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傅和师父有什么区别???

如题所述

师傅和师父在基本含义、词源、尊重程度和关系亲密度有所区别。

1、基本含义不同

师傅是对有专门有手艺的工匠的尊称,也是现代人对陌生男性劳动者的敬称。“师父”泛指从事教学工作的老师。

2、词源上不同

“师傅”一词,早在战国时期就出现,而且从一开始就是用来指老师的。战国时期称老师为师傅,秦汉以后,师傅由泛指从事教学工作的老师,演变为了专指帝王(包括帝和王)的老师。师傅的这一意义,来源于太师和太傅的合称。

从西汉到南宋,这是师傅最通常的所指,明清时期,依然保留了这一意义。

3、尊重程度不同

“师傅”作为尊称,含有尊敬的情感在内,而“师父”将“师”作“父”一般地敬重,感情显然更加深挚。

扩展资料:

基本解释

师傅扩展:

1.老师的通称。

2.太师、太傅、太保、少师、少傅、少保,或为辅佐国君之官,或为教导太子之官,或为虚衔。统称为师傅、师保、保傅。

3.对僧道的尊称。

4.对衙门中吏役的尊称。

5.对有专门技艺的工匠的尊称。

6.民间对某行当的权威或有技术的人的尊称--师傅。

7.多用于对人的尊称,而不管其年龄、性别(通常多用于男性)、职业。

8.对于年长的艺人的尊称。

引证解释

1. 老师的通称。

2. 太师、太傅或少师、少傅的合称。

3. 对僧道的尊称。

4. 对衙门中吏役的尊称。

5. 对有专门技艺的工匠的尊称。

一,因为师父后边有个父字,表示要像敬重父亲一样的对待老师,相较于师傅,关系更亲近,更真挚,感情色彩更浓烈一些。

二,徒弟对于传授技艺给自己的人,可以称师傅,也可以称师父,看关系亲密程度而定;没有师徒关系的时候,只适合称师傅,不适合称师父。

三,对于出家人,只适合称师父,不适合称师傅,否则就显得不尊重。

四,有技艺的人称呼自己的时候,用师傅比较合适,比如:我这个徒弟很厉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现在已经超过我这个做师傅的了。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师傅

百度百科-师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5-08

“师傅”与“师父”的基本含义相同,但二词在出现时间、发展历史、适用的对象、感情色彩等方面有区别:


1、出现时间不同。

“师傅”一词比师父出现更早,“师傅”一词最早出自《谷梁传·昭公十九年》:“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年已8岁的儿童,如果不进学从师,那是父亲的罪过。“师傅”一词出现之初就是老师的意思。而“师父”一词自唐代起流传,基本含义也是老师。

2、发展历史不同。

“师傅”一词自出现后其本意即为老师,但自秦汉时期起,“师傅”一词演变为专指帝王之师,即太师和太傅的统称,用法具有一定排他性,直至宋之后平民才可以使用。而“师父”自出现后并无排他使用,唐朝以后,“师父”开始用来指具有特殊技能的人。在元明时期,“师父”往往用作对和尚、道士的尊称。

3、适用对象不同。

旧时相对于“师傅”而言,“师父”的所指更加宽泛一些,它包含了“师傅”的一切意义。现在“师父”只用于武术、戏剧等传统技艺领域。而“师傅”对士农商各行各业人的尊称。

4、表达感情色彩不同。

“师傅”作为尊称,其表达之意多为尊敬,而“师父”一词在感情色彩上要强烈得多,所谓“一日为师,终生为父”,除了尊敬还有敬重之意。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3-30

师傅和师父有什么区别?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5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就有了师父和徒弟之说。这和中国从前的学徒制有关。所有的徒弟喊师父。那时的师父常常与徒弟自己的父辈年龄相接近。有时又把师父的妻子称作师母。
到了后来,也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这“师父”变成了师傅,而且用师傅这个词更加普遍。
早期时主要使用的是“师父”这样两个字,这和那时主要传艺的是与男性不无关系,可是到了后来传艺的不仅有男性,也有女性。也有年轻人教年老者某项技能,所以就自然的兴起了使用师傅这样的词。
师父对待徒弟是严厉的。作为徒弟的父母常通过各种关系让他们的孩子拜师学艺。而师傅在教徒弟的时候有时会采用某种体罚来管理他的徒弟。
到了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更多的人使用师傅这个词。师傅的称呼无所不在。在北京的街头上如果你需要和某个不相识的人说话首先会说“师傅!.....”。在其它地方也有类似的说法。可见师傅的称呼是那样的普遍。师傅的称呼也同时被社会所认可,是一种比较礼貌的称呼。如“师傅,劳驾”等等。由此可见“师傅”这个词已经在某种意义上超出了原先教与学的关系,是不相识人之间的一种称呼,也基本上在大多数情况下替代了“师父”这个词。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19-12-15
师傅和师父主要从含义、来源和出现的时间和用法来区别。
一、含义的不同
师傅:区别于师父,是一个名词,对有专门有手艺的工匠的尊称,也是现代人对陌生男性劳动者的敬称。
师父:“师父”一词基本只用于武术、戏剧等传统技艺领域,也有对出家法师(僧人、尼姑、道士的尊称)。

二、来源和出现时间的不同
师傅:“师傅”一词,早在战国时期就出现了,而且从一开始就是用来指老师的。秦汉以后,师傅由泛指从事教学工作的老师,演变为了专指帝王(包括帝和王)的老师。
师父:“师父”的称呼,是在唐代出现的。唐朝以后,“师父”开始用来指具有特殊技能的人。在元明时期,“师父”往往用作对和尚、道士的尊称。
三、用法的不同
师傅:“师傅”一词则延伸为对士农商各行各业人的尊称,比如“司机师傅”、“渔农师傅”等。
师父:在古代,师父往往自己收养徒弟,弟子住到师父家里,由师父贴钱教养,把徒弟当成家人。即便没有如此亲近,在传统观念中,父和师也具有同等重要意义,因此旧时也使用“父师”一词。注意,对女老师亦称师父。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