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写雨景抒雨情的5首诗歌和3篇散文

如题所述

  导读:雨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是一种自然景观。每当下雨时,文人墨客往往将雨当成一种自然景象来观赏。朦朦细雨、倾盆大雨、暴风聚雨……各种各样的雨态以及风声雨声、电闪雷鸣的气势和声色,很容易使文人墨客触生情,涌动文思。所以古人常常将对雨的观察和感悟赋予诗文。步入华夏民族的文学长廓,写雨的诗文数不胜数,而且不乏名篇佳句。从《诗经》中的“甘雨时降,万民以嘉,谓之醴泉”(《尔雅》)、“风雨如晦,鸡鸣不已。”(《郑风•风雨》),到五代韦庄的“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菩萨蛮》),唐杜甫的《春夜喜雨》、韩愈的《初春小雨》及宋代曾几的《苏秀道中》、苏轼的《有美堂暴雨》、秦观的《春日》,再到清代郑燮的“小楼忽洒夜窗声,卧听潇潇还淅淅,湿了清明”(《浪淘沙•暮春》),等等。 或借雨起兴,或直接写雨,或描摹雨中之景,或借雨写离愁别绪,琳琅满目,不一而足。下面所选的同题散文《雨》,`两篇大家手笔,一种人文情怀,都赋予“雨”以特殊的意象和丰富的内涵。

  雨
  巴金
  在一个城市里住了三个月,现在要搬到另一个更热闹的城市去了。不凑巧搬家的前一天落起雨来。这雨是从正午开始落的,早晨太阳还从云缝里露过面。但是报纸上“天气预报”栏里就载了落雨的事情。
  一落雨,就显行凄凉了。虽说这地方是一个大港,每天船舶往来不绝,但是我住在僻静的山上,同热闹的街市和码头都隔得很远。山上十分清静。在我的房里只听得见下面滨海街道的电车声,和偶尔响起来的小贩车上的铃声。电车声也并不显得吵闹,而且不多。
  我的房里有两面窗。打开正面的窗望出去,望得见海,推开侧面的窗,下面就是下山的石级路。每天经过这石级路的人,除了几个男女学生外,就少到几乎没有。而且学生是按照一定的时间走过的。有时我早晨起得较晚,就可以在被窝里听见女学生的清脆的笑声。
  山下的房屋大半是平房,就是楼房也只有那么低低的两层。日本的房子矮得叫人发笑。但是因此我每天可以在房里望见海上的景象,没有高耸的房顶遮住我的眼光。轮船开出去,就似乎要经过我的窗下。而帆船却像一张一张的白纸在我的眼前飘动。其实说飘动,并不恰当,因为帆船在海上动,我的眼睛不会看得清楚。在那些时候海的颜色总是浅蓝的。海水的颜色常常在变换,有时是白色,有时深蓝是和黑夜的天空差不多。在清朗的月夜里,海横在天边就像一根明亮的白带,或者像一片发这的浅色云彩。初看,绝不会想到是海。然而这是的海却是最美丽的。我只看见过一次,还是在昨天晚上。恐怕一时不会再看见了。本本以为今晚还可以看一回,但料不到今晚却下了雨。
  雨一下,海就完全看不见了。我灭了房里的电灯,推开窗户去看外面。只有星星似的灯光嵌在天空一般的背景里。灯光因为雨的缘故也显得模糊了。别的更不用说。
  外面风震撼着房屋,雨在洋铁板的屋顶上像滚珠子一般地响。今晚不会安静了。但这些声音却使我的心更加寂寞。我最不喜欢这种好像把一切都埋葬了的环境。一遇到这个我就不舒服。这时我的确有点悲哀,但并非怀念过去,也不是忧虑将来,只是因现在的环境引起的悲愤。这意思很容易明白。我并不是看见花残月缺就会落泪的人。虽然明天便要跟一些人、尤其是三个月来和我玩熟了的几个小孩分别,而且以后恐怕不会再来到这个地方,但我也没有多大的留恋。因为我心里已经装满了许多许多的事情,似乎再没有空隙容纳个人的哀愁。
  因这风雨而起的心的寂寞,我是有方法排遣的。一个朋友最近来信说我“最会排遣寂寞”。他似乎只知道我会拿文章来排遣寂寞。其实这只是方法的一种而已。不过这三个月来我就只用了这个方法,因此才有在《点滴》的总名称下面写出来的十几篇短文。
  明天我就要离开这里。今天上午我的叫做《点滴》的小书也编成寄回上海去了。这本小书是我三个月来的一点一滴的血。血这样流出是被贱卖了。另一个朋友常常责备我“糟踢”时间,他自然很有理。我里面也附了几篇从前在北平或者上海写下的补白之类的东西。这些文章和明朝人的作品不同,句句是一个活着的现代青年的话,所以我喜欢它们。
  我正要放下笔,侧面的窗外响起了木屐的声音。从那细小迟缓的肢步声,我知道是一个女人从下面上来走过石级路往山后去了。在这样的雨夜,还去什么地方呢?我这样想。过路人自然不会知道。脚步声寂寞地响了一会儿,仿佛连那个女人的喘息也送到了我的耳边。于是声音消失了。接着是一阵狂风在屋后的山茶树和松林间怒吼,雨不住地像珠子一般落在屋顶上面。
  1935年2月在日本(选自《海行杂记》)

  雨
  楼适夷
  窗外,下着雨。这样滂沱的大雨继续有好几天了。壁上苔痕漫漶,把室内的光线涂得更暗淡了。弄堂口积满了水,我不能出去;不过,我也不想出去。这小天地足够容纳我了。况且,室内除掉我,还有我的猫,它蹲在我面前,以爪子擦擦脸,它也给大雨阻住了,否则尽可在外边撒野的。现在,只有我们两个,我们是寂寞的。
  它瞪着眼看我,我也瞪着眼看它。它的眼光是多么的慈和,亲切,充溢着爱和同情,这是我在人群中从来没有看见过的.它的眼珠似乎消溶成一泓水流,在这水波里映出我自己的影子。纵若,我不懂它的言语,它也不懂我的言语、不过,我们会通过相互的爱而彼此了解的。它走近我,以舌子舔舔我的皮鞋,咪咪的叫着。我知道它,它是爱护我的。我很奇怪,正当人们扰扰不已的时候,料不到人与兽之间却会消除去言语的隔阂而相互抚爱,相互了解的。这使我忘却外面的世界,以及世界上的一切恶行。室外的一切都遥远了,模糊了。
  外面的雨更大了.宛若创世纪里上帝膺惩世人的那股大水,我们就像坐在诺亚的小船上,离去这个没有爱的罪恶的世界……
  为什么独有人与人之间不能产生相互的爱呢?我亲眼看见有个佩勋章的人,雇用了一群十多岁的少年,日夜教他们怎样打人,怎样杀人。我更亲眼看见就是他们队里的一个,不眨眼杀掉一个朴朴实实的乡下佬。为什么要使他们受这样的教育呢?在他们没有知道爱之前,却学会谋害别人了,在他们没有产生同情之前,却已会欺侮别人了。我也亲眼看见人是怎样被人殴打的,拳捶着,足蹴着,难道他们不知道被打的也是人,也是和自己一样的人么?所有的文明和教育都是错误的。我们要再出发,从爱的基础上出发。这样,人类的生活才会变得有意思起来……。
  外面的世界是可怕的。只有这方小天地里充溢了爱与和睦。它看着我,我看着它。我们两个往来,从没有想到彼此谋害,妒忌,诅咒和诽谤。所有的恶行都是不存在的。纵若,我们是寂寞的,但是我们有爱,有可以向外面人类骄矜的爱来弥补这样的缺陷的。我真希望:我们屋子就是诺亚的小船,我们就是诺亚藏着的两种生物。小船载着我们避去上帝予以人类的灾厄慢慢远去,往虹之国,云乡,雨榭……。
  雨太大了,雨里的水声哗啦哗啦的。我们更挨近在一起。它跳到我膝头上,在怀里躺下来。我抚着它,它舌子舔舔我的手背。我们之间有一种不可言说的温暖,这温暖使我们能忍受一切,那无止的寂寞,那窒人的潮气,那难以排遣的悒郁……。让我们这条小船航得远远的,让更大的雨水来洗涤这个肮脏的世界吧。(选自《落叶集》,花城出版社1992年)
  注:楼适夷(1905-2001),浙江余姚人。早年留学日本,1931年回国,从事左翼文化活动。
  1.请结合两篇文章中的信息,简要回答 “雨”各有哪些象征意义。
  2.“雨”在两篇文章中都起到了结构连缀的作用。请你结合各自的文意,作简要分析。
  3.请你就文章的主题谈谈两者的异同。
  [参考答案]1.(1)巴文:雨象征着凄凉与愁苦;楼文的雨象征着:①阴郁湿冷;②阴雨如晦的年代;③弥漫的罪恶(均需概括有关段落词句作答)。
  2.巴文:作者以“雨”为具象,采用了电影中分镜头的表现手法,从“我”的角度展开描写,通过心境与环境的片段组合,突出文章的特点。开篇是“近景”,写落雨后的小城和静的小山 ,接着是“中景”写“我”屋外山下的石级路和山下的平房;再下去写“远景”,即窗外的景色:帆船、海水、阴雨下的大海等。
  楼文:以“雨”作为贯穿全篇的意象,与作者郁闷的心情相照应,并对照衬托出小屋的温情;同时,由大雨联想到创世纪的大水,进而联想到“方舟”。
  3.相同点:都描写了自己对“雨”的感受,对寂寥生活的感悟。如巴文中“寂寞”、“不舒服”“悲哀”;楼文中“寂寞”一词在文中出现了三次:猫的寂寞是因为它找不到同伴,只有陪伴主人;人的寂寞则是自甘寂寞,因为同类让他感到隔膜,失望。
  不同点:巴文通过对海边景物的描写和寂寞生活的暗示,抒发了自己的忧国忧民和将离别朋友的黯然神伤之情。楼文所写的则是一个雨天里的生活和思绪。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8-24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虞美人 听雨   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定风波 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玉连环影 [清]纳兰性德
何处几叶萧萧雨。湿尽檐花,花底人无语。掩屏山,玉炉寒。谁见两眉愁聚倚阑干。
第2个回答  2011-08-19
你是要古人写的,还是名人写的,还是一般人写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