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的下落

如题所述

朱允炆于靖难之役后下落不明。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把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势力日益膨胀。因太子朱标早逝,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

建文帝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采取一系列削藩措施。与此同时,也在北平周围及城内部署兵力,又以防边为名,把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的护卫精兵调出塞外戍守,准备削除燕王。

朱棣于建文元年(1399年)起兵反抗,随后挥师南下,史称“靖难之役”。建文帝起用老将耿炳文统兵北伐,又派李景隆继续讨伐,而建文帝也缺乏谋略,致使主力不断被歼。

朱棣适时出击,灵活运用策略,经几次大战消灭南军主力,最后乘胜进军,于建文四年(1402年)攻下帝都应天(今江苏南京)。

战争历时四年(1399—1402年)。战乱中建文帝下落不明,或说于宫中自焚死,或说由地道逃去,隐藏于云、贵一带为僧。同年,朱棣即位,是为明成祖



扩展资料

朱允炆人物生平:朱允炆出生于1377年(明洪武十年)12月5日,是明朝第二位皇帝,年号“建文”,明太祖朱元璋的孙子,懿文太子朱标第二个儿子,但朱标的长子朱雄英早故,朱标原配常氏死了以后,朱允炆的母亲吕氏也得以扶正,所以明太祖朱元璋就视朱允炆为嫡长孙。

朱允炆从小聪明好学,极其孝顺。十四岁时,朱标生病,朱允炆小心侍候,昼夜不离开一步。这样持续了两年,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标病死,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朱允炆守孝时因过度哀伤而消瘦,朱元璋安慰说:“而诚纯孝,顾不念我乎”。

朱允炆由于自幼熟读儒家经书,所近之人多怀理想主义,性情因此与父同样温文尔雅,即长皆与宽大著称。洪武二十九年,朱允炆曾向太祖请求修改《大明律》,他参考《礼经》及历朝刑法,修改《大明律》中七十三条过分严苛的条文,深得人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朱允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靖难之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4-10

神秘失踪的建文帝朱允炆!被推下皇位却下落成迷!

第2个回答  2021-03-12

死了,根本没逃出宫中,皇帝临危之际想跑是要带护卫的,不可能单人出走,参照后来朱棣子孙的崇祯以及清末的慈禧光绪,出逃皇宫都不容易,必有车马相送,从小锦衣玉食的单人是跑不了的。

至于为什么会有建文出逃说,这是一个话本故事编的,后人根据这个话本编出了郑和下西洋是为了找建文帝,还有的人说朱棣怕担负弑君的名声所以建文虽死还是要伪装成他逃走的假象来摘脱自己身上的脏水。

事实上呢,建文确实死了,死于南京故宫中,朱棣和朱允炆是汉朝汉文帝与后少帝的旧事重演,杀先帝不用新帝动手,自有人让先帝“被自杀”(自焚、上吊、服毒等等死法),永乐朝的官方说法就是朱允炆自焚而死。至于郑和下西洋很多人信了清人著明史的邪,认为是找朱允炆…但是考虑到当时朱棣建都北京,明初修长城抵御前朝残余势力鞑靼,郑和本质上是外交使,明白么?出使日本、出使西洋都是为了在国际上合纵连横对抗北边的女真、鞑靼和瓦剌,尤其瓦剌崛起后,郑和第四次下西洋,这都是有外交目的的。至于为啥下南洋?原因在于元末明初的地图对地理的描述很扭曲,导致朱棣以为从南洋可以绕到北方敌人的背后去远交近攻,后来随着传教士们的地图传入,地理逐渐修正,才不做这个功夫了。

至于评论区说的上金贝古墓就特搞笑了,墓主人写得很清楚。经福建省文物局组织地方史志、历史、明史、文物考古、文物鉴定等方面专家组成专家组考察论证,断定这一墓葬并非建文帝的墓葬。福建省文物局方面组织的专家对墓中舍利塔上碑文“御赐金佛日圆明大师第三代沧海珠禅师之塔”十九个字做出解释——前九个字指的是宋末元初高僧印简。印简,字海云,居住大都,是忽必烈的老师之一,印简圆寂后,忽必烈御赐他为佛日圆明大师。这在《续灯存稿》、《五灯全书》、《补续高僧传》及《南宋元明禅林宝林》等史籍中,可以找到相关记载。而后十个字是代表墓主人“沧海珠禅师”,他是元代国师印简的第三代传人,“珠”是他的别名法号。此外,在上金贝古墓不远处曾有一座金邶寺,据文献记载这座寺庙始建于唐大中八年,历经千年,高僧层出,佛教文化积淀深厚。元大德年间重建了寺院。寺周留下他的“蒙泉”手迹和一口纪年铁钟(已毁),上有“沧海弥珠”字样,沧海珠禅师曾任金邶寺主持。最后,福建省文物局发出考察通报,宣称,宁德上金贝古墓建造年代为元末明初,墓主为明初僧人沧海珠禅师,并非南京逃亡的建文帝。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4
  这一直是个迷啊。野史对这样的千古疑案当然是非常感兴趣,六百年来众说纷纭,还没有一个一致的意见。下面是一些流传甚广有鼻子有眼的猜测——

  童话说:朱允炆在危急时打开祖父朱元璋留下的秘密铁匣,里面有一把剃刀、一份度牒、一件袈娑和碎银币若干。于是剃发为僧,从宫后水门逃出,浪迹江湖三十余年。到四十年代一四四○年,当时的皇帝是朱棣的重孙第六任皇帝朱祁镇,恩怨已消。朱允炆才表明身份,回到宫中。终其天年。这个说法让我想起了一些神话里的情节——在危难时刻打开救命包囊,立刻有神秘渠道逃生。俨然朱元璋是未卜先知,已经知道自己的孙子有此一劫,将逃跑的东西都已经准备好了。野史比较好这一口,情节荒诞而又结局皆大欢喜。

  自焚说:众多史料包括明史稿上都是这样记载的。我比较相信这一种说法,比较合理。在那战乱纷飞的年代,军队大批杀进城,想混乱逃出对这位养尊处优的皇帝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即使逃出想在江湖上漂泊数十年也是够乌托邦的,锦衣卫和特务们在江湖中寻找这样一个显眼的人物应该并不费劲。最可能的结局是建文帝看到大势已去,自杀身亡。朱棣假模假样的哀悼一番,之后的寻人一说都是掩人耳目。

  终老说:朱棣在即位后,下令搜寻建文帝,这是历史事实。胡濙是他在水路上派出的侦探,遍行郡、乡、邑长达16年,在朱棣死之前的某个晚上,胡濙突然深夜归来急见朱棣,具体谈话内容是千古之谜。但是有人猜想胡濙这么急的夜见皇帝,必定是发现了重大新闻。那么最有可能的是在某个乡村发现了建文帝的行踪。甚至有人考证出了建文帝所葬的地方在江苏吴县,这些考古学家实在比较强悍。后来朱棣任其在孤村僻野终老天年。以朱棣赶尽杀绝的个性来说这种可能性似乎并不大。
  削发为僧说。清代名人吕安世和近人蔡东藩等则认为燕军破城后,建文帝无可奈何,遂想一死了之。此时少监王钺告诉他:你祖父临死时,给你留下一个铁箱子,让我在你大难临头时交给你。我一直把它秘密收藏在奉先殿内。群臣急忙把箱子抬来,打开一看,里边有三张度牒,就是做僧人的身份证,上面写好了建文帝等三个人的名字。还放着三件僧衣、一把剃头刀、白金十锭、遗书一封,书中写明:“建文帝从鬼门出,其它人从水关御沟走,傍晚在神乐观西房会集。”据此,建文帝三人剃了头,换上了憎衣,只带了九个人来到鬼门。鬼门在太平门内,是内城一扇小矮门。仅容一人出入,外通水道,建文帝弯着身子出了鬼门,其他八人随之出了鬼门后,就看见水道上停放着一只小船,船上站着一位僧人,僧人招呼他们上船,并向建文帝叩首称万岁,建文帝问他怎么知道我有难,僧人答道:“我叫王升,是神乐观住持,昨夜梦见你祖父朱元璋,他本是出家之人,叫我在此等候,接你入观为僧。”至此,建文帝似削发为僧,继承了祖业。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20-08-20
朱允炆在靖难之役后。朱棣攻破南京城,朱允炆失踪了
1.外出逃难。由于北方都是朱棣的地盘,所以建文帝最可能是逃到了南方
2.死于战乱。或许朱允炆就在南京城破时就死于战乱了,否则也不会消失的那么彻底,也不会朱棣四处寻找不见下落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