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汤剂应该怎么熬?时间、火候,怎么掌握?谢谢

如题所述

  1、煎药的用具
  用砂锅、瓷锅最好,因为上火慢、凉的也慢,性质温和,惰性,不会与中药发生化学反应。玻璃次之。如果药量小或临时用一用搪瓷(完好无损的)的。各种金属锅不适用。

  2、煎药的火候
  以中火,小火为好。每次以中火煎至沸腾,然后改为小火。小火要保持药汤翻花,但不会溢出,是小花。注意:煎糊了的药就只能浪费了,不能加水再煎了。

  3、煎药的时间
  从药汤开算起,一般100克左右的药,有15-20分钟则可,如药量大可适当增加三、五分钟,如小可缩短一点,比如儿药有时就是20克左右,这时煎到水开后二三分钟则可。煎药时间太长,药的味道难以下咽,而且变成了过沸水,水分子集团增大,影响水分子对细胞壁的渗透性。如果是花、或叶为主的药,煎药时间应再缩短。

  4、泡药。
  煎前应先将药泡上,而且多泡一会煎的效果更好,我一般都泡三、四小时以上,有时晚上泡上第二天早上才煎。泡药需要用凉水,热水不行,矿泉水、纯净水也可。如果当地自来水氯气味太大,可以先将水在敞口容量中中放置一会,待其挥发。煎之前水应一次加足。

  5、泡药的水量
  如果能服得下,应该适当多加一些,不必太拘泥于大夫泡药的碗数,因为好多人觉得碗大小难掌握,其实按一碗200-250毫升算就可以。多加一点水,药泡的透、有效成份也容易溶出来,只不过喝的药汤多一些,但易于身体吸收。一般100克左右的草药,我一次服药量掌握在250-300毫升左右(相当于矿泉水半瓶),如果一天服两次就煎出600毫升左右,一天服三次就煎出900毫升。

  也可以这样算水量:草药吸收两倍的水,如总克数为100的草药(石质的不计)自身吸收200毫升的水(1克水等于1毫升水)。煎25分钟约蒸发掉150-200毫升水,剩下的就是喝的药汤了。所以,
  总加水量(毫升)=草药总克数X2+150+300X该剂服的次数
  这样用矿泉水瓶大概量一下就行了,多一点没关系。

  6、洗药
  有些人买回中药有洗的习惯,这个习惯很不好。用水先洗可使药材中含有的水溶性成分流失,也可使粉未类药材流失,如龙骨、牡蛎、滑石粉、桃仁等;或可致部分药材辅料的流失。有的药材在炮制过程中加入蜜、醋、酒、胆汁等辅料,而这些辅料都是易溶于水中,若先用水洗,也会导致部分的辅料减失。如土大,煎好倒出药汤,澄清一会杂质自然就沉淀了。

  7、代煎药
  现在许多药店用机器代煎药,煎好后密封为袋,如保鲜奶。据多位网友反映不如自煎的药效好,笔者也有这个体验。但如果自己不方便煎药,请药房代煎也是上好的选择。

  8、药汤的保存
  药店代煎的药,由于密封放在阴凉干燥的地方可以保存很长时间,一次煎出七天药也没问题。

  自已煎,一次就不要超过一天的服用量,早上煎晚上煎对药效都没有影响,重要的是不要放馊了。一次煎出一剂的量,将药汤乘热倒在洁净干燥的有盖盆内,放阴凉干燥处,一般24小时不会坏。如果还担心放坏,可以用小饮料(饮料瓶要洗净晾干)分开装,一瓶装一次量,拧紧瓶盖放冰箱内冷藏。

  9、附子(略)

  10、先煎、后下、包煎与烊化
  这些比较少,但也一并说一说。
  先煎:即与群药分开泡,泡好后先煎十分钟到十五分钟,再入群药同煎。
  后下:即与群药分开光,泡好后待群药快煎好时,加入同煎五分钟左右,一般是这些药性清质轻,有效成分易于挥散。
  包煎:泡药前将需泡煎的药装入用白棉纱布做的口袋内,扎好口,同泡同煎。
  烊化:倒出煎好的药汁,趁其正热,倒入需烊化的药物(如阿胶、鹿角胶、蜂密、饴糖等)并不断搅拌,使之溶解。

  六、草药冲剂(泡服)
  有时大夫开草药冲剂,或泡茶方,这种方法日常用得少,和日常生活中泡茶方法很接近,介绍一下我的经验:

  1、选玻璃杯或瓷杯,金属杯凉得快,应该选用太空杯之类的塑料杯也可以,就怕泡香味重的药会留下洗不去的味。用保温杯是不是有点保温太过?因为喝茶叶用保温杯味道会变的不好,当然草药比茶叶要耐热。现在我一直在家休息,所以一直用煎药的砂锅泡。

  2、杯容积要比平时的大一些。因为草药的体积大,与喝茶比,喝绿茶也就放3-5克,功夫茶也才7-10,而通治茶近50克,所以杯不能太小。

  3、按服药时间提前十几分钟,将开水冲入泡药杯中,盖好盖子就不用管它了。第一泡时水多放一些,因药吸水。
  4、到时间,将药水倒出,一般就温度正好喝。
  5、将泡药杯放在阴凉干燥处,待下一次泡。
  6、最好泡药杯是单独的,不要和喝水杯合用,这样不影响喝水的味道。
  7、一剂药在早上开始第一泡,晚上就喝完将药渣弃去,以免夏日变坏。

  七、服药

  服药如大夫给出服药时间,应遵循大夫给的服药时间,这个时间是按人体气血在经络中运行的节律确定的,按这个时间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由于工作生活各方面原因,确实不能按这个时间服药,可以按早晚或早中晚或早晚临睡服,也可以按个人方便的时间服药。

  上班时间服药,可以用矿泉水瓶等导热的容器将药汤带到单位,到时候用热水泡一会,待药汤温了再服。

  婴儿服成药可以用开水冲泡药丸,不断搅动,待化澄清后取其清液喂之。如味差,可加红糖。

  十、服药配合

  服药期间忌食生冷油腻食品,禁止房事、手淫等损伤元气行为(开方时不再重复,如有毁犯,自己负责)。
  生冷油腻食品主要指冰糕冷饮、水果凉菜、油炸食品、肉多的菜品,牛奶粘腻。可参阅http://www.cctv.com/program/zhyy/08/index.shtml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7-16
只要学了中药学和方剂学的人都知道,不同的药熬法是不一样的,有先煎,后下,包煎等七种,现在谈一下一般药的熬法。
一、先用冷水浸泡使药物变软,细胞壁膨胀,药物的有效成分容易渗透到水分中。然后再煎煮,这样随着水温的逐渐增高,有效成分便容易被煎出。
二、药的煎煮是有一定要求的,具体有:①每次将一剂中药饮片材料放入煲内,加入清水,观察加水能否浸满药面,不足时可稍加水量。②一般浸泡半小时使中药饮片的有效成分易于煎出(如赶时间,此步骤可略去)。③先用猛火煎至充分沸腾1-3分钟。然后收至小火,煎20-30分钟使之成一碗,用消毒纱布或咖啡格滤渣倒入杯内,温热服用。④一次将药物煎好后,可以将首剂和再煎的药物混匀,以便药效均衡。
三、药的服用:①汤剂的服法大致分为4种:分服:即是将每天1剂中药,分2-3次等量分服。对老人小儿服药有困难的也可采用少量多数或浓煎后服用。顿服:将1剂汤药1次服下,以取其量大力峻、快速起效之作用。连服:是指在短时间内连续给予大剂量药物的服用方法。意在短时间内,使体内达到较高的药物浓度。②中成药服服法一般分送服、冲服、调服、含化及喂服等。送服:是将药放入口内,用温开水或药引、汤剂送服。冲服:即将药物放入杯内,用温开水、药引等冲成悬混液后服用。调服:是将一些散剂用温开水或白酒、醋等液体调成糊状后口服。如安宫牛黄丸、紫雪丹等均用此法给药。含化:是将丸、丹剂含在口中,让药慢慢溶化,缓缓咽下。如六神丸、喉症丸、救心丹等。喂服:本法主要用于婴幼儿、年老体弱或急危重症病人。是指将中成药溶成液状,逐口喂给病人的一种方法。
四、(3)中医用药护理除了注意煎药和服药方式外还应该注意以下内容:①服药温度:服药温度一般是指服用中药汤剂的药液温度或用于送服的、酒等温度而言。常有热服、温服和冷服之分。热服:是将刚煎好的药液趁热服下。常用于寒证。温服:是将煎好的汤剂或送药的水等放温后再服用。一般汤剂均采用温服。冷服:将煎好的汤剂放冷后服下。常用于热证。②服药剂量:用药的剂量一般应该由医生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决定。③服药后应注意休息,观察药物效果,观察有不良反应。尤其是服用峻烈或有毒性的药物,更须严密观察和记录。④空腹服中药易胃肠反应,如腹鸣、便前腹痛、大便稀烂,故适于大便硬结或便秘患者。如有胃病,宜进食后一小时后服用。⑤对中西药合用的病人,应告诉中西药服用的方法的间隔时间。⑥体虚、年老、胃寒易呕吐或儿童,药物可分两次服用(相距时间可酌情)。⑦注意食物对药效的影响,中医历来有“药食同源”之说。这是因为药性和食性都有“四气”(寒、热、温、凉)和“五味”(辛、甘、酸、苦、咸)相同内容和区别。同时某些食物本是药物,既可食用,又当药用。如大枣、莲子、桂圆、百合、山药、赤小豆、海带、甲鱼、桑葚、黑芝麻、峰蜜等。既然食性和药性有共同的性味,凡是食性与药性相顺应,食物能增强药物的作用;食性与药性相反,食物便会降低药物的作用。总之,食物的正确选择,对提高药物的疗效,促进病人早日康复,具有与用药同等重要的位置,饮食因素还可能对中药的吸收有多种多样的影响,要充分利用有利的食物因素来提高药物的疗效,减少妨碍吸收的因素。
五、特别提醒:一旦煎糊的中药,千万不要服用,干脆倒掉重抓。如果为了节约,继续服用失去药效的中药,不仅不能治病,而且还会耽误病情;而服用了药性改变的药物,药不对症,还很有可能会加重病情,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
第2个回答  2007-07-16
先把药材放入水中泡二三十分钟,水没药材三指左右,熬开后25至30分,将药倒入碗中,第二次再如此熬三四十分钟,再倒出来,这样两次大约可以倒出两小。如果药材很贵的,图省钱的,也可以熬第三次,不过第三次药效小许多,最有力的是第二次药,建议把两或三次熬的药放在一起再分开,这样药效就均匀了。
我上中医院,中医是这么说的,器皿可以是砂锅,瓷锅或铝锅,不过我也不明白铝锅也可以熬。不怕麻烦用砂锅,也有卖插电的瓷锅,那个更方便。
医院的公告上就是这么写的,你参考吧
第3个回答  2007-07-16
图方便省心,可以去买个电的煎药器。北京中医院二层有售,别的地方应该也有。要是用砂锅,用水泡药在1-2小时,加水一般高于药物2-4厘米。这样可以充分发挥药效。煎药时用大火,煮沸后用微火。煎药时盖盖,每隔3-5分钟搅拌一次以防煎糊。头煎一般在煮沸后再煎20分钟左右,二煎煎10-15分钟。将两次煎得的药液混合,大约为500-600毫升。
注意:
先煎药在群药煎煮前先煎10-20分钟
后下药在群药煎好前3-5分钟再放入。
另煎药不要与群药一同煎煮。

以上方法来自北京中医院装药袋后的煎药说明。若有不明白的可以去中医院向药剂师询问。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