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民歌

如题所述

浙江民歌兴起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历史悠久,特色鲜明。浙江的民歌按音乐体裁大致可分为号子、山歌、小调、灯调、莲花、仪式歌六大类,并附录生活音调。其中山歌与灯调中的部分民歌,具有较强的江南地方特色。此外,桐庐、建德、淳安、富阳四县部分乡、村,还有畲族民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11-11
号子  主要是指人们在劳动生产过程中演唱的劳动号子。其音律、节奏与劳动节奏紧密配合,主要服务于生产劳动,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娱乐功能。浙江地形、地貌复杂,生产内容多样,因而劳动号子品种也就多种多样,如沿海以及海岛上的渔民号子,浙北平原的车水号子,浙南山区的采石号子,水网地带的背纤号子,江河溪湖的鱼鹰号子以及商埠码头的搬运号子等等。其中最具特色的是舟山群岛一带的《舟山渔民号子》以及杭州湾北岸海盐县的《海盐海塘号子》。
  舟山渔民号子
  浙江舟山渔场是我国主要渔场之一。旧时捕鱼业没有机械化,渔船上的一切工序,全靠手工操作,集体劳动异常繁重。各种工序都要喊号子以统一行动,调节情绪。长期以来,遂形成了丰富的渔民号子。按工序分有:《起锚号子》(分大号、小号),《拔篷号子》(分小号、吔罗号),《摇橹号子》(分单人摇、双人摇),《打水篙号子》、《起网号子》、《挑舱号子》、《宕勾号子》、《抬网号子》、《拔船号子》等等。曲趣粗犷豪爽。舟山渔民号子已形成系列曲调,在风格上有着鲜明的个性及地方特色,是浙江省重要的民歌品种之一。由于机械化捕鱼业的发展,劳动方式的改变,渔民号子已失去了它存在的基础。因而逐渐湮灭,几近绝响。
  海盐海塘号子
  千百年来,海盐劳动人民在社会劳动实践中,由于劳动方式不同而形成了多种不同类型的劳动号子。修筑海塘工程,从挑土填基到采石搬运,从撬石到打桩,再到砌石合龙等多道工序,因而产生了“长杠号子”,“短杠号子”,“翻石号子”,“撬石号子”,“龙门桩号子”,“打夯号子”,“飞硪号子”等等,人们把它统称为“塘工号子”。同样,农民在田间地头车水劳动时也唱出了“车水号子”以及在抬木、伐木、拉纤、放牛、打渔、搬运等劳动中几乎都有劳动号子相伴。
  海盐的劳动号子,大多唱词简洁明快,曲调高亢激昂,节奏沉稳有力,旋律变化多样。一般“领句”较长,“合句”稍短。领句唱完之后,合句再接唱,与劳动节奏紧密配合。这样的劳动号子往往体现了紧张的劳动动作,沉重的体力负荷,赋予劳动号子的歌唱以吆喝呐喊的特点。如龙门桩号子:“(领)桩头打得牢又牢,(合)嗳嗨啦啊唷。(领)十八级台风吹勿坍,(合)嗳嗨啦啊唷。(领)大家手里加把劲,(合)嗳嗨啦啊唷。(领)造福子孙万万代,(合)嗳啦呀哈哟!”由8个人同时操作打桩,一领众和,唱词主题鲜明,曲调舒展优美,歌唱性极强。撬石号子:“唷嗬——唷嗬喔!来嗨——来嗨嗳……”曲调热烈而流畅。翻石号子:“阿拉要——来格哉!嗳嗨要哩来,阿拉个煞,阿拉要哩来……”一唱众和,节奏比撬石号子较轻松。飞硪号子:“……飞硪号子喊起来,喊起来。喊起来,大家劲头拿起来。”节奏强烈,速度很快。又如短杠号子:“前面要上坡,脚步稳住。前面要下坡,大家当心。来到平地,脚步加快,吭唷……”气势磅礴,节奏强烈。再如车水号子:“支起水车架扶横,吭唷。社员踏车齐上场,嗨唷。起车好像春雷响,吭唷。沟水好比海潮涨,嗨唷。车水号子唱得响,吭唷。战胜自然决心强,哎嗨唷。”农民边唱边踏水车,气氛活跃。这样富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劳动号子,总是让人们追忆昔日那激昂粗犷、高扬动听的“吭——唷,嗨——哟”声。
  值得一提的是,海盐文艺工作者早在1972年就对劳动号子这一民间艺术进行搜集整理加工,新配的唱词紧跟时代脉搏,艺术形式新颖感人,并于1973年编成由男声演唱的音乐舞蹈《围海造田忙》(海塘号子)参加浙江省和嘉兴地区文艺调演而获得大奖,此后还被拍成影片,其音乐资料被编入中央音乐学院作为教材。1998年再次编演《万众一心》(塘工号子),参加嘉兴市首届东海明珠乡镇文艺汇演,场景亲切动人,受到各界广泛赞誉。
山歌
  主要指农村人们在山野湖河劳作行舟,或在屋前棚下休憩时为舒心解闷自娱乐时唱的一种民歌,其旋律比较舒展,节奏比较自由。浙江山歌就其风格可分为两大区,即"杭嘉湖平原区"和"丘陵山地区"。前者仅占全省面积约百分之九,指钱塘江以北的杭嘉湖平原;后者占全省面积约百分之九十一,指除杭嘉湖平原以外的两浙南北广大的丘陵山地以及沿海诸小块平原(如宁绍平原,温台平原等)。其中钱塘
江以北杭嘉湖平原的山歌,古今文人学者称之为吴歌,而"嘉善田歌"是吴歌中的一个突出的品种,它是由吴歌的基本曲调"滴落声"衍变面成的七种曲调的总称。这七种曲调是:滴落声、落秧歌、埭头歌、羊骚头、嗨啰调、急急歌、平调。这些曲调都是各自独立的,并不是联套演唱。
小调
  主要指流行于城市和乡村的俗曲时调。小调在浙江也曾广泛流行。"江南小调"、"江浙小调"就是指以苏杭两地为中心的吴语地区城镇民间时调俗曲。由于小调的曲调流畅动听,易于被群众接受,所以人们根据当时的时代背景,利用它来填词表达情感。浙江现代流行的小调归纳进来约有二十余种基本曲调,如《孟姜女》、《五更调》、《无锡景》等。
灯调莲花
  灯调、莲花:主要指民间习俗节日表演的歌舞曲。在浙江民间年节灯会中,灯的品种繁多,争奇斗妍。玩灯有的是载歌载舞,有的只有器乐伴奏而不歌。茶灯、花灯、马灯一类大都是有歌相伴的。浙江的灯调没有全省统一的曲调,大都是各地有各地自己的地方土调。其中流行范围比较广的有茶灯调《采茶灯》和一首花灯调《腊梅花开》,而宁波的《马灯调》最有地方特色。
  “莲花”是由于这种调子乐句的后半段有"莲花莲花落"的程式性衬腔而得名。宋代僧人普济《五灯会元》中说:“莲花落为丐者所唱曲名,由来已久。”莲花在浙江全省流行,有“大莲花”和“小莲花”等两种表演形式。其题材也可分两类:一类是传统的,词格和内容都相对固定。另一类题材是见物咏物的即兴演唱,多数是谐谑生动的吉词彩话。
仪式歌
  是指在一定的民间礼仪活动场合所演唱的民歌。在浙江流行的仪式歌主要有婚仪歌、蚕仪歌和祭祀歌三种。其中婚仪歌有舟山群岛的"贺郎曲"和杭嘉湖平原的"浪柳园"。而蚕仪歌则最具浙江特色,在杭嘉湖地区尤其盛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