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人类特有的认识活动?对吗?为什么

如题所述

实践不仅对社会发展起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人的认识具有决定作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我们学习的各门具体科学知识,无不来自实践。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多具体科学知识?(阅读课文Pl20——I2l)
(1)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
例如:看医生、买书、买文具、买服装等生活问题要上哪里?农业生产要注意什么?工业生产中应注意什么?等问题。和什么打交道?和什么不打交道?先认识什么后认识什么?这些不是人任意规定的,它只能由实践的需求来决定。实践需要解决什么问题?人们就关注什么问题,这些问题也就成了认识的对象。
人类的认识活动,总是为各个时代社会实践的特定需要服务的,科学研究的任务也是围绕着人类实践的需要这个中心来确定的。
我们学习的数学、力学等知识都是实践活动中产生的,也是为实践服务的。
(2)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发生的
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人脑怎样反映客观事物呢?客观事物是怎样反映到人脑中去的呢?是人们的实践活动完成了这个任务。人们只有在实践中同客观事物接触并反复作用,变革客观对象,使客观对象的各种特性暴露出来,客观对象的特性作用于人的感官,反映到人们的头脑中,人们才能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深入到事物内部,认识其本质和规律。
对客观事物怎样才能获得认识呢?请看毛泽东“语录”和课文第6段。(学生自行归纳得出结论)要获得什么认识就必须参加什么实践。
总之,认识既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人脑里固有的,而是社会实践中产生的。实践出真知,实践是一切科学知识的源泉。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人类的认识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总是由浅人深、由片面到全面、由低级到高级地发展着(1)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提供新的经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
在实践过程中,矛盾不断解决又不断产生,需要解决的新课题不断涌现,这就会推动人们去探索、去研究。(阅读恩格斯“语录”)理解这种需要为什么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教师通过举例引导学生理解)
人们的认识能力归根结底也是在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实践水平越高,人类的认识能力就越强。因而,人们能够在新的实践水平上总结新经验、回答新课题、获得新认识,产生新科学,使人类的认识不断发展。
马克思主义总是自觉地面向实践、几十捕捉思戴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并根据社会提供的新经验,进行系统深入地研究,提出能够正确解决时代客体的新结论。不断发展着的实践从根本上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2)实践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
人靠感觉器官直接接触外界事物的范围很有限,思维器官的能力也有一定的限度,因而要不断地认识世界就需要新的工具和技术手段。任何改造客观事物的工具,同时也是认识客观事物的工具。随着生产实践的发展,人们还制造了专门用于认识世界的工具,如望远镜、显微镜、雷达、人造卫星、电脑等。现代实践提供着越来越多、越来越精密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日益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帮助人们深入探索和研究客观世界的奥秘,促进了认识的发展。
3.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1)认识的目的是把认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是人们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而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人们研究自然科学是为了改造自然,研究社会科学是为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无意义的。
对待马克思主义,有个学风问题:究竟是从本本出发,还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和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我们一定要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2)对待学习知识目的的态度
4.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1)“检验认识”的含义
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就是将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及其规律进行对照,看二者是否符合。
(2)主观认识和认识的对象都不能充当标准
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认识正确与否,靠人的主观认识本身无法证明,即使运用再先进的方法,再发达的头脑进行判断、推理,都无济于事。认识的对象本身也不会“自言其明”,只有通过实践这个唯一的途径,用其结果检验才能证明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因为正确认识就是同客观事物相符合的认识。
(3)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只有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它一方面受主观认识的指导,联系着主观认识,另一方面它又改造和变革客观对象,联系着客观事物。这样,在实践过程中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就有了联系的桥梁,人们就能够把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加以比较,可以用实践的客观结果来检验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一般来说,以一种主观认识为指导在实践中改造客观事物,能够达到预期目的,那就证明这种认识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
学习与发展的关系问题,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皮亚杰根据发生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对传统的教育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他认为,传统教育只关注教育的社会的价值,忽视了儿童生心发展特点;只重视向儿童传授具体知识,不重视儿童的发展。他明确指出,教育的目的不是增加儿童的知识,而是为儿童设置充满智慧刺激的环境,让儿童自行探索,主动学习。学校不要过早地向儿童教授他们以后能主动得到的知识。为此,皮亚杰明确指出:

1. 学习从属于主体的发展水平。

  这一点的基本含义是学习不要超越儿童发展的实际阶段。此外,它还包涵更深刻的涵养,那就是学习要充分考虑儿童所处的发展阶段中的实际水平。我们在分析阶段的双重性时,曾提及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有准备和完成的不同水平,这对理解学习与发展的关系至关重要。一个学习内容对处于阶段初期的儿童也许不能接受,但对处于阶段后期的儿童就有可能被接受。所以,"学习要从属于发展水平"并不是一个僵硬框框,而是一个动态的理念。教材第216页介绍的皮亚杰的合作者英海尔德的实验研究,证实的正是这一点。
  我认为,全面理解"学习从属于主体的发展水平",既涉及到对皮亚杰理论内涵的理解,又涉及到在教育和教学实践中如何运用皮亚杰理论的大事,需要我们每一个人认真对待。

2. 知识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这一论断是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精髓。
  经典的发生认识论不是把知识看作来源与主体(先验论),就是把知识看作来源与客体(经验论)。皮亚杰则认为知识既不是来源于主体,也不是来源于客体,而是来源于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
  请大家复习一下我们在本章第一节阐述"认知结构的建构性"时,所提及的"双向建构"的概念。双向建构,就是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为了便于理解,教材中引用了宋代大文豪苏轼的《琴诗》一首,望各位大声朗诵,深刻领会,定能晓其玄机,顿开茅塞。

3. 早期教育应该着眼于发展儿童主动活动。

  皮亚杰认为,"儿童愈小,对他们进行教学就愈难,而对于幼儿的教学未来的后果就愈有影响。"这句话的前半部分说明了学前教育的艰巨性,后半部分则指出了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把皮亚杰理论运用在学前教育中,关键就是要为儿童提供实物和环境,让儿童自己动手操作,帮助儿童提高提问的技能和了解儿童认知发展中的困难。把儿童当作一个发展中的主体,尊重儿童的基本权益,尊重儿童的活动权和创造权,反对把儿童当作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当作实现成人愿望的消极工具。
  在学前教育中,如何正确地认识儿童的发展特点,既不压抑他们,也不催赶他们的发展,是学前教育工作者的永恒课题,也是学习本课程的根本意义。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是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
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追问

谢了

追答

没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12-21
这句话是对的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 尽管在动物界,尤其是高等动物界的代与代之间虽也存在着类似于人类的“教育”和“教”与“学”现象,但这两种表面类似的现象在本质上是不同的.
1.所谓动物的“教育”和“教学”完全是一种基于生存本能的自发行为,而不是后天的习得行为.它的产生与动物的生理需求直接相关,其内容也紧紧围绕生存本能.无论是鸟会飞、鸭游水,还是猫捉老鼠、动物表演等,都是建立在本能基础上的,而非教育的结果.人类的教育活动与动物相比,最大的差别在其社会性上.人的教育需要,不是直接产生于生物本能,而是产生于社会延续与发展的需要.教育一开始就是一种为了社会的活动.
2.动物没有语言,不具备将个体经验积累起来向他人传递的能力.“动物不能把同类的不同特征汇集起来,它们不能为同类的共同利益和方便作出任何贡献.”(《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47页.)因此,所谓动物的“教育”只能一直停留在第一信号系统的水平上,它不可能有“类”的经验,也不可能进行个体之间的经验交流和传递,因而也就不可能通过“教育”使动物一代胜过一代.尽管一代代的老猫都“教”小猫捕鼠,但猫的本领始终不过是捕鼠而已.如需提高,则要经过人的训练才有可能.但是,“人则不同,各种各样的才能和活动方式可以相互利用.因为人能够把各自不同的产品汇集成一个共同的资源”人通过语言和其他的自己创造的物质形式(如工具、产品),把个体的经验保存和积累起来,成为“类”经验.人类教育传递的正是人类社会共同体积累的类经验,不只是个体的直接经验.这些经验不是本能的产物,而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正因为如此,有史以来的二千多年中,人类自身的活动和社会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这是高等动物中任何一种都无法比拟的.
3.所谓动物教育的结果无非是小动物适应环境,维持生命,并独立生存,而人类教育的结果远远不止于此.人类教育不但使受教育者获得适应环境的经验,而且培养了人进一步改造环境、参与社会生活、创造财富、推动社会发展的能力,培养了人创造新经验的能力.这也是人类社会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由此可见,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活动.正像社会性是人与其他动物的本质区别,因此需要用“人”这个词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一样,社会性也是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所谓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因此也需要用“教育”这个词把人的培育活动与动物的亲子本能的活动区别开来
(二)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活动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科学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动物只拥有有生命物质最基本的反映形式 —— 刺激感应性和动物的心理,只有人才是有意识的.动物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依靠的是特定的感觉器官和结构简单的大脑,如蚯蚓没有眼睛,但能感受光线的明暗,依靠的是它的躯体的感光细胞;响尾蛇的两眼虽已经退化,它所以还能在夜间捕食,具有奇妙的视觉能力,这是因为它的眼睛和鼻子间有一块皮肤能感受红外线辐射.而人却不同,人不但通过特定的感官反映外在的刺激,更为重要的是,人能通过抽象的理性思维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动物即使经过训练也达不到这一点,这就说明动物是不具有意识的,动物的一切行为都是在本能的支配下产生的.
而人却不同,即使年龄很小的幼儿,当他把自己与他人区别开来时,他便存在了意识,随之产生的一切活动都是有意识的参与.因此,人类教育中无论是生产经验的传授,还是社会行为规范的教导,都不是产生于人的本能需要,而是人们意识到的社会需要,在明确意识的驱动下产生的有目的行为.
(三)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传递经验的形式 动物在其种系发展和后天生活中也有信息的传递,它们的信息和经验是一种极为有限的信息方式而不是以教育和学习的方式传递的.在高等动物中,除本能外当然也有熟练和智力活动的存在.在年长的动物中也有对付同类和人类的丰富的经验和教训.但是,这些后天获得的生存本领和经验,正因为没有意识和复杂的语言,便不能以教育这种传授方式为其他动物所掌握或进行历史性的存留,作为个体的经验只能随个体的死亡而消失.
人却不同.在人长期的种系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经验和智力,也在遗传素质中有所表现.但是对于人类来说,遗传不是经验获得和智力发展的主要形式.人对经验和智力的获得主要是通过后天的教育和学习的形式进行的.人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人类有意识.人能把自己的需要报告给自己,意识到经验的不足和欠缺.人类又有语言和文字,借助语言文字的信息载体功能,不仅可使人类的经验存在于个体系统之中,也可以存在于个体意识之外,脱离每个个体而独立存在;不仅可使人类获悉感官所及范围之内的经验,而且可超越时间限制和空间地域的阻隔,从过去到现在,从宏观到微观,全社会全人类的所有财富都可以为人类所掌握,人类传递经验的这一特点也证明了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
(四)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目标的社会活动 人类的社会活动方方面面,有从事物质产品生产的工业、农业、建筑、冶金、医药、水产、林业等等,有进行精神产品生产的文学、艺术、科学、宗教等等.教育活动是有意识的以人为直接对象的社会活动,它不同于其他以物质产品或精神产品的生产为直接对象的社会生产活动.同时,教育与其他有意识的以人为直接对象的活动还有区别,教育是以对人的身心发展产生影响为直接目标的.这样就把教育活动和以保护人的身心健康、抵御疾病对人的身心危害的医疗活动,以及以满足人的各种需要为目标的社会服务活动区别开来了. 至此,可以使我们对教育的本质认识得更加明确.
近年来,有人把教育的阶级性、生产性、福利性等也视为教育的本质特性.从全面来看,这些特性,对培养人这一质的规定性来说都是非本质的.因为阶级可以消亡,生产性到共产主义将降到次要地位,福利性在原始和奴隶社会是不存在的.这些随时代变化而变化的特性都不能成为教育的本质特性.
第2个回答  2011-08-14
教育是人的一种特有认识活动,这句话是对的,因为,教育属于后天性的,是一种社会发展的需要,不属于本能的行为。
第3个回答  2022-12-21
这里面要分清楚传导和思想的区别,如果是讲技能输出,规范领地意识,那么几乎所有陆地动物都能做到,尤其是食肉目和灵掌目。但若说是树立整体生存规划及效率排序,恐怕只有人才有这种功夫。——地球生命体系中,科学家发现,蚂蚁有养殖本领,这和人类有点相似,但这并不能说明,蚂蚁同样具备教育下一代的本领,二者不可等量齐观。至于其它动物就只有传导了,输出的是生存本领,与教育差别还是非常大的。——人类则是更高级别的教育,教育输出的是全面的深入的自觉的意识共同体,它注重于整体规划,而这种规划意味着将命运把握在自己的手里。这就是其它动物万难企及的了。——讲人类的独特性并非贬低其它动物,只是告之客观现实而已。比如人们所常说的:动物是用胃决定行动,而人类却是用脑决定行为,动和为仅有一字之差,但意义完全不同,动是感性概念,而为是理性概念,二者可以说是有天壤之别。如果说动物是条件反射,或是技巧应用的话,那么人就是理性思考下的通盘设计与实施。由此可见,单纯的传导是根本做不到的,所以才有了教育的出现,教育自然是与时俱进的。——人类比其它动物高,就源自于人类拥有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解放自己决定命的主观世界,即人拥有运用规律达成目标的主观能动性。而其它动物则被限制在生命存在的一般意义上了,个中的差别之大,在美丽星球上也只有人才能讲出个子丑寅卯来。——对于无法回答的问题,本着教育为真诲人不倦的精神,实话实说就可以,没必要为了面子或所谓身份耿耿于怀,虚伪反而会害了自己。不仅使受教育者怀疑而离去,就是管理部门也会感到压力而不敢重用,直到自己像傻瓜一样被无情地抛弃。——真正的大智慧是坚决排斥小聪明的,对于玩心眼儿者是非常鄙薄的,在实际表现中,玩心眼儿者也往往会被大智慧折磨的死去活来,以至于成为完全的废物点心。
第4个回答  2011-08-15
应该说这句话是对的。
转载: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源自高中课本

一切动物的本领的形成和学习,都是本能。既是过了千秋万代,也没有太大的变化。只有人类才会进行系统的有目的的教育活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