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中世纪人用什么写字?

同上,我知道是鹅毛笔。但是是用墨水吗?如果不是,又是什么?

欧洲中世纪是用笔墨写字的,是墨水。

中世纪欧洲主要有两种制造黑墨水的配方。第一种是碳墨水,由煤或灯烟与胶混合而成。第二种是金属五倍子墨水,通常由丹宁酸和硫酸亚铁溶液制成,也需加胶,以使墨水更加粘稠,黑色是化学反应的结果。

扩展资料

金属五倍子墨水早在公元3世纪开始应用,12世纪早期才见于文字记载,中世纪羊皮书大都是用金属五味子墨水写成的,金属五味子墨水的发明很可能是受到橡树五倍子神奇特性的启发。

橡树五倍子是生长于橡树嫩枝上的球形树瘤,是五倍子黄蜂在嫩枝上产卵后,在幼虫周围形成的一个软软的深绿色球体。当内部的幼虫孵化为成虫,它就会在茧上钻洞,然后飞走,剩下的壳富含丹宁酸和五倍子酸。

在雨水、阳光作用下,这些壳极易破碎,有时人们用白葡萄酒或醋代替雨水,这就是金属五倍子墨水的第一种成份。

第二 种成份是硫酸亚铁盐,也称绿矾。16 世纪晚期,人们通过蒸发含铁泥土中的水分后自然提取的。到很可能还采用向废旧铁钉中注入硫磺酸,滤出液体,加入酒精的办法制造绿矾。之后在绿矾中加入橡树五倍子溶液,再用无花果树枝搅拌。

于是,棕黑色溶液慢慢变成黑色墨水。随后再加些阿拉伯树胶,以增加墨水粘性和浓度。鹅毛笔需要树胶的沾性,后来的钢笔则不需要。当羊皮书页暴露于空气中后,金属五倍子墨水的颜色会变深。它完全渗入羊皮纸页中,不象碳墨水那样容易擦掉,且更具光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墨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4
资料摘录:看看欧洲中世纪是如何用笔墨钞羊皮卷的
资料摘录:看看欧洲中世纪是如何用蘸水笔钞羊皮卷的

一、关于墨水

中世纪欧洲主要有两种制造黑墨水的配方。第一种是碳墨
水,由煤或灯烟与胶混合而成。第二种是金属五倍子墨水,通常由
丹宁酸和硫酸亚铁溶液制成,也需加胶,以使墨水更加粘稠,黑色
是化学反应的结果。

金属五倍子墨水早在公元
3 世纪开始应用,12世纪早期才见于文字记载。中世纪羊
皮书大都是用金属五味子墨水写成的。
金属五味子墨水的发明很可能是受到橡树五倍子神奇特性的
启发。橡树五倍子是生长于橡树嫩枝上的球形树瘤,是五倍子黄
蜂在嫩枝上产卵后,在幼虫周围形成的一个软软的深绿色球体。
当内部的幼虫孵化为成虫,它就会在茧上钻洞,然后飞走,剩下的
壳富含丹宁酸和五倍子酸。在雨水、阳光作用下,这些壳极易破
碎。有时人们用白葡萄酒或醋代替雨水。这就是金属五倍子墨水
的第一种成份。第二 种成份是硫酸亚铁盐,也称绿矾。
16 世纪晚期,人们通过蒸发含铁泥土中的水分后自然提取的。到
很可能还采用向废旧铁钉中注入硫磺酸,滤出液体,加入酒精的办
法制造绿矾。之后在绿矾中加入橡树五倍子溶液,再用无花果树
枝搅拌。于是,棕黑色溶液慢慢变成黑色墨水。随后再加些阿拉
伯树胶,以增加墨水粘性和浓度。鹅毛笔需要树胶的沾性,后来的
钢笔则不需要。当羊皮书页暴露于空气中后,金属五倍子墨水的
颜色会变深。它完全渗入羊皮纸页中,不象碳墨水那样容易擦掉,
且更具光泽。
除黑墨水外,欧洲中世纪羊皮书还广泛使用蓝、黄、绿等颜料
制成的各色墨水。

蓝色是欧洲中世纪羊皮书中除红色外第二重要的颜色。其原
料主要来源于富含铜的蓝铜矿石,在欧洲许多国家都有发现。这
种矿石非常坚硬,须用臼杵捣成粉末。最珍贵的蓝颜料是用只产
于阿富汗的天青石提取的,因产地距欧洲路途遥远,运输工具原
始,费用高昂,供不应求。

此外,绿颜料是从孔雀石或铜绿中提取的,黄颜料是从火山灰
或藏红花中提取的,白颜料是从白石墨中提取的。
把红、蓝、黄、绿、白等颜料调配成各色墨水的方法与黑墨水大
同小异。如把朱砂磨成粉末后,再加入蛋清和阿拉伯树胶就制成
了红墨水。红墨水也可由用醋浸泡过的苏木碎屑混以阿拉伯树胶
制成。除蛋清、蛋黄、阿拉伯树胶外,鲟鱼气泡、动物皮革等都充当
过墨水调制剂。

与古埃及调色板和中国砚台不同,欧洲中世纪羊皮书使用的
墨水一般装在专门的漏斗形墨水瓶里。
红墨水在中世纪应用很广泛。标题、副题、词首
大写字母、日历上的特殊日期以及文本的修改都用红墨水。蓝墨
水和绿墨水用得较少。红色一直是仅次于黑色的重要颜色。

二、关于蘸水笔

1. 鹅毛笔
最早记录鹅毛笔的资料是在意大利维罗那市
的圣维陶教堂发现的。

鹅毛笔比芦苇笔和更早的灯芯草笔有更多可取之处。它有弹
性,能削出更细的笔尖,用力大些就可把字的笔划写得粗放一些,
用力轻些就可写得纤细一些,既能蘸墨水,又能较长时间连续书


尽管鹅毛笔的制造既是艺术,又是科学,但除了一些肖像画和书籍插图中
有所描述外,几乎找不到有关工艺的文字介绍和说明。
有关研究显示,人们一般用鹅、天鹅、乌鸦、水鸭或火鸡翅膀上
的最大五根翎毛来制作鹅毛笔,有时其它鸟类身上的翎毛也可用
来做鹅毛笔。通常,人们用乌鸦、水鸭翎毛制成的鹅毛笔抄写大学
课本和《圣经》这类几百页乃至上千页的大部头羊皮书。这种鹅毛
笔纤细精巧,不足之处是较小,握持不易。但小一些的文本,大都
是用削尖的大一些的鹅毛笔写成。

对右手写字的抄写员来说,一个稍微向右自然弯曲的鹅毛笔
用起来最舒适。因此,鹅毛笔主要由鸟类左翅的翎羽制成。鹅毛
笔的加工工序大致如下:一是清洗翎羽,去除杂毛。二是脱水处
理。一般采用两种办法:第一种是让翎羽自然风干,往往需要数月
时间;第二种是将翎羽插入热沙盘中烘干,只需几分钟。经脱水处
理后,翎羽上薄薄的一层油质表皮和翎管内的骨髓就可很容易地
被刮或抽掉。这样就得到了一个硬挺而几乎透明的羽管。三是修
削笔尖。用各类小刀或世代相传的袖珍削笔器从两侧修削,并在
尖端中间削一狭长切口。标准笔尖呈直角形,富有弹性。
在抄写过程中,因磨损和疏忽,笔尖会变秃或裂开,因此需不
断削出新笔尖。有经验的书写人员会反复削切翎管以延长鹅毛笔
的使用寿命。但许多人并不掌握这一技巧,因此只能使用削好的
鹅毛笔,用秃之后便丢弃,再换新的鹅毛笔。

2. 金属笔
最终在19世纪,用锻压钢片制成的钢笔开始成为欧洲社会普
遍使用的书写工具。早在
年代才开始大量生产这种笔。领导当时
欧洲各国工业潮流的英国首次制造了价格低廉、大量生产、性能可
靠的钢笔尖。英国伯明翰人萨穆尔 哈里逊是第一位有记载的钢
笔尖制造商,他大约于
1780年开始生产钢笔尖。后来另一位伯明
翰的钢笔尖制造商约翰 米歇尔开始使用机器制造钢笔尖,取得了
笔尖制造业的突破性进展。
1830年,詹姆斯 佩里在笔尖肩上做
了两个与笔尖中央主缝平行的小切口来提高钢笔的弹性。在后来
的几年里,又有一名叫约瑟夫 吉洛特的伯明翰制造商,经过改进,
制造出了可与鹅毛笔的书写感觉相媲美的金属墨水笔。

三、羊皮书的钞写

羊皮书是以羊皮纸为书写材料,以鹅毛笔、墨水等为基本书写
工具,主要以手抄方式制作的文字传媒。
欧洲中世纪羊皮书大都是打格的。现在人们只在习字和记帐
时才用有方格或横格的本子,用有格的纸写正式书信显得幼稚和
有失体面。这与欧洲中世纪正相反:书越漂亮,格越精巧。不打格
的也有,但大都是些简陋的自制羊皮书。装饰考究的羊皮书都打
格。采用西式活字印刷术后,早期消费者希望其印刷羊皮书与传
统手抄羊皮书一模一样,常用的窍门是在每行印刷文字的下面打
格子

格线中规中矩是欧洲中世纪羊皮书一大特征。格线样式与所
写内容密切相关。抄写员或自己打格,或选取与其文本版式、规
格、页码相匹配的打格散页。

格子打好后,就进入了抄写阶段。抄写员通常笔直地坐在斜
面桌后面的高背椅中,而母本和抄本则并排放在桌面上。一些流
传下来的中世纪羊皮书插图显示,桌面和椅子实际上是连在一起
的,就像如今儿童吃饭时所用的高脚椅。即使打开连接桌椅的链
子,书写人员要想就座也要费点事儿。桌面向内倾斜,这样抄写员
在写字时,鹅毛笔与桌面正好成直角。握笔的手与羊皮纸几乎不
接触,主要靠臂力运笔。因此,斜面桌的确算得上比较理想的书写
平台。因为墨水一般要过一会儿才能干,所以人们常可以在中世
纪羊皮书中看到,字母下部的墨迹比较深,道理很简单,因为书写
时羊皮纸是固定在斜面桌上的。抄写员在开始抄写之前,一般都
要根据指南书的要求先用细浮石和石灰擦拭一下纸面,这一方面
使得羊皮纸更光滑平整,另一方面也可去除加工、折叠时产生的油
污。否则,墨水遇到油污后,不仅渗不进去,还可能到处流淌。

在实际抄写时,抄写员要左手持刀,这在欧洲中世纪非常关键
和普遍。写字是两手活。换言之,抄写员空不出手来找范本上要
抄写的地方。刀有两方面的用途:一方面修削鹅毛笔或刮去写错
的地方,另一方面轻轻抵住松软的羊皮纸页面,刀随笔动,与笔一
起在字里行间游走。

以上资料来源于孙宝国著《十八世纪以前的欧洲文字传媒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第67-74页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08-02
资料摘录:看看欧洲中世纪是如何用笔墨钞羊皮卷的
资料摘录:看看欧洲中世纪是如何用蘸水笔钞羊皮卷的

一、关于墨水

中世纪欧洲主要有两种制造黑墨水的配方。第一种是碳墨
水,由煤或灯烟与胶混合而成。第二种是金属五倍子墨水,通常由
丹宁酸和硫酸亚铁溶液制成,也需加胶,以使墨水更加粘稠,黑色
是化学反应的结果。

金属五倍子墨水早在公元
3 世纪开始应用,12世纪早期才见于文字记载。中世纪羊
皮书大都是用金属五味子墨水写成的。
金属五味子墨水的发明很可能是受到橡树五倍子神奇特性的
启发。橡树五倍子是生长于橡树嫩枝上的球形树瘤,是五倍子黄
蜂在嫩枝上产卵后,在幼虫周围形成的一个软软的深绿色球体。
当内部的幼虫孵化为成虫,它就会在茧上钻洞,然后飞走,剩下的
壳富含丹宁酸和五倍子酸。在雨水、阳光作用下,这些壳极易破
碎。有时人们用白葡萄酒或醋代替雨水。这就是金属五倍子墨水
的第一种成份。第二 种成份是硫酸亚铁盐,也称绿矾。
16 世纪晚期,人们通过蒸发含铁泥土中的水分后自然提取的。到
很可能还采用向废旧铁钉中注入硫磺酸,滤出液体,加入酒精的办
法制造绿矾。之后在绿矾中加入橡树五倍子溶液,再用无花果树
枝搅拌。于是,棕黑色溶液慢慢变成黑色墨水。随后再加些阿拉
伯树胶,以增加墨水粘性和浓度。鹅毛笔需要树胶的沾性,后来的
钢笔则不需要。当羊皮书页暴露于空气中后,金属五倍子墨水的
颜色会变深。它完全渗入羊皮纸页中,不象碳墨水那样容易擦掉,
且更具光泽。
除黑墨水外,欧洲中世纪羊皮书还广泛使用蓝、黄、绿等颜料
制成的各色墨水。

蓝色是欧洲中世纪羊皮书中除红色外第二重要的颜色。其原
料主要来源于富含铜的蓝铜矿石,在欧洲许多国家都有发现。这
种矿石非常坚硬,须用臼杵捣成粉末。最珍贵的蓝颜料是用只产
于阿富汗的天青石提取的,因产地距欧洲路途遥远,运输工具原
始,费用高昂,供不应求。

此外,绿颜料是从孔雀石或铜绿中提取的,黄颜料是从火山灰
或藏红花中提取的,白颜料是从白石墨中提取的。
把红、蓝、黄、绿、白等颜料调配成各色墨水的方法与黑墨水大
同小异。如把朱砂磨成粉末后,再加入蛋清和阿拉伯树胶就制成
了红墨水。红墨水也可由用醋浸泡过的苏木碎屑混以阿拉伯树胶
制成。除蛋清、蛋黄、阿拉伯树胶外,鲟鱼气泡、动物皮革等都充当
过墨水调制剂。

与古埃及调色板和中国砚台不同,欧洲中世纪羊皮书使用的
墨水一般装在专门的漏斗形墨水瓶里。
红墨水在中世纪应用很广泛。标题、副题、词首
大写字母、日历上的特殊日期以及文本的修改都用红墨水。蓝墨
水和绿墨水用得较少。红色一直是仅次于黑色的重要颜色。

二、关于蘸水笔

1. 鹅毛笔
最早记录鹅毛笔的资料是在意大利维罗那市
的圣维陶教堂发现的。

鹅毛笔比芦苇笔和更早的灯芯草笔有更多可取之处。它有弹
性,能削出更细的笔尖,用力大些就可把字的笔划写得粗放一些,
用力轻些就可写得纤细一些,既能蘸墨水,又能较长时间连续书


尽管鹅毛笔的制造既是艺术,又是科学,但除了一些肖像画和书籍插图中
有所描述外,几乎找不到有关工艺的文字介绍和说明。
有关研究显示,人们一般用鹅、天鹅、乌鸦、水鸭或火鸡翅膀上
的最大五根翎毛来制作鹅毛笔,有时其它鸟类身上的翎毛也可用
来做鹅毛笔。通常,人们用乌鸦、水鸭翎毛制成的鹅毛笔抄写大学
课本和《圣经》这类几百页乃至上千页的大部头羊皮书。这种鹅毛
笔纤细精巧,不足之处是较小,握持不易。但小一些的文本,大都
是用削尖的大一些的鹅毛笔写成。

对右手写字的抄写员来说,一个稍微向右自然弯曲的鹅毛笔
用起来最舒适。因此,鹅毛笔主要由鸟类左翅的翎羽制成。鹅毛
笔的加工工序大致如下:一是清洗翎羽,去除杂毛。二是脱水处
理。一般采用两种办法:第一种是让翎羽自然风干,往往需要数月
时间;第二种是将翎羽插入热沙盘中烘干,只需几分钟。经脱水处
理后,翎羽上薄薄的一层油质表皮和翎管内的骨髓就可很容易地
被刮或抽掉。这样就得到了一个硬挺而几乎透明的羽管。三是修
削笔尖。用各类小刀或世代相传的袖珍削笔器从两侧修削,并在
尖端中间削一狭长切口。标准笔尖呈直角形,富有弹性。
在抄写过程中,因磨损和疏忽,笔尖会变秃或裂开,因此需不
断削出新笔尖。有经验的书写人员会反复削切翎管以延长鹅毛笔
的使用寿命。但许多人并不掌握这一技巧,因此只能使用削好的
鹅毛笔,用秃之后便丢弃,再换新的鹅毛笔。

2. 金属笔
最终在19世纪,用锻压钢片制成的钢笔开始成为欧洲社会普
遍使用的书写工具。早在
年代才开始大量生产这种笔。领导当时
欧洲各国工业潮流的英国首次制造了价格低廉、大量生产、性能可
靠的钢笔尖。英国伯明翰人萨穆尔 哈里逊是第一位有记载的钢
笔尖制造商,他大约于
1780年开始生产钢笔尖。后来另一位伯明
翰的钢笔尖制造商约翰 米歇尔开始使用机器制造钢笔尖,取得了
笔尖制造业的突破性进展。
1830年,詹姆斯 佩里在笔尖肩上做
了两个与笔尖中央主缝平行的小切口来提高钢笔的弹性。在后来
的几年里,又有一名叫约瑟夫 吉洛特的伯明翰制造商,经过改进,
制造出了可与鹅毛笔的书写感觉相媲美的金属墨水笔。

三、羊皮书的钞写

羊皮书是以羊皮纸为书写材料,以鹅毛笔、墨水等为基本书写
工具,主要以手抄方式制作的文字传媒。
欧洲中世纪羊皮书大都是打格的。现在人们只在习字和记帐
时才用有方格或横格的本子,用有格的纸写正式书信显得幼稚和
有失体面。这与欧洲中世纪正相反:书越漂亮,格越精巧。不打格
的也有,但大都是些简陋的自制羊皮书。装饰考究的羊皮书都打
格。采用西式活字印刷术后,早期消费者希望其印刷羊皮书与传
统手抄羊皮书一模一样,常用的窍门是在每行印刷文字的下面打
格子

格线中规中矩是欧洲中世纪羊皮书一大特征。格线样式与所
写内容密切相关。抄写员或自己打格,或选取与其文本版式、规
格、页码相匹配的打格散页。

格子打好后,就进入了抄写阶段。抄写员通常笔直地坐在斜
面桌后面的高背椅中,而母本和抄本则并排放在桌面上。一些流
传下来的中世纪羊皮书插图显示,桌面和椅子实际上是连在一起
的,就像如今儿童吃饭时所用的高脚椅。即使打开连接桌椅的链
子,书写人员要想就座也要费点事儿。桌面向内倾斜,这样抄写员
在写字时,鹅毛笔与桌面正好成直角。握笔的手与羊皮纸几乎不
接触,主要靠臂力运笔。因此,斜面桌的确算得上比较理想的书写
平台。因为墨水一般要过一会儿才能干,所以人们常可以在中世
纪羊皮书中看到,字母下部的墨迹比较深,道理很简单,因为书写
时羊皮纸是固定在斜面桌上的。抄写员在开始抄写之前,一般都
要根据指南书的要求先用细浮石和石灰擦拭一下纸面,这一方面
使得羊皮纸更光滑平整,另一方面也可去除加工、折叠时产生的油
污。否则,墨水遇到油污后,不仅渗不进去,还可能到处流淌。

在实际抄写时,抄写员要左手持刀,这在欧洲中世纪非常关键
和普遍。写字是两手活。换言之,抄写员空不出手来找范本上要
抄写的地方。刀有两方面的用途:一方面修削鹅毛笔或刮去写错
的地方,另一方面轻轻抵住松软的羊皮纸页面,刀随笔动,与笔一
起在字里行间游走。

以上资料来源于孙宝国著《十八世纪以前的欧洲文字传媒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第67-74页
第3个回答  2011-08-02
羽毛笔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