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逢好似初相识,到老终无怨恨心.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释义:人和人之间的相逢应该总是如同初次见面似的,这样即使到老也不会产生怨恨之心。

1、出自

清代同治年间儒生周希陶的:《增广贤文》

2、原文开头

昔时贤文,诲汝谆谆。

集韵增广,多见多闻。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

知己知彼,将心比心。

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

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相逢好似初相识,到老终无怨恨心。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易涨易退山溪水,易反易覆小人心。

运去金成铁,时来铁似金。

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

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

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3、翻译

以前圣贤们的言论,来谆谆教诲你。

广泛搜集押韵的文字汇编成“增广”,使你见多识广。

应该借鉴古人的经验教训,来指导今天的行为,因为今天是古代的延续。

知道自己怎么想的,也应该知道别人是怎样想的,所以要用自己的心,体谅别人的心,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

酒要和了解自己的人一起喝,诗要与懂得它的人一起吟。

认识的人可以很多,但真正了解,并达到知心的却没有几个?

和人之间的相逢应该总是如同初次见面似的,这样即使到老也不会产生怨恨之心。

住在水边能掌握不同鱼儿的习性,住在山旁则能识别各种鸟儿的声音。

容易涨也容易退的是山间的溪水,反复无常的是小人的心态。

运气差时金子可以变成铁,时来运转的时候铁也会变成金子。

读书须用心,能下苦工夫,才会文辞精妙,一字千金。

与人说话只能说三分,不能把内心的想法全部吐露给别人。

有意栽花花不一定开放,无心插柳柳成荫成。

画虎画皮难画骨,了解人的表面很容易,但了解人的内心却十分困难。

扩展资料

1、创作背景

《增广资文》又名《昔时贤文》、《古今贤文》。书名最早见之于明代万历年间的戏曲《牡丹亭》,据此可推知此书最迟写成于万历年间。

后来,经过明、清两代文人的不断增补,才改成现在这个模样,称《增广昔时贤文》,通称《增广贤文》。

作者一直未见任何书载,只知道清代同治年间儒生周希陶曾进行过重订,很可能是民间创作的结晶。

2、赏析

《增广贤文》以有韵的谚语和文献佳句选编而成,其内容十分广泛,从礼仪道德、典章制度到风物典故、天文地理,几乎无所不含,但中心是讲人生哲学、处世之道。

其中一些谚语、俗语反映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勤劳朴实、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寅”,“一饭一粥,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等。

许多关于社会、人生方面的内容,经过人世沧桑的千锤百炼,成为警世喻人的格言,如“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乐不可极,乐极生悲’等一些谚语、俗语总结了千百年来人们同自然斗争的经验,成为简明生动哲理式的科学知识。如“近水知鱼性,近山知鸟音”,“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增广贤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5-09

意思是:人与人每次见面,如果都好像当初刚认识那样,那么即使相处到老,也始终不会相互有怨恨之心产生了。

出自【明】周希陶的《增广贤文》。

原文为: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相逢好似初相识,到老终无怨恨心。

译文:喝酒要和知道彼此心意的人喝;吟诗要给懂诗的人听,认识了那么多的人,知道彼此心意的能有几个人?人与人每次见面,如果都好像当初刚认识那样,那么即使相处到老,也始终不会相互有怨恨之心产生了。

扩展资料:

《增广贤文》从表面上看似乎杂乱无章,但只要认真通读全书,不难发现有其内在的逻辑。该书对人性的认识以儒家荀子“性恶论”思想为前提,以冷峻的目光洞察社会人生。

亲情被金钱污染,“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友情只是一句谎言,“有酒有肉多兄弟,急难何曾见一人”。

尊卑由金钱来决定,“不信但看筵中酒,杯杯先劝有钱人”。

法律和正义为金钱所操纵,“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

人性被利益扭曲,“山中有直树,世上无直人”。

世故导致人心叵测,“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人言善恶难辨,“入山不怕伤人虎,只怕人情两面刀”。

《增广贤文》把社会诸多方面的阴暗现象高度概括,冷冰冰地陈列在读者面前。《增广贤文》绝大多数句子都来自经史子集、诗词曲赋、戏剧小说以及文人杂记。

思想观念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儒道经典,从广义上来说,它是雅俗共赏的“经”的普及本。不需讲解就能读懂,通过读《增广贤文》同样能领会到经文的思想观念和人生智慧。《增广贤文》还是谚语的选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增广贤文

第2个回答  2016-09-24
  一、"相逢好似初相识,到老终无怨恨心"出自(明)《增广贤文》。意思是——
  1.人与人每次见面,如果都好像当初刚认识那样,(互相有礼有节)
  那么,即使相处到老,也始终不会相互有怨恨之心产生了。

  2.一般人初识,比较客气拘谨,等到混熟之后,就容易马虎怠慢,以致不和甚至闹翻。所以,这两句话劝人相处应始终讲究礼节,有热情。

  二、附原文如下:
  增广贤文(开始)

  昔时贤文,诲汝谆谆。集韵增广,多见多闻,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
  知己知彼,将心比心。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相逢似初相识,到老终无怨恨心。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三、《增广贤文》简介:
  《增广贤文》。又名《昔时贤文》、《古今贤文》,是中国明代时期编写的道家儿童启蒙书目。书名最早见之于明万历年间的戏曲《牡丹亭》,据此可推知此书最迟写成于万历年间。
  《增广贤文》集结中国从古到今的各种格言、谚语。后来,经过明、清两代文人的不断增补,才改成现在这个模样,称《增广昔时贤文》,通称《增广贤文》。
  作者一直未见任何书载,只知道清代同治年间儒生周希陶曾进行过重订,很可能是民间创作的结晶。
第3个回答  2017-08-04
每一次相遇都能像第一次,不去苛求,不去抱怨,这样即使到老,也不会对他有怨恨。正如:人生若只如初见!一开始的相逢总是美好的。越熟悉越肆无忌惮。这句话来自于 增广贤文,劝人相处,时时提醒自己把握度!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6
相逢好似初相识,到老终无怨恨心
人与人每次见面,如果都好像当初刚认识那样,(互相有礼有节)
那么,即使相处到老,也始终不会相互有怨恨之心产生了.
一般人初识,比较客气拘谨,等到混熟之后,就容易马虎怠慢,以致不和甚至闹翻.所以,这两句话劝人相处应始终讲究礼节,有热情.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