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的艺术成就

如题所述

  《家》是巴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1931年开始在上海《时报》上连载,1935年5月,上海开明书店出版了《家》的单行本。大半个世纪以来,《家》一版再版,成为中国新文学中最畅销的的作品之一。从1933年到1951年,仅开明书店就将《家》再版了32次,其畅销程度由此可见一斑。小说如此畅销,绝非偶然,一定有其成功之处,本文就试从艺术形象、结构、语言等方面探讨其艺术成就,进而了解其经久不衰的原因。

  一、作品着眼小,立意深,成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文学的一大亮点

  长篇小说《家》是以一个封建家庭作为封建专制黑暗王国的缩影,通过解析家庭进而

  剖析社会,以小见大,从根本上揭示了封建家庭,封建制度不可避免地走向崩溃的历史发展趋势。小说反映的主题是深刻的,要承载反封建这样大的主题,作者并没有将视线停留在一些惊天动地的宏大场面上,而是选取了高家这样一人典型的封建家庭作为着眼点,以高家内部争权夺利、勾心斗角,一步步的走向衰败,来表明封建专制制度的必然灭亡。这种写法,于虚处立意,在实处落笔,小中见大,使人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没落有了形象的认识,进而自然容易理解封建制度灭亡的必然性。这种写法,在反映同类主题的作品中比较罕见,《红楼梦》算得上是典范之作,在文学史上有极高的成就。时隔近两个世纪,《家》的出现,可说是对《红楼梦》的较好的继承。

  《家》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出现,具有特殊的意义。当时的中国文坛,是中长篇小说的天地,这一时期涌现出了几位著名的作家:茅盾、老舍、沈从文、巴金。他们都在中长篇小说领域里施展自己的才华,产生了各自的代表作品:茅盾的《子夜》、老舍的《骆驼祥子》、沈从文的《边城》、巴金的《家》。它们以不同的题材,表现不同的主题,显示出作家各自的特色。《子夜》通过对中国三十年代初期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及社会矛盾的全景性大规模的艺术描写,特别是对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处境和前途的生动描写,艺术、准确而深刻地揭示了当时中国的社会性质。它给我们展现的是中国旧社会都市生活的世界,体现了茅盾理智地、冷静地反映生活的创作风格。《骆驼祥子》则通过旧北京一个人力车夫的悲剧,表达了作者对挣扎在社会最底层的劳动人民的深切关怀和同情,愤怒地揭露和声讨了那令人窒息的黑暗社会,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老舍式的北京小市民世界。沈从文的《边城》展现的是湘西的边城世界,作者给我们创造了一个恬淡纯美的化外之境,作品犹如一幅展现人性美与人情美的动人风俗画,这是沈从文的风格。而巴金的《家》则不同,它所涉及的是另一种世界——热情忧郁的青年世界,力图向我们展现“青春是美丽的东西”。(巴金《关于〈家〉》,即《十版代序》)从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几部颇有影响的作品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在主题,还是在整体风格上,《家》这部作品都有其独到之处,给三十年代作家纷呈、风格各异的文坛带来一股清新的空气,成为该时期中国文学的一大亮点。

  二、作品通过塑造高度典型化的艺术形象来表现主题

  《家》的一个很大的成功之处是其塑造了高度典型化的艺术形象。作品中人物众多,但都塑造得栩栩如生,各有特色,特别是一些主要人物,如觉新、觉慧、鸣凤、高老太爷等,都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我们姑且将这些主要人物分成三大类,解析这些艺术形象,看看《家》是如何通过典型形象的塑造来表现主题。

  ⒈腐朽类。主要的代表人物有高老太爷、克安、克定。高老太爷是高家的最高统治者,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代表,他的人生理想就是维护和发展四世同堂的封建大家庭和封建宗法制度。他迂腐、荒淫,极力反对一切新事物,对子孙“教孝戒淫”,又附庸风雅,在年老之时,还玩小旦,娶姨太太。表面上满口仁义道德,其实是个放荡不羁、生活腐化的封建顽固派。为了挽救封建大家庭、封建地主阶级衰败的命运,他竭尽全力以封建家长的权威压制高家以觉慧为代表的反封建民主力量,他是高家一幕幕血泪悲剧的制造者,虽然拼命挣扎,但也无法力挽狂澜,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家庭“走着下坡的路了”,最终无可奈何地死去。克安、克定作为高老太爷的儿子,他们只是较多地承袭了高老太爷荒淫无耻的一面,他们行为荒唐,生活糜烂,赌博,嫖娼。克安和父亲一样玩小旦,并且和父亲喜欢上同一个人。克定骗取妻子的金银首饰去当卖,在外面组织小公馆,娶妓女作新姨太,事情败落后,又表现出寡廉鲜耻,能当着妻子、女儿以及其他众多人的面,痛哭流涕,狠狠地打自己的脸颊,只图混过眼前的难关。他们是高老太爷的金钱培养出来的蛀虫和败家子,整日地胡作非为,从内里把封建大家庭掏空。作品对高老太爷、克安、克定的刻画,让我们看到封建制度的畸形产物是怎样的触目惊心,也反映出封建制度本身的腐朽没落。有了这些腐朽的人物,封建专制制度又怎么可能长久地维持下去呢?

  ⒉弱小类。代表物有觉新、梅、瑞珏、鸣凤。觉新是一个有着“双重性格”的人,他是高家的长房长孙,是一个“五四”时代读新书报做旧式人的青年典型。一方面他长期受封建礼教熏陶,奉行刘半农的“作揖主义”和托尔斯泰的“无抵抗主义”,逆来顺受,屈从于封建势力,在险象环生的环境中小心翼翼地过日子。另一方面,他又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有个性解放的要求。但他的基本立足点是明确的,他是封建制度的维护者,他屈从于专制家长使自己也沾上了杀人者的血迹,但他自己以及所爱的人同样倍受摧残,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梅、瑞珏、鸣凤都是被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迫害致死的年轻女性。梅是大家闺秀,性格柔弱而多愁善感,他同觉新本是青梅竹马的一对,因双方父母在牌桌上有了矛盾便被活活拆散,梅嫁人不久就青年孀居,终日心情沉重,导致郁郁而终。瑞珏是温柔、善良、心灵手巧的一位女主人公,是封建家庭中贤妻良母的典范。最后被整个家族利用“血光之灾”的迷信逼到城外去生产,因难产而死,成为家族斗争的牺牲品。鸣凤是高家的一个婢女,出身低微但内心仍保持着纯洁与高贵,当她正初尝恋爱滋味的时候,一记闷雷将她惊呆——高老太爷作主把她送给六十多岁的冯乐山作妾,她的一切都被断送,万般无奈之下,她以一死来表示对万恶的封建制度的控诉。觉新、梅、瑞珏、鸣凤这四个人中除鸣凤外,其他三人在高家这个封建家庭中原本都是有身份、有地位的,但是在整个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面前,显得是那样的渺小,那样的弱不禁风。三个女子死去了,一个男人虽然活着,但身心已经受到严重的摧残。作品通过他们的血泪悲剧,揭露了封建专制制度、封建礼教已经邪恶、残酷之至,根本不应该再继续下去!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d6546a0100kzhl.html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8-09
对比鲜明,人物形象塑造丰富,社会背景宏大,思想冲击矛盾凸显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