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阅读为话题的作文800字

如题所述

阅读四季

春夏秋冬,四季轮回,是大自然赐予人间最美丽的景色.繁盛的春天,葱茏的夏天,辽远的秋天,宁静的冬天,就像一本有磁力的诗集,只要一捧上,就再不舍得放下了。
生机蓬勃的春,是这四季的序言,葱茏的树木,缤纷的花朵,茂密的草丛,这绚丽的美景,实在是让人陶醉其中,流连忘返。林间的小鸟,唧唧喳喳,似在窃窃私语,花丛的蝶蜂,正在的勤劳工作,采集与传播花粉,草上的蜻蜓懒洋洋的晾起翅膀,悠闲的栖息着,万物都在欢歌,歌唱生命的喜悦。
毛遂自荐的夏,性格自信,它跳起巴西独有的风情桑巴,编写起作者心得(我是作者中的一员,叫夏季,性格时而活泼开朗,阳光普照,时而狂戾暴躁,阴云满天。在我统领的地带里,了了蝉鸣,荷塘月色,绿色漫无边际,存在于每一个角落,暴风雨也会突然的降临,清除大地的阴霾。
泰戈尔有一句诗是这样说的: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秋天,在这部梦幻的诗集里占据了主体。
秋天,春华秋实,果实丰硕,田野里金色的麦浪重重叠叠,成熟的高粱穗堆积在农家的晒麦场,丰收的喜悦在每一个人的心中传递,就连空气也洋溢着甜蜜的味道。落叶与秋风,让人心中平生忧愁。多少文人骚客留下咏秋的诗篇: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秋景是迷人的,他五彩斑斓,累累硕果:秋景是凄美的,它秋风萧瑟,万花凋谢。花儿在最后的瞬间绽放着美丽,释放着灿烂,哪怕是短暂一刻,也就不枉此生了。
冬天悄悄的走来,冷飕飕的风将落叶吹走,使人心生寒意。
其实冬也是位才华出众的诗人。大地是它的宣纸,它稍一沉思,挥动雪毛笔。墨水便翩然降落于大地之上,雪花像一群群飞舞的银蝶,在空中跳着优美的舞蹈,给麦苗盖上羽绒被,给屋檐粉刷上白漆。冬天,没有春天的绚丽辉煌,没有夏天的豪爽激昂,没有秋天的明艳忧郁,它有的只是如诗如画般的纯洁与宁静。
四季的诗集,其实就像人生的诗集。我从生命,阳光,风雨,得失,平凡中,体会人生的真谛,这四季都是人生的必经之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6
 参考:
  经典阅读 提高作文品味
  知识学问能大大提升一个人的内涵和气质。我们常常有这样的感受,一个相貌平平的人,起初给人的印象毫不起眼,但是跟他(她)交流接触后,又会为对方的人格魅力和涵养学识而倾倒。这种倾倒超越外表,深入到精神层面,是更高层次更持久的灵魂的碰撞。那么这种使人折服倾倒的魅力,从何而来?“腹有诗书气自华”,若要“气自华”,首先要“腹有诗书”。我们现在大力提倡的经典阅读,就是培养“气自华”的最佳途径。对于学生来说,经典阅读,还能极大地提高他们的作文品味。一篇文章要有思想品味和艺术品位,才能打动人心。而经典阅读中的深厚文化底蕴,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和熏陶学生,使他们在习作中酝酿发酵,灵活处理,不仅把句子写得生动灵气,富有诗意,而且文化气息浓厚,引人入胜。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创造出无数艺术瑰宝,蕴藏着我们民族的精魂。诗经,诸子百家,先秦文学,唐诗宋词汉赋,元曲,明清小说。。。。。。,这些经典文学,凝聚着先人的智慧和思想火花,是经得起时间和空间考验的永不凋谢的精神之花。

  一、古文今用,巧用经典。

  在作文中巧妙地引经据典,会给文章添色加彩,不异于画龙点睛。2008年富阳中考满分作文《梦里花落知多少》就是这样,请看: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他最好的写照。那是一种恬淡闲适的心情。谁说人生就是仕途?他选择了田园,却让自己永存在了自己的诗句当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是她的美丽。泪水淌下,带着悲伤,在心灵上留下痕迹,却也在岁月上留下痕迹。品着她的“人比黄花瘦”,品着逝去的岁月,却早已在心灵上刻上他们的回忆。翻过一页日历,我嗅着文人的墨香,久久沉醉……

  由古典诗句引起自然抒怀,情真意切,衔接自然,毫无雕琢之相。

  长春满分作文《任尔东西南北风》:。。。恍惚间,我想到一个熟悉的名字,那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在仕途失意时,在与家人分隔两地只能对月怀远时,他仍不忘送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这是何等的旷达胸襟!我知道,接踵而来的磨难让东坡品尝到“寂寞沙洲冷”的酸楚,让他不禁洒下“点点离人泪”,而最终,他选择了坚守自己的理想,游遍祖国山川,留下“大江东去”的豪迈,留下“樯橹灰飞烟灭”的气慨,留下“会挽雕弓如满月”的壮志。他始终记得自己的使命,不管处于什么状况都不曾放弃。执着的东坡,你为华夏文化留下了多少令人惊羡的词章!

  从上文可以看出该考生对古典文学的 “偏爱”,体现了“生活即语文”的大语文观。古诗词名句信手拈来,准确又恰当,感叹小作者的大手笔,值得借鉴。

  二、时空交汇,融会贯通。

  读经典,写作文,有时可以打破陈旧格局,给思维一个创新突破。超越时空界限,往往使人眼前一亮。请看下面这篇习作《今时明月》:。。。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张若虚笔下的春江花月夜是最美的月夜,令人心醉神迷,如痴如狂。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惆怅时光的流转,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苍茫岁月中,我们一次次轮回,而皎皎空中那孤月轮,却总是慈悲地俯瞰尘世。它照着今夜的扁舟子,照着离人的妆镜台,在相思明月楼上徘徊又徘徊。。。。

  李白擎起花间那壶酒时,独酌无相亲,而在另一时空,苏轼也是独自一人把酒问青天,高处不胜寒。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两个浪漫主义者就来了个穿越时空的会晤,这真是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决定,吵醒若干诗鬼词仙,李贺骑着白马,在燕山如钩月下奔驰于白沙大漠;王维正欣赏着松间月,听说这个约会马上闻风而来;李煜眉头深锁望着天空一弯新月,心中苦水恰似那一江春水向东流,正思忖何处排遣;白居易浔阳江头送完客,听完琵琶曲后辗转不成眠,念念不忘琵琶女的哀怨凄婉,也爬起床来凑个兴;李清照学诗漫有惊人句,听说今夜李白月下会苏轼,雀跃不已,马上约了秦观踏鹊桥去赴约;杜甫念着“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乡愁难解,也跑来拟把疏狂图一醉;李商隐在月下吟着无题诗,越吟越觉得夜凉如水,赶紧拔腿参加盛会来了;陶渊明听说酒仙李白在此,早就想斗斗谁的量大,带月荷锄不归了。。。

  此次盛会,有美酒佳酿无数,一干人等全都酩酊大醉,李白大吼: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陶渊明醉醺醺道:醉死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白居易摇头叹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秦观笑逐颜开: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李煜无言独上西楼,看到苏轼还在把酒问青天,不肯承认自己已经烂醉。李贺豪气大发,拔剑起舞而唱: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清照看着月已满西楼,情不自禁登上楼去,欣赏这一轮永恒的月亮,几欲乘风归去。。。

  纵观全文,通篇与月有关,交错时空的十数位诗人词人群英荟萃,琅琅上口众所周知的诗句涵盖全文却不显累赘,并且意趣横生。

  三、气质养成,人文合一。

  经典阅读要读深,读透,深入体味其内涵,才能转化为读者自身精神气质,从而体现在行文习作中,这是一个长期的养成教育问题,厚积薄发,水到渠成。台湾的国学教育做得很好,归功于他们推广国学从孩子做起。台湾中小学校非常重视国学教育。在小学生每周40个小时的课程安排中,国文、历史、地理和公民道德等与中华文化相关的课程至少占了一半,而且从小学二年级起,每个学生都必须用毛笔写作文,有时一周要写两三篇,最少也得写一篇。除此之外,学校还相当重视学生的古文训练和中国传统思想的熏陶,当时国民党当局定下的共同校训几乎都是“礼、义、廉、耻”,而几乎所有学校的墙上都印着“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台北市也以忠孝、仁爱、信义命名三大主干道,让国学点点滴滴深入人们的生活。胡适、林语堂、钱穆等硕学鸿儒大力提倡和传承国学,带出了一大批国学的衣钵传人,如学界翘楚余英时,新儒家第三代杜维明等。在台湾,不但每逢孔子诞辰孔庙要举行庆典,其他一些节日社会名流均要举办诗歌雅集,普通百姓酒酣耳热时还常常吟诗唱和。也因为这样的氛围,才培养出林怀民、李安、方文山等出众人才,将传统文化挥洒得淋漓尽致。

  经典阅读,是一杯香醇的酒,让作文溢彩流光,品味独特;经典阅读,是一曲悠扬的歌,让作文回味无穷,余音绕梁。经典阅读,提高作文品味的最佳途径,势在必行!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