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关于孙权的小故事 要简练 不是“孙权劝学”这样 要有时间经过之类的 多谢大家!

不要一大片的摘下来

  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东汉末,继其兄孙策据有江东六郡。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和刘备联合,大败曹操于赤壁。后在吴蜀彝陵之战中,大败刘备。黄龙元年(公元229年)称帝于武昌(今湖北鄂城),国号吴,旋即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

  孙权非常喜欢喝酒,酒喝多了,往往会耽误大事。不过,他有个特点,能虚心听取别人劝说,改正错误。这里介绍他能听讽纳谏的两则小故事。

  孙权当了吴王之后,就大摆酒宴,招待群臣。到酒宴将要结束的时候,他亲自起身,向大臣们行酒。走到骑都尉虞翻面前,虞翻假装喝醉,伏在地上。等到孙权回到座位上,他又起身坐下。于是孙权大怒,手持利剑要杀他。当时在座的大臣都吓得不敢上前劝阻,只有大司农刘基上前抱住了孙权,不让他去杀虞翻,并劝说:大王在饮酒之后,杀掉有才能的人,是非常不妥当的。即使虞翻有罪,天下人又有谁知道呢?正是因为大王能广招人才,容纳贤士,所以天下有才之人望风而至,现在一下子废弃了自己的好名声,这样做值吗?孙权说:曹操尚且杀掉孔融,我为何不能杀虞翻呢?刘基说:曹操轻易害死贤人,天下人都反对他。而大王施行仁义,与尧舜这样的贤君相比,怎么可以与曹操相提并论呢?孙权听了刘基的一番话后,怒气慢慢地消退。虞翻因此而免于死罪。酒席后,孙权对手下人说:从今以后,我酒后说要杀人,你们都不要去杀。

  又有一次,孙权在武昌临钓台饮酒,喝得酩酊大醉,醉后他叫人用水洒席上的大臣,并对大家说:今天饮酒,一定要醉倒在这里不可。当时,任绥远将军的张昭,板起脸孔,一言不发地离开酒席,走到外面,坐在自己的车内。孙权派人叫他回去,说:今天只不过是共同饮酒,取乐罢了,你为什么要发怒?张昭回答说:过去纣王造了糟丘酒池,作长夜之饮,也是为了快乐,不认为是坏事。孙权听了,一句话也不说,脸上露出惭愧的神色,于是立即撤了宴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8-14
我自己打的,望能采纳!
孙权的决断
公元208年冬,曹操率83万大军,诈称百万南下,欲平定南方,一统天下。当时坐领江东的孙权是曹操眼中最强大的敌人。刘备军的诸葛亮前去请求联盟,共抗曹操。只是江东内部分成两派:一派是以张昭、顾雍为代表的谋士军团,是“主降派”。而另一派是以程普、黄盖、甘宁、太史慈等为代表的武将军团,是“主战派”。双方争执不下,孙权也举棋不定,毕竟这关乎江东的生死存亡。最后周瑜进谏,主张与刘备联合,抗击曹操。理由如下:一、曹操北方尚未平定,西北有马腾、韩遂构成威胁,“未安内而攘外”,犯兵家大忌;二、曹操军虽然兵多将广,但多是北方人马,不习水战,且长途跋涉,士气低落;三、现在是隆冬时节,粮草不足,难以供给战马;四、让北方军队南下入水作战,必定水土不服,多生疾病;曹操犯了这么多大忌,而且现在已成骄兵,故此战曹操必败无疑。孙权听后茅塞顿开、恍然大悟,用宝剑砍断桌子的一角,对满朝文武说:“我已下定了决心与曹操开展,你们如果还有人敢进谏投降,就会像这桌角一样!”于是拜周瑜为大都督,屯兵夏口,与曹操于赤壁决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曹操军最后被周瑜的大火烧光,惨败而归,从此不敢再轻易南下。
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孙权的多谋善断、用人恰当,且善于鼓舞人心、振奋士气。正是因为他在关键时候的决断改写了历史。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