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怀念阅读文答案

如题所述

我给你找三个版本的答案,你自己选择(不行的话,你把你的问题发过来,我帮你做)
1.为什么“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2.文章第一、三两段反复写到母亲要推‘我’去看北海的菊花,为什么?
  3.第三段中画线部分是什么描写?表现了什么?(画线部分是:她高兴的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
  4.最后一段为什么要着意写北海的菊花?
  【参考答案】
  1.因为母亲精心照顾我,顾不得培养花了。
  2.她想让我看看外面的世界,跟能想菊花一样变坚强,绽放出自己的美丽。
  3.动作描写,表现了母亲高兴得不知所措。
  4.写出了秋天的美,也写了母爱的美,写出了“我”不再自卑,能像菊花那样坚强!

1.第①自然段的故事发生在什么季节?根据是什么?
  2.“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中的“无常”是什么意思?本段中最能表现“我”“无常”的两个词分别是什么?
  3.文中加线的三个句子反复写母亲“悄悄地”“出去”“进来”,联系上下文,分析一下母亲这样做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4.文章结尾描写“我”观赏烂漫的菊花,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5.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歌颂了什么?

  参考答案
  1.春天,根据:北归的雁阵;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2.时常变化;突然,猛地。
  3.(1)让“我”尽情发泄,以恢复平静。(2)继续照顾、安慰、鼓励“我”。(3)中断敏感话题,避免刺激“我”。4.照应全文;深化主题;从菊花中得到启示,人要好好儿活。
  5.内容:描写双腿瘫痪的儿子在母亲的精神感召下,终于从消沉绝望中重新振作起来。歌颂了母亲的伟大。

1.这篇文章反复写“看花”这一内容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看花”是全文围绕的中心事件。 ②“看花”是母爱的集中体现。 ③“看花”是“我”新生活的象征,是母亲愿望的达成。
2.文中加点的“悄悄地”所要强调说明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母亲十分体谅儿子的苦衷。 ②母亲周到细心,尽可能不去惊扰儿子。 ③母亲的心里更难受。
3.文中有几处插叙的内容,请找出一处,用横线标出来,然后说说它在文中的具体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第一处:“母亲喜欢花……”。 ①母亲是一个非常热爱生活的人。 ②母亲为儿子放弃了对生活的享受。
第二处:“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痛……” ①补充说明母亲的病具体到了哪步田地。②母亲做出的超常努力。
第三处:“别人告诉我……”。说明母亲心里只为儿女的幸福着想,从未把自己放在心上。
4.结合内容说说文中加点的动词“扑”和“挡”为什么用得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母亲时刻为儿子着想,细节描写使人物性格刻画鲜明,感人至深。
5.将第三段中加横线的“央求”换成“期待”好吗?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央求”反映出母亲既盼望儿子早日摆脱阴影,又怕自己支撑不到那一天的复杂心理,若换成“期待”则不能突出母亲忍着巨大病痛仍一心为儿子着想这一特点。 ②从词义看,“央求”含有最低要求的意思,“期待”则指较高要求。
6.文章结尾说“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你认为文中的“我”懂了吗?请结合结尾段中的描写内容具体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从结尾的描写内容看,“我”不仅懂了,而且已经像母亲期待的那样不再消沉了,和“妹妹”一起相互扶持着积极地去面对生活了。
7.如果将这篇文章标题中的“秋天”两字去掉好吗?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秋天”是背景和“引子”,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有关。 ②“秋天”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 ③“秋天”是“我”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象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10-28
九加油稿😊
第2个回答  2019-07-30
“看花”是全文围绕的中心事件,是母爱的体现。
《秋天的怀念》中国当代作家史铁生于1981年创作的散文。此文叙述了史铁生对已故母亲的回忆,表现了史铁生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对母亲无尽的爱,对母爱的赞美,以及史铁生对"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悔恨之情,及对先年对母亲不解的懊悔,令人十分感动。全文语言平淡、文字朴实,没有经过精心的编织与雕琢,但却句句含情,字字如金。
最初发表于当年《南风报》上,那年史铁生30岁。史铁生写下了这篇文章以纪念他的母亲。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