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要概括魏晋隋唐时期汉化胡化的表现

如题所述

“胡”的概念是相对于中原王朝提出来的,并不带有感情色彩。它实际上是对我国古代少数民族的一种称谓,是对居住在北方和西北的少数民族的一种泛称,并没有贬义。在我国古代“胡”的说法出现比较早,春秋战国时期,《战国策》中就提到“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以教百姓”。

汉人胡化多是在文化交流中自然发生的,异域文化特有的魅力吸引着汉人。陈寅恪先生在《隋唐政治制度渊源略论稿》中向我们展示了“汉人胡化”的诸多表现,如在音乐方面:“唐之胡乐多因于隋,隋之胡乐多传自北齐,而北齐胡乐之盛实由承袭北魏洛阳之胡化所致”,“北齐之宫廷尤其末年最为西域胡化”;在礼仪方面:“(北周)所造车服多参胡制”,“后周之君臣,前此皆胡服”;在都城设计方面:“综合隋代三大技术家……盖其人俱含有西域胡族血统”,“世之称扬隋唐都邑新制归功于胡族”等。

中唐诗人元稹诗云:“自从胡骑起烟尘,毛毳腥膻满咸洛。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火凤声沉多咽绝,春莺啭罢长萧索。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胡人服饰的便利与实用使胡服在中原地区颇为流行,在陕西昭陵唐墓出土的大量陶俑中,有许多窄袖紧身、翻领左衽、腰系革带,脚穿皮靴、头戴“浑脱帽”的妇女形象,就是唐代妇女崇尚胡服的真实写照。唐朝丰富多样的音乐舞蹈,也深受各族文化的影响。太宗时的“十部乐”,包括燕乐、清商、西凉、高丽、扶南、龟兹、疏勒、康国,安国、高昌,除了清商和燕乐,其余八部全来自西域和域外,可谓充满胡音胡调。许多乐器如揭鼓、答腊鼓、空侯、腰鼓、琵琶、五弦等也多来自西域少数民族和域外。来自西域胡人的“胡旋舞”,以其快速的旋转曾盛行于长安。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也别具特色,胡饼、胡炮肉、牛羊肉等逐渐在中原地区推广开来,丰富了中原的饮食文化。游牧生活更为文学增添了新的题材和内容,很多鲜卑语的民歌被翻译成汉语,北朝乐府民歌原多是少数民族鲜卑语歌辞。《乐府诗集》卷二十五《企喻歌辞》说:“《古今乐录》曰:……企喻本北歌。《唐书・乐志》日:北狄乐其可知者鲜卑、吐谷浑、部落稽三国,皆马上乐也。后魏乐府始有北歌,……此歌是燕、魏之际鲜卑歌也。”《敕勒歌》这种曲调动人,悲凉大气的塞上之歌,在中原地区具有强盛的生命力。

正是这种文化的交流融合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陈寅恪先生认为:“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3-10
“汉化”“胡化”过程中的冲突和融合
民族之间的融合,关键是文化的整合。文化整合是在长期不断交往、冲撞中逐渐融合在一起的,这一过程也常伴随着激烈的冲突与反复。以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例,以穆泰、元丕为代表的鲜卑旧贵族势力对儒家文化的排斥,形成了对改革的阻碍。其冲突既有鲜卑贵族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坚守,也包含着对鲜卑贵族政治利益的维护。后来六镇起兵也主要是因为原来军卒中的强宗子弟在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社会地位下降,变为低下阶级府户。元朝马端临曾说:“自孝文定鼎伊洛,务欲以夏变夷,遂至矫枉过正,宗文鄙武,六镇兵卒,多摈弃之,有同奴隶,边任浸轻,裔夷内侮。魏之衰弱,实肇于此。”
实际上,北魏灭亡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北魏宫廷、贵族、官僚的奢华颓废以及北魏后期政治腐败。如宣武帝即位后,“政道颇亏”。外戚高肇专权,广结朋党,“附之者旬月超升,背之者陷以大罪”,“朝野侧目”、“怨声盈路”。君臣离心,吏治败坏,终于激起了北魏末年各族人民强烈反抗,埋葬了北魏王朝。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有一段精辟的总结:“凡历史上有一番改进,往往有一度反动,不能因反动而归咎改进之本身;然亦须在改进中能善处反动方妙。魏孝文卒后,鲜卑并不能继续改进,并急速腐化,岂得以将来之反动,追难孝文!”
北魏于534年灭亡,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依靠六镇军人建立起来的东魏与继起的北齐政权,保持强烈的民族性,排斥汉文化。而西魏政权则实行鲜卑与汉族休戚与共的措施。下层有财产的汉族农民可以担当府兵,扩大了军队的社会和民族基础。上层实行权力共享、鲜卑与汉族贵族间通婚,从而成功形成关陇集团,为最终形成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坚实基础。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说:“宇文苟欲抗衡高氏及萧梁,除整军务农、力图富强等充实物质之政策外,必应别有精神上独立有自成一系统之文化政策,其作用既能文饰辅助其物质即整军务农政策之进行,更可以维系其关陇辖境内之胡汉诸族人之心,使其融合成为一家,以关陇地域为本位之坚强团体。”
恰恰是因为采取了少数民族文化和儒家文化相结合的措施,西魏、北周政权日益强大,为隋朝统一打下基础。这一结果也表明儒家文化已逐渐成为各民族共同的文化价值观念并最终成为被各民族所认可和接受的共同文化。正是在文化的相互交流,相互进步,相互融合中,中华文化的内涵不断丰富,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民族共同体。
第2个回答  2016-03-09
魏晋南北朝最明显的汉化就是 北魏孝文帝改革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