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什么样的心态去对待公考 也是成功上岸

如题所述

    不浮于世、肯践于行。关于公考,我想说的第一点就是心态。我想咱们大部分是应届毕业生,大家应该要在心里给自己一个很明确的答案,我为什么要考公务员,自己想好了没有,因为当你自己真正决定了,就要对这个目标付出努力,而且是不能打折扣的努力,不能再三天打渔两天晒网,想起来才做做题,必然要舍弃一些东西,保证学习的持续性。

    对于公考,就像毛主席采用的作战方针,在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当然更不要妄自菲薄,觉得国考根本就是练练手,我肯定考不上。既然报了名就要认真去对待每一次考试,因为它都是你上岸的一次机会,而机会不是你等着它就会来降临在你身上的,是自己去拼去争取得来的。其实往简单了说国考就是一份工作,这次考上了固然是好事,没考上,这也不过只是你人生中要面临的种种难题中的一个,你还有更多的选择,生活的路还是要积极地走下去。任何事情的结果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们有这样的经历,在这份经历中我们重新认识自己,质疑自己,定位自己,放空自己,从而提升自己。一切努力都会有它相应的收获,即便这收获不是当下可以看到的,在以后的人生中也必然会有一天,你会为自己曾经的努力和坚持觉得庆幸。这么说那国考是不是就显得无所谓了,当然不是,这个梦想虽然高,万一这次就实现了呢,对吧。

行测(心态上准备好了,接下来就是实实在在的学习了。)

一、读书不在多,在专在深,正确选择复习资料是关键。

这是核心要义,大概是我看书多年最重要的经验了。买书不厌多杂,读书必须专深。读书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看了多少书,而是自己究竟看进看透了多少本。尤其我经常听人讲说,我好像什么都喜欢学,什么都想学,涉猎领域很广,学习也很勤奋,但是“什么都会,又什么都不会”。出现这个问题的罪魁祸首,就在于读书不恒不专、不恒。这样,东一棒子西一榔头,没有一本书是看完的、记得住的,怎么可能学到深刻、系统的知识,真正掌握了这个本领。

二、做一个真题登记表

每个人都知道真题的重要性,但是怎样更好地利用真题呢?我自己做了一个公务员数据真题解析的表对我的帮助很大,上面包括每个题型的对多少,错多少,潜力题多少,正确率和潜力率多少,十套为一个阶段性总结,总结出来这十套题每个题型的正确率,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然后集中攻坚一下,比如我这十套题我逻辑推理中的图形推理始终徘徊在百分之五十左右,我就会花几天时间攻坚一下图形推理,把图形推理做的差不多之后。然后接下来做下十套行测题,发现自己的数学运算还是不行,那就花几天时间专攻一下数学运算,当数学运算做的差不多之后,就做下十套题,依次类推。我觉得做行测题能力的提升是螺旋式上升的一个过程,遇到瓶颈,专攻瓶颈,跨越瓶颈。

三、学习时及时记录,系统总结,总结后要及时复习

1、准备工具。可用WORD记笔记,如果你习惯用本子,也是可以的,WORD的好处在于修改方便,增、删、修什么的都很快,可以有不同的标记格式,但携带不带。用本子记的好处在于自己用笔写下来的会更深刻,携带方便,但修改不便,建议在每个专题笔记篇幅都很小、不需要很多修改变动的情况下采用。

2、及时记录。原则是:看到什么重要、有启发,就记什么。一本书的框架,要点、重点、难点,对你有启发触动,看到这里了马上记下来。值得一提的是,有一部分体会、灵感是在工作或者某一场合中突然出现的,要及时记录,手头没笔纸,可以用手机记下来。这些都是思维的火花,转瞬即逝。

3、形成系统。记录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尽量分篇章或者分层次。一级目录,二级目录,甚至三级目录。到一定篇幅时,就会形成一个知识系统,然后不断地整理归并、调整次序,逐步形成一个完善的层次分明的系统。我的习惯是某某篇,某某篇,大家根据实际需要,根据自己习惯、喜欢就好。层次可以慢慢理,慢慢地就会形成一个大框架。这是在把握知识内在逻辑关系,深刻理解基础上的产物。如前所讲,形成框架和体系的过程,就是你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当然如果最终总结成果仅是一个个要点,没有分篇章也是可以的,因为有些学习,刚开始不会有系统,后面几篇文章、几件事情归并在一起,才会形成系统。这是经常会有的事情。

申论

申论考试分五个大题型,概括题、对策题、分析题、应用文、文章写作。分开来谈一下每个模块的技巧。

一、概括题

这个题型是最容易得分的题目,信息都从材料中提炼。在阅读材料的时候,要边阅读边做标注,标注的内容有问题、原因、影响、特点、观点、原因、对策等等,答题的时候就从做标注的地方找答案,注意内在逻辑,表达精炼,用短语或短句代替长句。文采不重要,重要的是内容要全面。推荐的表达方式是每句开头用简短的话概括,然后可以具体陈述内容。每句话格式相同,会让人觉得一目了然,思路清晰,再加上要点全面,那十分的题拿八分不是问题。今年国考第一题就是概括题,题目是根据资料2简述城市水系具有的功能。审题发现题目的目的是简述'功能',于是回归材料2,把类似于'城市水系是各城市之间的天然隔离带'这样描写城市水系功能的句子划出来,最后进行汇总分类。

二 、对策题

对策题的答题方法无非就是问题加对策,或者原因加对策,答对策的比重要大一些。提出对策分为直接对策和间接对策。

直接对策很容易,根据材料中的一些关键词,比如专家官员建议,材料中的做法,国际案例或者法律政策规定等等,都可以直接抄材料。

间接对策就是没有明显的对策,要根据问题和原因来反推出对策。比如材料中说问题是我国动物保护立法的缺失和立法的不完善造成全国各地政府出面捕杀动物,那反推出的对策就是要完善动物保护立法,政府主管部门要提高依法保护动物的意识,严格遵守法律规定,加大监管力度。材料中出现的问题要分条作答,这样能显得有条理吧,老师找答案还好找一些。对策题是对概括题的一个提升,要写的稍微有一点点深度。

三、分析题

摆事实,讲道题,这就是答分析题的精髓。分析题的第一种是解释词句类词语分析题,就是让你解释一个词或是一段话在文中的意思,这类题目的表达主要就是内涵加外延,内涵是解释词句本身,外延是现象、影响、原因、对策等等,材料中有什么就写什么。如果让分析两个词,还要写这两个词之间的关系。有一道题是预先失败,哈哈,想必很多备考的同学们都知道这道题。分析题第二种就是观点分析题,首先要表明态度,分为认同、反对、辩证和不确定四种观点。答题的第一句话就是我认为什么什么的观点是偏颇的,不合理的,同时要肯定其合理之处,接下来就开始分析论证,提出对策。要求是论据充实,有理有据,答案中有例证、举例子就是论据充实。分析题的第三种是现象分析题,解题思路如出一辙,表明态度,陈述现象,分析论证,提出对策。只要心中有这个模板,再根据材料提炼分析,就不会写偏。

今年国考的第二题是根据资料2,阐述划线句子'城市水系就像城市的指纹'的意思。审题发现本题是解释词句类词语分析题,题目要求准确全面,有逻辑性,即答题思路是表观点,谈理由,提对策。回到材料2中找到这句话的位置,根据上下文分析这句话的涵义。上文说城市的特色离不开城市的水系,下文举例说明水系的作用以及与城市特色文化的关联。答题第一句解释这句话,是城市水的功能以及城市特色文化的沉淀,而后列出原因,发挥的功能,对城市的作用,与城市文化的关系,最后呼吁创建资源节约型的城市水系。

四、应用文

应用文的范围有点广,今年国考第三题是以记者的身份写一篇报道,这类题就需要发挥你有文采的一面啦,提炼材料大体内容,用排比段吸引老师,再加上有文采的文字和完整的内容,那得高分也不难。重要的是格式要准确,标题,称谓,落款有需要的时候都要写。语言一定要符合身份和情景,语言有文采的同时也要有感染力。但是像讲话稿,提案这些就不需要文采了,应该写的通俗易懂。

第三题的题目是'假如你是报社记者,根据资料3,以打造水清、水活、水美的活力水城为题,写一篇报道”。审题之后发现题目已经给出了作答思路,在开头通过水引出水污染,从而引出治理水污染取得的成效和打造活力水城。接下来我用三个排比段,第一段主题是打造水清的活力水城,第二段主题是打造水活的活力水城,第三段是打造水美的活力水城。每一段内容是B县的具体做法和对水城的展望。最后结尾做了个简短的总结。

第四题的题目是“假如你是L市水务部门的相关工作人员,根据材料4,就L市构建城市生态水系的话规划特点及其可行性写一份材料,供领导参阅。”审题之后发现题目分为两部分,分别是梳理规划特点和归纳可行性。供领导参阅所以格式要准确,题目和称谓要有,然后通过材料4找出水系的规划特点和优势。

五、文章写作

没跑题者得天下,哈哈。今年好像很多小伙伴都说写跑题了,都写成了城市水系建设,但其实出题人想让大家写的是以水为师,学习水的精神。审题最重要,审题跑偏了,作文就不容易得高分了。

国考的作文题目是根据划线句子“只要我们能静下心来向水学习,我们的智慧和情操就一定能得到提高。'审题发现,题目重要阐明向水学习,以及智慧和情操的提高,重点论述向水学习的意义。

面试

准备公务员面试,首先要树立良好的心态,对自己要有充分的信心。考前准备,不急不躁,修炼内功;临场考试,沉着冷静,展现风采。

其次,要做好充足的准备,有针对性地进行锻炼。平时要注重知识的积累与逻辑思维的锻炼,可多关注时事热点与政策新闻,自主思考,独立分析,锻炼逻辑,培养思路。同时也要注重语言表达的锻炼,面试时不仅需要意会,更要言传,要能够熟练组织语言,准确、完整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因此,在平时的准备中切忌只动脑,不动嘴,否则真正答题时难免词不达意,磕绊卡壳。只有通过大量的锻炼才能不断获得提高,做到胸中有丘壑,出口成文章。

最后,要重视细节,避免低级失误。例如答题时间的分配和把控,面试的礼仪问题,答题时的口头语等不良习惯等等,都需要在平时的准备和训练中加以重视。可以在他人帮助下模拟面试,或通过答题时录像进行分析总结等方式,不断改进,逐步完善,在真正的面试中展现出自己的能力与成为优秀公务员的潜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