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杜甫的《石壕吏》中,杜甫亲眼目睹了官吏抓壮丁去打仗,可是为什么他们不抓杜甫去?

是因为杜甫是官员吗?当时官员在战争期有什么优待吗?

  是滴,你说的太对了。古往今来,抓丁拉夫都是从来都是针对小民的,国军就是经常抓平头百姓。
  在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春),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长安、洛阳两京虽然已被收复,但是叛军安庆绪(安禄山的儿子)仍然占据着邺城(今河南省安阳市)为中心黄河以北的大片领土。唐朝调动郭子仪、李光弼、王思礼等九节度使各率所部围安庆绪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加上叛军史思明派军增援,政府军受到两面夹击,六十万大军溃于邺城之下,死伤惨重,大量减员。郭子仪退守河阳(今河南孟县),形势岌岌可危。唐肃宗非常恐惧,急令补充兵员,动员和组织工作太TM的糟糕,一味的不折手段的抓丁拉夫。这时杜甫正从洛阳回华州司功参军任所,因途中亲见而作组诗《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后人简称为“三吏”、“三别”。
  官员的待遇,应该说在形式上是和以前是差不多的,还需要迎来送往嘛。具体物质待遇肯定要差,更谈不上优待,国家已经像杜甫说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了,因为安史之乱消耗了国家太多了财力物力。倒是不会让你饿着肚子上路,只要不是叛军占领区,肯定给你路费,由于战争原因,原来的驿站待遇就不要奢求了,杜甫老先生不是说了吗,“暮投石壕村”,没说住驿站。如果是叛军占领区,不杀你全家,都便宜你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8-11
本诗作于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春,当初战争还在打,而且很惨烈,到处抓丁是史实。杜甫在760年冬,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在洛阳回华州的路上,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怵目惊心,根据事实用“诗史”之笔,写下了流传千古而不衰的三别,比看历史来得生动和真实,仿佛一个个真实的历史短片。
他是去赴任的官员,身上有公文路引证明身份,当然不能抓。
当然抓人是去战场打仗或去做后勤的平民百姓,当时朝廷健全,政治指挥系统还正常,不可能去抓官员,抓官员当壮丁或者当兵,不就乱了吗。
第2个回答  2019-02-26
你这问的可笑啊,杜甫是带着公职的人,那边等着他赴任呢,怎么能抓他去充军呢?抓了他,难道让抓他的官吏替他去华州赴任啊
第3个回答  2011-08-12
记住,是“老妇出门看”。文中未提到杜甫,再说了,杜甫的那个官,在当时属于朝廷命官呀!!!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