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梅》,《石灰吟》,《竹石》三首诗中作者分别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如题所述

它不需要别人夸奖颜色好,只要留下充满乾坤的清气。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清高,鄙视流俗的精神,又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诗人是著名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是他题写在竹石画上的一首诗。   咬:在这首诗里指的是紧紧扎根在土里。   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青山不松口一样。    竹 石
立根:扎根,生根。   原:本来,原本。   破岩:破裂的岩石。   磨:折磨,挫折。   击:打击。   坚劲:坚韧、刚劲。   任:任凭。   尔:你。守高洁情操的决
心。   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1]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第三句“粉身碎骨浑不怕”。“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浑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剌入侵,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2]其身,不求功勋的品格。 1、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著的品质 。是赞美了岩竹的题画诗,是一首咏物诗,也是一首题画诗开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神韵;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它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长就了一身特别挺拔的姿态,从来不惧怕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郑燮不但 竹石
写咏竹诗美,而且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用他的话说是“画竹子以慰天下劳人”。所以这首诗表面上写竹,其实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岩竹一样刚强勇敢,体现了爱国者的情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8-19
墨梅:只要它能在天地之间留下清淡的芳香”
也许就像做人一样,来一身轻走时留下一世芳名,平平凡凡做人,不要给自己沾染上任何污点。
石灰吟: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竹石:这是一首寓意深刻的题画诗。首二句说竹子扎根破岩中,基础牢固。次二句说任凭各方来的风猛刮,竹石受到多大的磨折击打,它们仍然坚定强劲。作者在赞美竹石的这种坚定顽强精神中,隐寓了自己风骨的强劲。“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常被用来形容革命者在斗争中的坚定立场和受到敌人打击决不动摇的品格。
希望对你有用
第2个回答  2011-08-19
你说的是王冕的墨梅,于谦的石灰吟和郑板桥的竹石这三首的话,其实表达的思想感情差不多。
都是一种纯洁,坚贞不屈的,带有诗人士大夫情节的一种自白,表达的就是自己绝对清白自好,为国为民不遗余力,身正不怕影子斜,要和不正之风斗争到底之类的立志抒情。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