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曲是中国古代一种什么,按什么填写,句式怎样,近似于什。

如题所述

金元散曲,指的是金元时期的小令和套数,小令和词调同源,是一支支独立的曲子;套数则源自宋金时期的说唱诸宫调,是由多只曲子依照一定的调性组织起来的。

据近人隋树森《金元散曲》统计,元散曲有作者160多人,小令3800多首,套数400多套。代表作家是马致远。如他的(天净沙)小令: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它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寥寥几笔,勾画出一些富有特征的事物,渲染了一种萧瑟凄清的意境,寄托关山行旅的凄苦心情。

散曲有三种体裁:一是小令,跟词里的小令基本相同,不过几乎全是单调的;二是套数,它是根据不同的调性如“黄钟”、“南吕”、“双调”等组织起来的;三是带过曲,是从套数里摘出来两支或三支连唱的曲调。

与词调相比,散曲有自己的特点:一是在正格之外可以加衬字。如“莺花寨埋伏的紧,但开旗决赢,谁敢共俺娘争?”其中,“的”、“但”、“谁”都是衬字。加上这些衬字后,更加接近口语,显得更为生动。二是平仄合押,用韵更密,不论朗诵或歌唱,都更加动听。三是不避字句重复,因此,散曲的风格一般要比词泼辣、奔放。

散曲
是一种同音乐结合的长短句歌同,经过长期酝酿,到宋金时期又吸收了一些民间流行的曲词和少数民族的乐曲,于是逐步形成了一种新的诗歌形式。金元时在北方流行,故散曲又称北曲。它包括小令、套数两种主要形式。

散曲或称为"清曲"、"乐府"。它有两种基本类型:小令与套曲。所谓小令主要是指单只曲子,但也包括"带过曲"与"重头小令"。在这两者之中,前者指同一宫调中三个以下单只曲子的联合,它们所使用的韵脚是相同的;后者则由数支小令联合而成,此等小令应该是同题同调,内容相联,首尾句法相同,每首小令可以单独成韵。至于"套曲"之定制一般有三个特征:一是全套必须押韵相同;二是有尾声;三是同宫调的两个以上的只曲组合而成。套曲以其较长的篇幅表达相对复杂之内容,或抒情,或叙事,或抒情叙事兼而有之。

散曲与戏曲虽然不同,但却有密切关系。明代评论家王世贞认为元曲是由早先的"词"变化而来的。自从金朝与元朝入主中国以来,所使用的胡乐嘈杂,凄紧缓急变化迅速,以往的词难以合拍,于是就创作了"新声"。可见,散曲是随着北人入主中原而来,并流行于市井巷陌,以后被文人吸收,成为一种专业创作。

散曲之题材多样,从大量的作品中可以体悟到深远的道家与道教的思想意义。首先,在田园山水题材作品中,"道法自然"的精神可谓充盈于其间。散曲作家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来寄托自己幽远情趣,让自我与自然融为一体。其次,在咏物题材中,作者运用诸多意象,以点缀仙境,抒发慕道情怀。复次,在咏史题材中,作者通过纵向的追溯,歌咏隐修道人宁静的生活,反映了烟波钓叟的审美情感。在艺术表达手法上,与道门情趣有关的散曲以烘托空寥、淡泊之意境见长,其风格自然质朴,耐人寻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03-01
散曲,汉族文学体裁之一。在元代称为“乐府”或“今乐府”。是配合当时北方流行的音乐曲调撰写的合乐歌词,是一种起源于民间新声的汉族音乐文学,是当时一种雅俗共赏的新体诗。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基本形式。
散曲之名最早见之于文献,是明初朱有敦的《诚斋乐府》,不过该书所说的散曲专指小令,尚不包括套数。明代中叶以后,散曲的范围逐渐扩大,把套数也包括了进来。至20世纪初,吴梅、任讷等曲学家的一系列论著问世以后,散曲作为包容小令和套数的完整的文体概念,最终被确定了下来。散曲的产生与词产生的情形十分相似,它产生于汉族民间的俗谣俚曲。
可以说散曲的兴起和词的衰退几乎是同时的。金元时期,起源于北方,故而散曲又称北曲。它包括小令、套数和介于两者之间的带过曲等几种主要形式。散曲从结构上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
第2个回答  2007-07-12
与唐诗、宋词并称的“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两种文学形式。杂剧属戏剧,散曲属诗歌。

散曲分小令和套曲两种样式。小令是单个的曲子,跟现代的歌词相近,是按曲调创作的,每个曲调都有自己的名称,各个曲调的字数和句式各不相同常用于写景、抒情。《朝天子 咏喇叭》就是一首散曲。“朝天子”是散曲曲牌的名子,“咏喇叭”是题目。套曲,又称“套数”“散套”,通常用同宫调的若干曲子联缀而成,长短不论,一韵到底,一般都有“尾声”,适宜叙述比较复杂的内容,如睢景臣的《汉高祖还乡》。

曲和词体式相近,都是按调填词,但词的定格一般不变,而曲一般在字数定格外,可以加衬字,较为自由,又多使用口语,风格明快泼辣,有民歌色彩。
第3个回答  2015-12-02
散曲,汉族文学体裁之一。在元代称为“乐府”或“今乐府”。是配合当时北方流行的音乐曲调撰写的合乐歌词,是一种起源于民间新声的汉族音乐文学,是当时一种雅俗共赏的新体诗。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基本形式。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