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的

如题所述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的松子自幼不得父母的宠爱,但她又是一个极度需要父亲关注的小孩,有一次父亲参加她在学校的一次活动,她表演小丑,但没想到心情抑郁的父亲在看到她扮丑后竟然笑了,自此松子开始了没有自我的扮丑生活。

在后来松子习惯性的做奇怪的表情来取悦别人,因此她一生极度坎坷,最后结局也差强人意。

松子其实是个善良的姑娘,但是由于没有受到正确的教育,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而毁了自己,同时,她遇到挫折却依然笑着去爱,但一切都因为小时候错误的观念而毁了她。

松子的一生告诉了家长父母对孩子的重要性,同时也告诉孩子们正确的人生观很重要。

扩展资料: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是由日本东宝映画发行的129分钟剧情歌舞片。该片由中岛哲也执导,中谷美纪、瑛太、伊势谷友介、香川照之等主演,于2006年5月29日在日本上映。该片改编自山田宗树所著同名小说,讲述了松子渴望爱、渴望被爱而坎坷曲折的一生。

百度百科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14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这部电影,我觉得在我国人眼中所看到的东西,和日本导演所要表达的内容是完全不一致的。在前面的评论中,大多数人都对松子的人生观评价很低,认为她十分可悲。但我觉得,导演想要表达的是,松子贯彻了“奉献自己的爱”这一人生行动纲领,残酷而又美好,是赞扬。
  日本这个国家十分崇尚自己的“道义”,做人就是要坚持自己的道义,即使为此而死,也是十分光荣的。我并不认为松子奉献自己是为了“博得爱”,应该说,对于松子来说,爱就是奉献。电影中的松子,并不是为了获得爱而去和那些男人们在一起,而是她觉得她是被需要的,那些男人们需要她的爱,于是她奉献出了自己的爱。当理发师有了自己家庭后,她不再被需要,所以她退出了。和最靠前的回答相反,我认为电影想表达的是松子这一生从来未曾渴望过爱,对于松子来说爱就是奉献。
  同时日本人也对“单纯”大加赞扬,即在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坚持了自己的道义。在各种热血动漫中都看得出,各主角都是单纯、天真、有毅力、能忍耐的性格,而其中单纯得近乎白痴更是令人印象深刻,这样的人格特质一直是日本人最赞同的。在电影中,松子也具有这样的特质。松子一直都在单纯地付出自己的爱,并且自己没有意识到,一直在付出。
  日本文化中,另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耻文化”。日本人是极其在意他人的看法的,达到了一种极端,甚至把他人的看法内化到了自身的价值体系之中。在本电影中,对松子行为的价值评价这一任务就到了观众手中。在我们看来松子是卑微的,但是她的行为带给了别人爱,这一行为是伟大的,所以她会做出这样的事情。
  那接下来不得不说的就是日本人对“忍耐”的推崇。日本有许多变态的修行,比如冬天在瀑布下打坐。他们认为,不管是身体上来自外界的痛苦、或是心理上来自他人的非议,都是可以通过忍耐来化解的,只要心灵能够“顿悟”,不再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那么就能更轻松、更加从容地面对这个世界。这是他们“禅”的精髓。虽然是通过中国传过去的,但不得不说,这方面还是在他们那里发扬光大了。在电影中,松子的失望都是痛苦,也就是说都是需要忍耐的部分,因此“生而为人,对不起”这句话,也是为了突出松子的痛苦,最大的痛苦莫过于对自己人生的否定。

  那么现在再回过头来看,导演究竟想通过这部电影表达什么。这部电影实际上自始至终都是在歌颂松子伟大的人格,她忍耐了来自男人的各种痛苦,却仍旧在奉献着自己的爱,虽然痛苦,但一直坚持这自己的“道义”。“生而为人,对不起”所说的是松子所承受的痛苦——即使她对自己的人生已经全盘否定,但仍然忍耐着这样的痛苦,贯彻着自己“奉献爱”的人生纲领,继续向偶像组合奉献上自己无偿的爱。
  耐人寻味的是松子的死——她并没有像日本人所崇尚的那样自杀,而是被玩耍的少年打死。那么我们看看在她死之前发生了什么:她遇到了自己的狱中好友,打算靠一己之力,为自己而活。在我们眼中,似乎松子悲惨的人生终于有了希望,就要获得真正的幸福,然而却在这个时候死了,我们是为她感到惋惜。但是导演想要表达的实际上是——拥有如此伟大的人格的松子,到最后还是背叛了自己的”道义“——奉献爱,要为自己而活,所以她死了。如果导演想表达的是我们所感受到的惋惜的话,他大可安排松子出交通事故而死,这样一来更有来自命运的无力感,但导演选择的是被打死。日本人极其热爱各种隐喻,那这样一种死法,其中的内涵则不能无视。可以说,松子是被日本社会舆论杀死的。处于最自由时期的少年,可以看做是最美好的年龄,杀死松子的是一群少年而不是一个,也说明这一种判决是来自于日本的群众,而不是个人。所以,松子违背自己的”道义“,自私地想为自己而活是不被日本的主流价值观所接受的。

  我会这样看待日本人,受到了《菊与刀》这本书很大的影响,撇开这本书的研究方法是否科学这个问题不论,单就内容来说,还是具有一定的说服力的。日本是如此谨慎小心的一个国家,不会莫名其妙就对自己的文化拥有毫无根据的优越感,甚至到二战时想要在亚洲推行的”大东亚共荣圈“。但是如果用书中所提到的观点来解释,就合理得多。禅修这种东西,对于我国人来说,应该属于兴趣的范畴,不会强迫人民接受。但在日本,他们把精神的重视上升到了国家层面,甚至不惜给人民加上“耻感文化”,来强迫受到更多的痛苦。在我们看来是一种扭曲,然而日本人重视的是通过对痛苦的忍耐来达到“顿悟”的境界,由此便能更好的生活。这也就是为什么他们说每个日本人都有机会成佛的原因。这样也就能解释,为什么在我们看来日本人会如此“自大”。第一次接触到这些的时候,心情实在是非常复杂,日本对人生的理解和实行,跟我们完全不在一个层面,既扭曲,却又充满着一种纯粹的美。

  到这里,也就可以发现了,日本的文化,不仅是和西方,和相邻的中国在某些方面都是完全相反的。所以这就是为什么,这样一部日本电影,在我们这里得到的是完全相反的诠释。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