了一部滑稽戏《剧院经理》(1786年演出)。1786年完成并上演了《费加罗的婚姻》,该剧的影响很大,甚至在布拉格也家喻户晓。1787年《唐璜》完成并得到演出。
  在维也纳,莫扎特发现了J.S.巴赫的作品。他对巴赫的复调技法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和研究。这对他后期的创作起了重要影响。
  1789年4月,贫困中的莫扎特,由他的学生卡尔·利希诺夫斯基公爵带领,到柏林德累斯顿,莱比锡等地演出。虽然轰动一时,却未能解脱他的经济困境。1790年1月,他的歌剧《女人心》上演。2月,皇帝去世,莫扎特向继任皇帝利奥波德二世请求接任宫廷乐长L.霍夫曼的职位,得到同意,但未实现。1791年,他写了歌剧《蒂托的仁慈》,未获成功。同年9月写了最后一部歌剧《魔笛》,并在重病中写作大型宗教音乐作品《追思曲》,未能全部完成,便与世长辞了。死后被葬在维也纳贫民公墓的一个不知名的地方。
  创作 莫扎特的短暂一生写出了大量的音乐作品,体裁形式涉及到各个领域,留下了许多不朽的杰作。
  歌剧 莫扎特的主要创作领域是歌剧。他一生的36年中,有25年在从事歌剧创作,共写了20余部。其中《费加罗的婚姻》、《唐璜》和《魔笛》最具代表性。
  《费加罗的婚姻》取材于当时在奥地利被禁演的P.A.C.de博马舍的话剧,歌剧脚本由意大利诗人L.达·蓬泰改编,1786年首演。改编后的脚本虽然削弱了原剧对封建社会的抨击,增添了抒情性的描写,但仍不失原作的批判精神而且揭露和讽刺了以伯爵为代表的封建贵族的虚伪和骄奢淫逸的生活,颂扬了以费加罗、苏珊娜为代表的“第三等级”人民正直、机智、勇敢的品质,表现了同封建主义斗争必胜的乐观主义精神。莫扎特这部歌剧的主要贡献是没有沿用当时流行的意大利趣歌剧的滑稽夸张、和杂耍式的手法,而着重描绘了人物的性格,进行了心理刻划,增强了歌剧的抒情性,并在剧中发挥了重唱的技巧和表现力。
  《唐璜》的脚本也自达·蓬泰改编。1787年首演。它取材于西班牙一个有名的民间传说。当时,该传说有各种版本广泛流传于欧洲各国,并已有话剧、歌剧、芭蕾等艺术形式,莫扎特和达·蓬泰选用了G.贝尔塔蒂的歌剧脚本《石客记》(意大利作曲家G.加扎尼加作曲),在剧情和人物方面作了较大的改动。通过贵族唐璜这个矛盾的人物及其欺骗、损害妇女行为的可鄙下场,揭露了封建贵族的腐烂生活,同时又肯定了主人翁蔑视封建礼教,追求幸福的一面。这是一部具有伦理道德意义的歌剧,反映了18世纪80年代末开始的德奥知识界对道德伦理问题的兴趣和关心。它是莫扎特在意大利趣歌剧的基础上发展歌剧式戏剧的重要作品。在处理这部歌剧的音乐时,莫扎特加强了对人物的心理刻划,使人物的形象更为复杂、真实,同时运用戏剧化的重唱,增强歌剧的矛盾冲突。
  《魔笛》是莫扎特1791年逝世前几个月写完和演出的最后一部歌剧。其脚本是由莫扎特的老朋友热心于德国民族歌剧的一座小剧院经理E.希卡内德提议并编写的。歌剧取材于维兰德的神话《露露》。通过主人公为追求理想而进行艰苦斗争,最后取得胜利的故事,歌颂了光明必将战胜黑暗的思想。这部歌剧所反映的思想,和莫扎特追求启蒙主义和对“共济会”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有密切的关系。其中几个主要角色可能隐喻了当时社会现实中的人物。例如大祭司萨拉斯特罗使人联想到前不久去世的共济会首脑、莫扎特的朋友博恩。莫扎特采用了典型的新教众赞歌式的音乐塑造,使他的音乐具有庄严、崇高的性质;反面角色夜后,则可能是影射玛丽亚·特蕾西亚(她在位期间曾镇压共济会),这个角色需自技巧较高的花腔女高音扮演,其音乐表演难度较大而没有内在的感情,剧中的英雄塔米诺王子可能是比喻同情共济会的约瑟夫二世,他的音乐优美动人,采用的是正歌剧中的抒情咏叹调,帕米娜是人民高尚精神的象征,音乐十分优美,半人半鸟的幻奇性人物帕帕盖诺及其妻子是劳动人民的化身,他们的音乐带有鲜明的德奥民间风格。这部歌剧是莫扎特在德国及奥地利歌唱剧和神话剧的基础上,发展德国民族童话歌剧的代表作,它标志着18世纪德奥小歌剧发展告一段落,并为后来德国的浪漫主义歌剧的产生打下了基础,成为后者的先驱。
  交响曲 莫扎特一共写了约50部交响曲,其中41部有编号,并象其他器乐作品一样可以分为若干组。交响曲大部分是早年受各种不同音乐风格影响写成的,因而带有模仿不同风格的痕迹。其中可以看到J.C.巴赫,G.C.瓦根赛尔M.G.莫恩,特别是海顿以及以J.斯塔米茨为代表的曼海姆乐派等风格的影响。
  莫扎特最有代表性的交响曲有7部。其中《第三十一交响曲》(《巴黎》)是为当时欧洲最杰出的交响乐团之一的巴黎交响乐团谱写的,具有巴黎的音乐风格和丰富的音响,《第三十五交响曲》(《哈夫纳》)实际上是一首小夜曲,《第三十八交响曲》(《布拉格》)常被人们称作“没有小步舞曲的交响曲”,它只有3个乐章,不再是对意大利交响曲的风格模仿,而是一部地道的维也纳交响曲,《第三十六交响曲》(《林茨》)反映了莫扎特受海顿交响曲创作的影响。
  莫扎特的最后3部交响曲——降E大调、g小调和C大调交响曲是他最优秀的交响乐作品。它们都写于1788年6~8月的6个星期之内。人们通常将它们划归为一个组,但三者之间各有其特点:降E大调《第三十九交响曲》明朗愉快,充满了诗意;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富有戏剧性,有海顿式的乐观主义情绪,但在技法上又完全不同于海顿,被称为莫扎特的“英雄”交响曲;C大调《第四十一交响曲》(通常被称为《朱庇特》)宏伟豪迈,乐观向上,预示了L.van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的出现。
  莫扎特的交响曲(尤其最后3首),是贝多芬之前的全部交响曲创作的最高成就。他的突出贡献在于重视各乐章之间以及乐章中的主题之间的对比性。
  协奏曲 是除歌剧以外,莫扎特在音乐创作上贡献最为突出的体裁之一。他一生写了50余部各种独奏乐器与乐队的协奏曲。这些作品在巴罗克协奏曲的基础上,确立了18世纪古典主义协奏曲的结构原则:3个乐章对比并置的套曲结构(第1乐章奏鸣曲式,第2乐章是类似咏叹调式的抒情乐章,第3乐章具有舞蹈性或通俗性格);双呈示部,独奏乐器有技巧性的华彩段等。同时加强了独奏乐器的地位,强调了它不同于协奏乐队的音乐性格。由于莫扎特的这些成就,使协奏曲不再片面表现技巧,而使之具有与交响曲同样深刻的意义。莫扎特成为近代协奏曲形式的创始人。
  在莫扎特的协奏曲中,钢琴协奏曲占有突出的地位。共写了27部,其中代表作有d小调、c小调、A大调等。此外,还有7首小提琴协奏曲,其中G大调、A大调、D大调的3首比较突出。在管乐协奏曲方面,《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也很突出。其他是4首圆号协奏曲,1首《长笛竖琴协奏曲》等。
  奏鸣曲套曲 莫扎特写了17部钢琴奏鸣曲、6部小提琴奏鸣曲和35部钢琴小提琴奏鸣曲等,对古典奏鸣曲套曲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确立了维也纳古典乐派3个乐章的奏鸣曲套曲形式。在钢琴奏鸣曲方面,他完成了从哈普西科德风格到钢琴风格的过渡。在他80年代的钢琴奏鸣曲中,已使钢琴的效果和音域得到了发挥,如《A大调钢琴奏鸣曲》(1783)《c小调奏鸣曲》(1785)等。前者体现了他的生活风俗性的特点,后者显示了尖锐的对比并置与戏剧性的力量,预示了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诞生。莫扎特的钢琴小提琴奏鸣曲,从意大利A.科雷利G.B.萨马蒂尼等人的影响中逐步解放出来,形成了自己独立的风格。从1778年开始,莫扎特就将钢琴和小提琴两件乐器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如降E大调(1781)、降B大调(1784)、降E大调(1785)、A大调(1787)等几首都较成功。
  室内乐 在莫扎特写作的23首弦乐四重奏中,最好的是献给海顿的6首(1773),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莫扎特的思想和风格——真挚亲切、明快开朗的性格和乐观主义的精神状态。与海顿、贝多芬不同的是莫扎特的天才不是表现在四重奏方面,而表现在五重奏上。其中最为突出的是《C大调弦乐五重奏》(1787)和《g小调弦乐五重奏》(1787)。前者在曲式结构、主题处理等方面有创新,后者是一部悲剧性的作品,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优虑与思考。此外,《A大调单簧管五重奏》和几首中提琴五重奏也被誉为他的代表作。
  宗教音乐 由于职务的关系,宗教音乐在莫扎特的作品中占有很大部分。其中以他临终前创作的《追思曲》最有代表性。这部作品注入了作者对整个人生的深刻感受,表现了他作为市民音乐家一生所遭受到剥削、屈辱冷遇、贫困的痛苦和他对光明欢乐始终不渝的追求与向往。莫扎特写了乐曲的大部分,剩下的由他的学生F.X.叙斯迈尔忠实地按照他的计划和风格予以完成,并于1793年12月以瓦尔泽格伯爵作曲的名义演出。
  除上述各种体裁外,莫扎特还写了大量的嬉游曲小夜曲、舞曲等。在这些风俗性的作品中,莫扎特采用了民间音乐的因素。反映了他和民间音乐的联系,它们大都具有轻松活泼的特点。其中《G大调弦乐小夜曲》影响较大,它既包含了清新、生动活泼的情绪,又具有宽广、纯朴的抒情性。
  总的说来,莫扎特的创作成就遍及各个音乐领域。它们反映了18世纪末,处在被压迫地位的德奥知识分子摆脱封建专制主义的羁绊,对美好社会和光明、正义人的尊严的追求。他的音乐风格具有诚挚、细腻、通俗优雅、轻灵、流丽的特征,大都充满了乐观主义的情绪,反映了上升时期的德奥资产阶级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在维也纳后期的创作中,也出现了悲剧性、戏剧性的风格,对社会矛盾的反映更趋深刻。
  莫扎特去世后,尸骨安葬在圣马克斯墓地。 地址:St. Marx Friedhof, Leberstrasse 6-8, 1110 Wien。
  他的墓碑於一八九一年从圣马克思墓地移到了中央陵园名人墓地32A的第55号墓穴,莫扎特的一座大理石纪念像创作於一八九六年,如今这座塑像坐落在城堡花园,是游客们乐於观光的地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7-19
莫扎特(Mozhate ,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 1756--1791)

奥地利古典派作曲家。出生于奥地利的萨尔茨堡。其父在宫廷拉小提琴,又是作曲兼有理论著作,发现莫扎特的音乐天赋并进行早期培养。其姐比他大五岁,在父亲教育下弹钢琴时,他在一旁专心聆听。而产生兴趣。他特别喜欢弹和弦,凡听过的旋律都能背诵。四岁开始跟父亲学弹钢琴,技巧复杂,难度很大的协奏曲他一练就会,而且只练过一次的作品都能背下来。一首小曲只要练二三十分钟,便能准确无误而完美地弹奏。虽没学过,但他拿到乐谱就能分析出旋律与和声关系的原理。五岁时,他便自己创作各种小曲,由其父记录下来,其作品和声与旋律的关系一点不差,而且具有名家风格。一次他在写曲子,父亲向他:“在写什么?”他一本正经地回答:“在写钢琴协奏曲。”父亲拿来看满纸涂鸦,但仔细一看曲子不仅符合创作规律与要求,并且运用了很深的演奏技巧。6岁时,开始练习小型提琴,竟能与大人一起演奏三重奏。独立能一口气拉完6首曲子。1762年,父亲带着6岁的他与11岁的姐姐来到慕尼黑演出成功,同年9月又到维也纳,充分发挥了他超人的才华。7岁时,到德国南方城市演出,后又到巴黎、伦敦,3年后,10岁时才回到萨尔茨堡,轰动了欧洲。被称赞为“神童”。大主教认为他作为演奏家是令人叹服的,而说他有作曲家的才能是不可信的。就让他一周内写出一部清唱剧来,他果真如期交出了一部一百零八页的大型清唱剧,大主教被他惊人的才华所折服。1773年任萨尔茨堡大主教宫廷乐师,因不甘忍受屈辱的仆从地位,于1781年愤然辞职,定居维也纳专事创作。后因生活贫困,积劳成疾,他仅活了35岁,但他留给后世的作品多达千余邪。其中最著名的是他后期作品,即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唐•璜》、《魔笛》、《后宫诱逃》等。共写了20余部都很著名的歌剧。写了50部交响曲,其中以欢乐而明快的《bE大调交响曲》、深沉而有力的《g小调交响曲》及宏伟而壮丽的《C大调交响曲》即朱皮特交响曲等三部交响曲最为著名。此外,他还写有小夜曲十余部、嬉游曲二十余部,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及一些奏鸣曲、屋内乐曲也是久负盛名,屡演不衰的传世佳作。成为维也纳古典派的主要代表。

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是古典乐派最典型作曲家,与海顿、贝多芬并称为维也纳古典乐派三大作曲家。

1756年1月27日,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出生于奥地利的萨尔斯堡一个宫廷乐师之家。他很小就显露出极高的音乐天赋,在父亲的教导下学习音乐。从1762年起,在父亲的带领下,6岁的莫扎特和10岁的姐姐安娜开始了漫游整个欧洲大陆的旅行演出。他们到过慕尼黑、法兰克福、波恩、维也纳、巴黎、伦敦、米兰、波隆那、佛罗伦萨、那不勒斯、罗马、阿姆斯特丹等等许多地方,所到之处无不引起巨大的轰动!在奥地利国都维也纳,他们被皇帝请进王宫进行表演。

1772年,16岁的莫扎特终于结束了长达10年之久的漫游生活,回到自己的家乡萨尔斯堡,在大主教的宫廷乐队里担任首席乐师。由于不满主教对他的严厉管束,这段不稳定的雇佣关系终于在1781年结束,他毅然决定独立自主,前往维也纳定居,走上艰难的自由音乐家道路。

莫扎特写作之轻松与神速使他的同时代人和后辈都把他看作是无师自通、不学而成的天才,纵观他的一生,除了孩提时期受到父亲的严格教诲外,的确从未得到过正式的教师指导。天才是不容否认的,但人们往往因此而忽略了天才也离不开刻苦与勤奋。莫扎特曾说:“人们以为我的艺术得来全不费功夫。实际上,没有人会像我一样花这么多时间和思考来从事作曲;没有一位名家的作品我不是辛勤地研究了许多次。”

1791年莫扎特贫病交加在维也纳逝世,享年仅35岁。

莫扎特的主要代表作有:歌剧22部;以《费加罗的婚礼》(The Marriage of Figaro)、《唐璜》、《魔笛》最为著名;交响曲41部,以第三十九、四十、四十一交响曲最为著名;钢琴协奏曲27部,以第二十、二十一、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六、二十七钢琴协奏曲最为著名;小提琴协奏曲6部,以第四、第五小提琴协奏曲最为著名;此外,他还写了大量各种体裁的器乐与声乐作品。

音乐史书上称莫扎特为稀世之才,他英年早逝,却留下了那么丰富的作品。他的创作几乎涉及了音乐的所有领域,但他最重要的成就当推歌剧。他继承格鲁克歌剧改革的理想,而且更进了一步。与格鲁克不同的是,莫扎特主张“诗必服从音乐”。他的歌剧具有强烈的音乐感染力,旋律非常优美、流畅自然而深情,宣叙调也富于歌唱性。不同类型的音乐,将各种人物形象、性格塑造得鲜明而生动。重唱形式,被莫扎特作为安排戏剧性冲突和高潮的重要手段。序曲简练、个性化,在音乐的性质上与全剧有了更多的内在联系。这些重要的探索,使莫扎特在德国歌剧艺术的开拓史上立下了不朽业绩。其中以《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和《魔笛》最为杰出。

交响乐也是莫扎特创作中的重要部分。他最有代表性的交响曲是他最后的三部,即降E大调、g小调和C大调交响曲。其中《降E大调第三十九交响曲》明朗愉快、充满诗意;《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富有戏剧性,有海顿式的乐观主义情绪,但在技法上又完全不同于海顿,被称为莫扎特的“英雄”交响曲;《C大调第四十一交响曲》(通常被称为《朱彼特》)宏伟豪迈、东观向上,预示了贝多芬的英雄性的交响曲的出现。莫扎特的交响曲(尤其是最后三首),是贝多芬之前的全部交响曲创作的最高成就。他的突出贡献在于各乐章之间的主题之间的对比性。
第2个回答  2007-07-06
沃尔夫冈·阿马多伊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年1月27日生于神圣罗马帝国的一个封邑萨尔斯堡,1791年12月5日于维也纳逝世。)是欧洲最伟大的古典音乐作曲家之一。35岁便英年早逝的莫札特,留下的重要作品总括当时所有的音乐类型。根据当代的考证显示,在钢琴和小提琴相关的创作,他无疑是一个天份极高的艺术家,谱出的协奏曲、交响曲、奏鸣曲成为后来古典音乐的主要形式,另外他也同时是歌剧方面的专家,他的成就至今不朽于时代的迁变。

生平

童年(1756年—1772年)

神童

幼年莫札特,1763年匿名的油画作品,可能由 Pietro Antonio Lorenzoni所绘出生于萨尔斯堡,在当时这是神圣罗马帝国一个封邑的首都,父亲雷欧波得·莫札特(1719年—1787年)是一位身负宫廷乐师之名的作曲家,母亲为安娜·玛丽亚·波特尔(Anna Maria Pertl)(1720年—1778年)。身为家中第七个小孩,在他姊姊玛利亚·安娜(Maria Anna )(昵称南妮儿(Nannerl))1751年出生之前,以及之后至他出生之间的这段时间,分别有三位及两位不幸夭于年幼。

出生受洗时,他被命名为 Joannes Chrysost[omus] Wolfgangus Theophilus。Theophilus 意为“上帝之爱”,这个名字相当于德文的 Gottlieb,意大利文 Amedeo以及拉丁文 Amadeus,但生前却从未有人以此名号称呼他。现在,我们所认识莫札特的名字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为莫札特在正式场合用的名字。

莫札特三岁便展现出他音乐奇特才能,他不仅具备绝对音准更有超出常人的记忆力,五岁时更请求父亲教授大键琴,随后亦猎及小提琴、管风琴和乐曲创作,至此他的能力宛若平地一声雷响彻云霄,在学会阅读、书写或计算甚至能懂得乐谱视读、巧弄拍律。六岁,时值1762年,已谱出三首《小步舞曲》(KV.2、4、5)和一曲快板(KV.3)。

乐行欧洲

键盘上的莫札特、小提琴手 Thomas Linley 与其他的天才儿童,为1770年私人收藏的匿名油画1762年至1766年间,他开始与受聘于大主教施拉顿巴赫(Schrattenbach)的父亲连同姊姊玛利亚·安娜(Maria Anna )展开旅程,1763年6月9日之前先后经过慕尼黑,转往维也纳,随后便展开长时间的欧洲巡回演出,地点广布欧洲主要城市:慕尼黑、奥格斯堡、曼海姆、法兰克福、布鲁塞尔、巴黎、伦敦、海牙、阿姆斯特丹、第戎、里昂、日内瓦、洛桑。他的演出让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让他在音乐界的影响力更加响亮。途中还会晤了两位在他一生最具影响的音乐家:一位是巴黎的萧伯特,另一位则是巴赫那住在伦敦的么子约翰·克里斯蒂安·巴赫,这使他进一步认识了十八世纪初新发明的古钢琴、意大利歌剧、并学到架构交响曲的技巧。

1767年,年方十一,他写出第一部歌剧《阿波罗与希亚钦杜斯》(Apollo et Hyacinthus,K.38)并由萨尔斯堡大学附属高级中学的学生们演出这出拉丁喜剧。返回奥地利后,他定期往返维也纳,且于1768年夏天写出另外两部歌剧,名为《牧羊人与牧羊女》(Bastien et Bastienne, K.50)与《善意的谎言》(La finta semplice),当时莫札特年仅十二岁。隔年便受大主教提名为乐团首席。

他父亲为了使他能够与邻近意大利有所接触,特地申请留职停薪的假期。从1769年至1773年,莫札特便规律地远赴他乡,并在当地研习歌剧,写出Mitridate re di Ponto,Ascanio in Alba和Lucio Silla三部歌剧。在意大利他结识了马蒂尼,并且破例成为波隆纳爱乐学院(Accademia Filarmonica de Bologne)的会员,该组织大致上只接受二十岁以上的成人加入。教宗克勉十四世甚至册封他为金马剌骑士(Cavaliere del lo speron d'oro)。

1771年12月16日和蔼可亲的大主教施拉顿巴赫辞世,随后由亲王柯罗雷多Colloredo继任该职位并成为莫札特的新雇主。

服侍亲王大主教(1773年—1781年)

莫札特肖像“Lorenz”莫札特在家乡的生活并不幸运,新的雇主柯罗雷多并不乐见他出游,并要求他的作品必须为了宗教仪式而写。十七岁,他心有不甘地接受这个限制,使得接下来的三年他与亲王大主教之间的关系持续恶化。所幸那段时间他在维也纳结识了海顿,并且和海顿通信,建立了彼此惺惺相惜的友谊。

海顿对雷欧波得·莫札特说道:
“在上帝面前、还有作为一个诚实的人,我告诉你,你的儿子是我个人或我的声望所知道最伟大的作曲家,他很有品味以及最伟大的谱曲学问。”

莫札特对海顿的描述:
“只有他具备了能使我欢笑并且深入我心灵的秘密。”

1776年莫札特二十岁,并决定离开萨尔斯堡,然而亲王大主教拒绝让他离开父亲并要解除他乐团首席的身分。经过一年的准备,他和母亲先到了慕尼黑,但并未找到工作,又经奥格斯堡辗转到了曼海姆建立为数不少音乐界的友谊。不过他寻求工做的脚步依然无所进展。同样在曼海姆,他疯狂地爱上了女歌唱家阿罗伊齐亚·韦伯尔, 这引发了他父亲的怒火,他要求他不要忘记了自己的事业。负债累累后, 莫札特明白了他必须重新寻找工作,并于1778年8月前往巴黎。

他希冀能够从梅勒西奥·格林处得到支援(他曾负责他七岁时的巡回演出), 未果。 他没有找到工作, 在危机中的法国他甚至难以找到人为他的作品付钱。他母亲在这段期间不幸病倒,并于7月3日离开人世。莫札特后来回到萨尔斯堡,他的父亲已说服亲王大主教重新聘用他。他途中经过韦伯尔一家生活的慕尼黑,但阿罗伊齐亚爱上了别人, 沮丧的莫札特在1779年1月29日回到了萨尔斯堡重拾旧职。

这幅肖像被称为“波隆纳的莫札特”,由一位无名画家成画于1777年萨尔斯堡, 是波隆纳的马蒂尼神父为他的 作曲家肖像画廊而订购的。这幅肖像现存于波隆纳市音乐博物馆。 关于这幅肖像,雷欧波得·莫札特在1777年12月22日一封致马蒂尼神父的信中写道:“(这件作品艺术创作的价值不怎么吸引人,但以相似度的观点来说我向你保证,它很完美”1780年11月,他从慕尼黑收到一份歌剧的请求,这个创作名为“依多美尼欧,克里特之王”,在1781年1月29日首演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回到萨尔斯堡,便意味著莫札特必须顺从维也纳的雇主,在那儿,亲王大主教解雇莫札特之前甚至还经常公开地以“饭桶、智障”揶揄他。莫札特后来便以独立作曲家的身分进驻奥地利首都,并接受韦伯尔女士的补助款。

维也纳(1782年—1791年)

独立
少了他父亲和雇主的牵制管束,莫札特终于能够更自由地作曲。1782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约瑟夫二世要求他完成一部歌剧。这便是后来的《后宫诱逃》(德文:Die Entführung aus dem Serail),使维也纳作曲家兼公众音乐会指挥克里斯托夫·维利巴尔德·冯·格鲁克非常感动,并对莫札特赞誉有加。

莫札特认识了 Franz Fridolin Weber 及其夫人Cäcilia Cordula的小女儿,康丝坦兹(Constanze),未等到父亲书面同意,便决定与她共结连理。婚礼于1782年8月4日 Saint-Étienne 教堂举行。后来,由于受到von Svieten 男爵的影响,莫札特开始认识巴赫和韩德尔的作品。莫札特受到巴赫对位法的强烈吸引,进而直接影响后来《c小调大弥撒》(KV.427)以及数首相关作品。同一年,他开始谱曲一系列的六首弦乐四重奏献给海顿,并于1785年结束这一系列的创作。

1784年,莫札特加入共济会,并迅速地晋升为会长1785年4月。他创作许多作品献给共济会弟兄, 其中有Maurerische Trauermusik (共济会葬礼音乐)(K.477).

1786年,莫札特认识了剧本作者洛伦佐·达·彭特, 维也纳剧场的官方诗人。后者说服了皇帝批准创作一部基于博马舍的《费加洛婚礼》(意大利文:Le Nozze Di Figaro)的歌词。 但后来皇帝认为该剧具颠覆性,禁止其上演。莫扎特将达·彭特的歌词配上音乐,《费加洛婚礼》于1786年5月1日在维也纳展开首演,但该剧的成功并不能阻止其海报被迅速撤下。然后莫札特便前往了布拉格,在那里这个“婚礼”又成功博得满堂采。为了对这个城市致意,他写下了D大调第三十八号交响曲(K. 504) 。

他随后收到布拉格剧院指挥的要求,希望他能够为接下来的一季再写一出歌剧。莫札特再次请达·彭特填写《唐·乔望尼》(Don Giovanni)的歌词。1787年5月28日他父亲雷欧波得过世。这个恶耗严重打击了莫札特,并接著影响他正在进行的歌剧的创作。首演于1787年10月28日布拉格的《唐‧乔望尼》一炮而红, 但后来在维也纳并没有获得同样的成功。

困病交加而英年早逝

1789年的莫札特肖像,由 Doris Stock用银尖画法绘制 (76 x 62 mm).这幅肖像画是世上罕见与莫札特本人高度相似的呈现在生命最后几年间,莫札特身体欠佳,尽管有不少酬金丰沛的成就,却越加陷入拮据的窘境。他创作许多的奏鸣曲、协奏曲、交响曲、歌剧(例如《女人皆如此》(Così Fan Tutte),他最后的与 Lorenzo da Ponte 合作的作品)。1790年时值约瑟夫二世驾崩(他的继位人利奥波德二世既不喜欢莫札特,也对共济会不怀好感)当时他的好友交响乐之父海顿也去了伦敦,使得这段时间的莫札特意志格外消沉。

1791年一位共济会弟兄兼维也纳一个知名小剧院导演Emanuel Schikaneder托他写一出歌剧。他提供了一本关于这本歌剧的小册子,而莫札特也为他谱出一折《魔笛》(德文:Die Zauberflöte),这部作品于9月30日一炮而红,也是莫札特最后一出歌剧。

7月,一位不知名人士要求他创作一首《安魂曲》,且必须匿名。今日我们知道是瓦尔塞根伯爵,人们猜想或许他想让他的朋友们猜作者的名字,又或许想将著作权据为己有。因疾病和贫穷而衰弱的莫札特,还必须面对工作的重负, 因为他在八月初收到一份关于为波希米亚国王利奥波德二世的加冕创作歌剧的请求(铁托的仁慈 K.621),而且必须于三周内写完。三十五岁的莫札特于十二月辞世,留下未完成的《安魂曲》(Requiem K.626)(受其妻子康丝坦兹之托,后来这首曲子由他的学生完成,Franz Xavier Süssmayer而后又由Sigismund von Neukomm接手)。 Neukomm的集成版只于1819年在里约热内卢演奏,之后就被人们忘记了。第二次演奏于2006年3月10日 在Liévin为纪念Courrières矿难而进行。

有个传奇故事说莫札特在《安魂曲》里见到了自己即将死去的先兆, 这个传说被用在福尔曼的电影《阿玛迪斯》里,这其中浪漫的想象多过于事实。

莫札特的遗体,根据利奥波德二世皇帝下达之有关葬礼的法令,最后在维也纳郊区的圣马克思墓园,葬于莫札特家族与他朋友共有的灵位。与民间相传不同的是,莫札特其实并未被草率地葬在公共墓园的灵位。那一块共有的灵位则是事先购得,可容纳十具遗体(成人八位、小孩两位)。同年12月14日布拉格举办了一场追思会,参加者成千上万。Emanuel Schikaneder则在维也纳筹画了一场《安魂曲》的首演。

莫扎特的死亡之谜
莫扎特在一个风雨交加的雨夜病故。但他死后不久就出现了神秘传言,说他死之前有一位“黑衣人”到访,托付他写《安魂曲》。而这个黑衣人就是他同时代的意大利作曲家萨列里。德国作家弗伦伯格的小说《莫扎特的故事》、俄国诗人普希金的诗剧《莫扎特和萨列里》都强化了这一传说。甚至到了20世纪,英国当代剧作家彼德•谢弗的著名舞台剧本《上帝的宠儿》(Amadeus)将莫扎特描写为一个天性放纵,奢侈挥霍,满地乱爬的顽童天才,而更对安东尼奥·萨列里如何一步步厌恨莫扎特,直至假扮“黑衣人”将其杀死做了惊心动魄的描写。此剧后来由美国导演福尔曼翻拍成电影《莫札特传》(Amadeus),一举夺得了1984年的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

但事实并非如此。历史学家指出,萨列里年纪较莫扎特长,当时已经是功成名就的老乐师,如著名的米兰斯卡拉歌剧院落成揭幕所演出的歌剧,就上演了他的作品。这样一位作曲家完全没有必要加害莫扎特。而这种谣传的形成,可能反映了当时意大利作曲家和奥地利作曲家之间的集体矛盾。

至少以下史实是清楚的:

《安魂曲》并非“无名氏”或“黑衣人”所委托,而是瓦尔塞根伯爵委托莫扎特为悼念伯爵的亡妻所写,当时他刚刚完成《魔笛》的创作不久。
莫扎特在给父亲的书信中倒屡次提到他对死亡的预感。如他在1787年4月4日给父亲的信中写道:“严格说来,死亡是人生的真正的终结目的,死亡是人类的忠实的、最好的朋友,这几年来我和这位朋友的关系变得亲密起来,他的形象不仅不再使我害怕,而且能使我感到安宁,获得安慰。感谢上帝使我认识到死亡能带来真正的幸福。我虽年轻,可是我每天上床都会想到也许我活不到明天;认识我的人谁也不能说我流露出过抑郁、忧伤的心情。”可见莫扎特对于死亡的态度甚至是相当达观的。

作品

风格

洛可可风格和学者风格
莫札特连同海顿、贝多芬都被视为“维也纳派”古典音乐风格的主要代表作曲家。但毫无疑问,这并不足以定义他。在一个由 洛可可 风格统治的时代,莫札特综合了晚些的巴洛克特有的复杂对位法, 并以新颖的形式实现,该形式显然深受巴洛克派的巴赫或海顿影响。如果莫札特是古典音乐风格的最佳代表,他的曲风却远远不止于此,他的曲风是最有个性的和最能立即入耳的曲风之一。

承袭了音乐世家的血统,很早便习惯旅行生活,并习于与演奏家和其他甚至不同国籍的作曲家交流相识,莫札特自小就变成天才的模仿家,他能捕捉住所有他听到的声音;在他一生中他一直遵循这种方法, 尤其是当熟悉对位法时。当时是洛可可时代,他从小就沉浸其中,对位法这种“学者风格”(或“严肃风格”)是如此难以学习吸收。莫札特开始于转写几首巴赫的赋格曲为弦乐三重奏,这些弦乐三重奏由 Van Swieten (K. 404a)定制,然后真正致力于创作赋格,期间遇到不少困难: 为小提琴奏鸣曲 K. 402创作的终曲没有完成;而作于1782年的序曲和赋格 K. 394、或韩德尔 K. 399风格的系列作品,则极度复杂,这反映了莫札特在学习对位法时遇到的困难。然而, 对位法为他在同期开始创作的c小调弥撒K. 427提供了营养, puis dans les mois suivants on retrouve des fugues pour vents (sérénade K. 388), pour piano (Fugue en do mineur pour 2 pianos K. 426, par la suite transcrite pour orchestre dans l'adagio et fugue K. 546), et plus tard pour orgue (K. 594 et K. 608). 随后数年,莫札特放弃纯粹的模仿,但他的作品却从这样的练习中获取难以估计的灵感和提升:G大调四重奏终曲(K. 387)和 C大调第四十一号交响曲“朱彼得”的终曲(K. 551), deux mouvements où la superposition des lignes atteint une maîtrise inégalée.

多产又多变的天才

关于1786年在布拉格创作《费加洛婚礼》的一本书人们不能只用单一的种类来区分莫札特的作品。歌剧、交响曲、协奏曲、室内乐、宗教音乐……都是他涉猎的范围,莫札特全方位地尝试各种可能,每一种 音乐种类、每一种音乐形式、每种乐器,使得作品最终能更改完善或重新谱出更加完美的成果。 Si les traits principaux du style 古典音乐 sont bien présents dans ses œuvres (clarté de la structure et de ses articulations, équilibre de la formation, 和弦 simple), si son don inné pour la 旋律 est une évidence, 莫札特 en joue pour mieux faire ressortir tel motif, telle dissonance, surprendre par des audaces peu prisées de ses contemporains : quelques œuvres à l'époque confidentielles en portent la marque (comme la fantaisie en ut mineur KV 475 ou le quatuor « Dissonance » KV 465, dont l'introduction justifie le nom).

莫札特因此不是一个改革者,他并且创作了大量的小步舞曲, et airs très conformes aux conventions de l'époque, sans jamais se laisser enfermer dans un registre. Lorsqu'il compose ses opéras, c'est toujours avec une alternance entre opera buffa (《费加洛婚礼》, 《女人皆如此》...) et opera seria (《依多美尼欧》、《唐·乔望尼》…). 他最后一出歌剧 rompt avec chacun de ces deux styles puisqu'il s'agit d'un Singspiel, une opérette allemande chargée de symbolisme et, à vrai dire, inclassable:魔笛。

内涵丰富、好奇心强, toujours à l'écoute des inventions musicales ou artistiques de son époque, 莫札特知道 jusqu'au bout faire évoluer son style au gré des découvertes, et l'on sent facilement l'influence débutante du Sturm und Drang allemand dans les dernières années mozartiennes (et pas seulement dans 唐·乔望尼 ou dans le 安魂曲). Le propre du génie mozartien est là : avoir su s'inspirer de ses contemporains sans jamais suivre d'autre modèle que le sien propre.

La force et la grâce, la puissance et l'émotion, le pathétique, l'humour, l'élégance la plus exquise se sont réunis dans son œuvre pour faire de 莫札特 l'artiste en son genre le plus accompli peut-être qui ait jamais existé.

影响
莫札特 a d'évidence eu une grande importance sur 音乐史, et ce dès ses contemporains. Même son aîné, 海顿, ami et admirateur de 莫札特, en subit l'influence dans 他最后几首交响曲和 弥撒,et dans ses deux oratorios.

Les successeurs de 莫札特 n'y échappent pas. 贝多芬, fortement impressionné par 莫札特 qu'il a probablement croisé dans sa jeunesse. 与天才莫札特同一时期却在维也纳成长的舒伯特,也在离世数年之后逐渐出名。其他比较不前卫、不领风骚的浪漫主义作曲家,一般还可以发现有莫札特那一套古典主义精神的蛛丝马迹,尤其他的学生Johann Nepomuk Hummel或Louis Spohr更是明显。罗西尼的歌剧也托莫札特之福,而博马舍创作之塞维利亚的理发师受此风影响恐怕也并非巧合, premier volet des frasques de 费加洛. 最后,孟德尔颂、萧邦、布拉姆斯以及Busoni都在作品中大量地延续了莫札特的风格传承,受重视的程度和巴赫的作品几乎同样崇高。

Plus largement, la musique tout entière est héritière de Mozart, et des pans entiers de son histoire lui doivent tout. 德语歌剧中,卡尔·韦伯和李察·华格纳的作品也都承袭了魔笛的风格影响。

今日 encore, l'enfant chéri de 奥地利 est incontestablement le plus populaire des classiques, et probablement le plus joué.

Köchel 作品目录
莫札特去世后数十年,许多人曾尝试统整他的作品希望制成列表,不过,直到1862年 Ludwig von Köchel 才接近完整地编写出依照时间顺序的目录,至今仍然使乐理相关资料的汇整受用不尽。这份目录名为 Köchel作品目录(德语 Köchel-Verzeichnis),直接以该整理者命名作纪念,这也是为什么莫札特的作品编号以KV(或再简写为K.)作为独一无二的标记,有别于一般作曲家的编号方式 Op. 或 Opus。

主要作品
一生创作20多部歌剧、40多篇交响曲、20首宗教音乐,以及为数众多的室内乐,协奏曲和钢琴独奏作品,总计在短暂的35年中留下了六百多部作品,而编号K. 626为最后一部的作品也正好就是未完成的安魂曲。

宗教音乐
{{{text}}}神圣的灵魂 K. 47
Vesperae de dominica K. 321
C大调加冕弥撒 K. 317 1779年
c小调大弥撒 K. 427(417a) 1782年-1783年
圣体颂 K. 618
Exultate, jubilate K. 165
{{{text}}}d小调安魂曲(未完成) K. 626 1791年维也纳

歌剧
依多美尼欧 K. 366 1781年慕尼黑
{{{text}}}后宫诱逃 K. 384 1782年维也纳
费加洛的婚礼 K. 492 1786年维也纳
唐·乔望尼 K. 527 1787年维也纳及布拉格
女人皆如是 K. 588 1790年维也纳
{{{text}}}铁托的仁慈 K. 621 1791年
魔笛 K. 620 1791年维也纳
而一般公认最杰出者的歌剧代表作的三剧为费加洛的婚礼、唐·乔望尼、魔笛

交响曲
g小调第二十五号交响曲 K. 183 1773年
C大调第二十八号交响曲 K. 200 1773年11月
A大调第二十九号交响曲 K. 201 1774年初
D大调第三十五号交响曲“哈夫纳”K. 385 1782年7月至8月
C大调第三十六号交响曲“林兹” K. 425 1783年11月
D大调第三十八号交响曲“布拉格” K. 504 1786年末
降E大调第三十九号交响曲 K. 543 1788年7月至8月
{{{text}}}g小调第四十号交响曲 K. 550 1788年7月至8月
C大调第四十一号交响曲“朱彼得” K. 551 1788年7月至8月

其他弦乐曲
G大调弦乐小夜曲 K. 525 1787年维也纳
c小调慢板与赋格 K. 546
降B大调小夜曲“大组曲” K. 361 (13种吹奏乐器)

协奏曲
{{{text}}}钢琴协奏曲
降E大调第九号钢琴协奏曲“年轻人”(Jeunehomme) K.271 1777年
降E大调双钢琴协奏曲 K. 365 1778年
F大调第十一号钢琴协奏曲 K.4131783年
A大调第十二号钢琴协奏曲 K. 414 1783年
C大调第十三号钢琴协奏曲 K. 415 (1783年
降E大调第十四号钢琴协奏曲 K. 449 1783年
降B大调第十五号钢琴协奏曲 K. 450 1784年
D大调第十六号钢琴协奏曲 K. 451 1784年
G大调第十七号钢琴协奏曲 K. 453
d小调第二十号钢琴协奏曲 K. 466 1785年维也纳
C大调第二十一号钢琴协奏曲“Elvira Madigan” K. 467 1785年维也纳
降E大调第二十二号钢琴协奏曲 K. 482
A大调第二十三号钢琴协奏曲 K. 488
c小调第二十四号钢琴协奏曲 K. 491
C大调第二十五号钢琴协奏曲 K. 503
D大调第二十六号钢琴协奏曲“加冕” K. 537 1788年
降B大调第二十七号钢琴协奏曲 K. 595
{{{text}}}小提琴协奏曲
降B大调第一号小提琴协奏曲 K. 207
G大调第三号小提琴协奏曲 K. 216 1775年
A大调第五号小提琴协奏曲 K. 219 1775年
{{{text}}}长笛协奏曲
G大调第一号长笛协奏曲 K. 313 1772年
D大调第二号长笛协奏曲 K. 314 1778年
C大调长笛与竖琴协奏曲 K. 299 1778年巴黎
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 K. 622 1791年维也纳
其他协奏曲作品
降E大调交响协奏曲 K. 297b(双簧管、单簧管、法国号、巴松管、管弦乐团)
降E大调交响协奏曲 K. 364 (小提琴、中提琴、管弦乐团)

键盘音乐
钢琴奏鸣曲:
a小调第八号钢琴奏鸣曲 K. 310 1778年巴黎
C大调第十号钢琴奏鸣曲 K. 330
Media:RondoAllaTurca.mid

A大调第十一号钢琴奏鸣曲 K. 331 1781年1783年慕尼黑或维也纳,又称为Alla turca回旋曲
Media:Kv545-allegro.mid

C大调第十五号钢琴奏鸣曲 K. 545 1799年
降B大调钢琴奏鸣曲 K. 570
钢琴奏鸣曲 K. 333, 457,544, 494, 576
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 K.448 1781年,莫札特一生中唯一的一首双钢琴奏鸣曲,相传是为了与一名有天份的学生合奏所作,曲风轻快,有浓厚的沙龙味。
其他钢琴曲
十二首小星星变奏曲 K. 256
C大调序曲和赋格 K. 394
c小调幻想曲 K. 475
D大调回旋曲 K. 485
a小调回旋曲 KV 511
b小调慢板 K. 540
管风琴作品
f小调慢板与快板 K. 594
f小调幻想曲 K. 608

室内乐
C大调钢琴小提琴奏鸣曲 K. 296
献给海顿的四重奏
G大调弦乐四重奏 K. 387 1782年维也纳
D小调弦乐四重奏 K. 421 1783年维也纳
降E大调弦乐四重奏 K. 428 1783年维也纳
降B大调弦乐四重奏“狩猎” K. 458 1784年维也纳
A大调弦乐四重奏 K. 464 1785年维也纳
D大调弦乐四重奏“不谐和音” K. 465 1785年维也纳
钢琴四重奏
g小调第一号钢琴四重奏 K. 478 1785年
降E大调第二号钢琴四重奏 K. 493 1786年
降E大调钢琴三重奏“Les Quilles”(钢琴、单簧管、小提琴) K. 498 1786年维也纳
A大调单簧管五重奏 K. 581 1789年维也纳

对后世的影响

莫扎特效应
有关莫扎特效应的论文于1993年发表于《自然》期刊(NATURE 365, 6447, 611-611, 1993)),论文指实验证明每天聆听十分钟莫扎特奏鸣曲,可增长智力。1998年,佛罗里达州甚至通过立法,要求托儿所每天播放半个小时古典音乐。

欧元头像
奥地利视莫札特的童年为其一生最佳特写,因此在该国铸造发行之一欧元硬币便采用了他童年的半身像。

莫札特巧克力
莫札特巧克力是1890年由莫札特出生地萨尔斯堡的皇家点心商 PaulFurst 以杏仁糕、榛子糕和牛奶制成外观成球状,内部丰富可达三四层、口味独特的巧克力,包装纸印上印有莫札特肖像,1905年在法国巴黎世界博览会上勇夺金牌后开始风靡全球,如今奥地利观光客几乎都会特地找机会品尝这种特色美食,而许多国家以舶来商品为导向的食品、点心类商店也偶而可以找到进口的莫札特巧克力。

与莫札特有关的影视作品
《莫扎特传》(Amadeus),又译为《阿玛迪斯》美国演员Tom Hulce饰演莫札特,演出其传奇一生。此片于1984年获得奥斯卡八项大奖,包括最佳电影和最佳男主角。
第3个回答  2007-07-06
第4个回答  2012-04-05
我不知道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