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去玩几天,谁来说说看,顺德特 色 文 化 景 点?

来吧亲们

珠江三角洲古村落总体具有浓郁的广府地域文化特色,多为梳式的布局、三间两廊的民居。但因自然地理差异、地域开发不平衡、族群构成不同、外来文化等因素的影响,空间景观上形成不同的聚落文化景观。

在高明、鹤山、三水北部、花都、白云区、从化、增城、东莞、深圳、香港等一线,是广府民系与客家民系文化交汇之锋面,广府村落因受客家建筑文化的影响,花都东北部、白云区东北部、从化南部等珠江三角洲广花平原西北缘的村落,形成以广府为主、兼具客家风格的建筑特征,村落多建围墙和高高的炮楼,这是防御的需要和族群斗争融合的结果;东莞、深港地区的西部广客锋面则形成广府围村落;珠江三角洲西南部的潭江流域五邑地区,由于土客族群斗争的原因,特别是受近代以来的华侨所移植的西方建筑文化影响,原来的梳式布局、明字屋、三间两廊等民居被改建成西式的庐式住宅,村落四周遍布碉楼等防御性建筑,侨乡村落中大量建起的带有浓郁西方建筑风格的近代碉楼,在布局上突破了“梳式布局”的框框,按防守功能的实际需要布置在村头或村尾的;同样全新建造的西方格调的庐式住宅,其位置也越来越偏离整齐划一的巷道尺度,或置于村前,或置于村后,甚至村边,虽然仍保持行列的布局,但总是与旧民居拉开较大的距离,形成独树一帜的侨乡村落景观;[1]三水、南海北部、花都西南、中南部由平原、丘陵、河汊交错分布的地形特点,使这一带的村落多依山而建,呈规整的梳式布局,前对半月形水塘,形成榕树、水塘、镬耳墙的“梳式布局”村落景观;到了中山西北、东北部,番禺南部等沙田地区,由于开发较迟,河道笔直,两岸多为上岸后的蛋民的居住区,形成沙田、河涌、茅寮的沙田聚落景观;而顺德、珠江后航道两岸等西、北江、交汇的河网密布地区,规整的梳式布局变得自由起来,呈现岭南榕树、河涌、镬耳墙的典型岭南水乡景观。

本文所指的“岭南水乡”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历史上存在过或现存的、以连片桑基鱼塘或果林、花卉商品性农业区为开敞外部空间的、具有浓郁广府民系地域建筑风格和岭南亚热带气候植被自然景观特征的中国水乡聚落类型,即“广府水乡”,之所以冠以“岭南”一词,是便于与“江南水乡”对称。2002-2004年间,笔者以顺德杏坛镇为重点,考察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一批岭南水乡文化遗存,现把田野考察所得与文献资料记载相结合,初步写成此文,从地势平坦、河网交织的自然条件、地域开发与县级建置、明代以来宗族制度的兴盛、宋明以来文化教育的繁荣、明清以来商品性基塘农业的发展等诸方面简单论述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最主要的岭南水乡文化遗存地—顺德岭南水乡的特色与形成历程。

一、顺德岭南水乡景观特色

古桥是构成水乡的的关键要素,顺德河网错综,自古桥梁众多,出门过桥、举步登舟。据统计,顺德现存的宋桥4座,明桥4座,清桥8座,均为石桥。保存较好的有:杏坛镇:逢简村金鳌桥、巨济桥、明远桥;古朗村跨鳌桥、引龙桥、起凤桥;北水村利济桥、永安桥;古粉村爱日桥;上地村跃龙桥;高赞(东)村文明桥;伦教镇:北海村紫阳桥;大洲圩御波桥;容桂镇:镇区洛阳桥;四基村秀桥;陈村镇:旧圩酿泉桥、垂虹桥;勒流镇:扶闾村凌云桥;[2]从上可以看出,现存的大部分古桥均分布在杏坛镇内,顺德杏坛镇成为珠江三角洲现今保存岭南水乡风貌最好的地区。“顺德另一项潜在的区域职能是发展以具有岭南特色的水乡景观为代表的区域性的休闲旅游业……基塘农业景观与水乡村落景观已在珠江三角洲发达地区中逐步消失,而在顺德的中南部地区仍然拥有这一资源,成为需要保护与合理利用的风貌型资源。”[3]

顺德仍存风貌的多为水乡古村,龙江、龙山、容奇、桂洲等水乡古镇已为现代化的城镇所取代;昔日广东四大名镇之一的陈村,在东汉已成聚落,以邑人陈临于建安中被征为太尉而得名。咸丰《顺德县志》云“自汉例献龙眼荔枝,宋贡异花,由来已久” [4]。明清陈村置都宁巡检司,“诸异卉果,流俎天下。”[5]特别是沟通珠江三角洲各地的陈村水道从镇附近通过,强有力地促进了它的发展。古镇在明清两代,通过河运贸易和商品性农业的发展,造就了面积广大的镇区,境内三墟六市,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又开新墟,很快发展为一个“商贾如云”的大市镇。[6]屈大均对其水乡古镇景致进行了情有独钟的描写:

“顺德有水乡曰陈村。周回四十余里。涌水通潮。纵横曲折。无有一园林不到。夹岸多水松。大者合抱。枝干低垂。时有绿烟郁勃而出。桥梁长短不一。处处相通。舟入者咫尺迷路。以为是也。而已隔花林数重矣。居人多以种龙眼为业。弥望无际…… 陈村的水味淡有力,故“取作高头豆酒,岁售可万瓮,他处酤家亦率来取水,以舟载之而归……” [7]

1、顺应水势的聚落布局

顺德岭南水乡的河涌是聚落组团的自然分界,聚落总体上由河涌分割成不同的板块,简单的多呈“丁”或“⊥”字形(或“Y” 字形,如顺德古朗村),复杂的为团状、网状分布和“井”字形(如顺德逢简村);还有环绕小丘而建,四面临河涌街道呈放射状分布。

顺德水乡的各姓氏和房份以河涌为界分居村落各处,每一组团都有自己固定的土地神(又称“社”)如顺德逢简村共十六个社(现称“街”):见龙、村根、坛头、明远、后街、高社、麦社、午桥、嘉厚、高翔、直街、碧梧、西岸、东岸、槎洲、新联,共同组成既相对独立又联系紧密的聚落共同体。[8]顺德岭南水乡在每个社都有各自的社神和埠头,区分十分严格,各房、族份及家族、个人均使用不同的埠头。

在清代“各乡俱有社坛,盖村民祭民祭赛之所。族大自为社,或一村共之。其制砌砖石,方可数尺,供奉一石,朝夕惟虔。亦有靠树为坛者。”[9]明清时期珠江三角洲农村建设并无统一的规划,但经济发达的农村在建设过程中,“土地”、“社公”和其他神祗同村中的坊巷布局保持着非常严格的配属关系,居民是坊众,同时又是专奉某一“社公”的“社众”。这些农村建设受同一文化的规范,故有比较整齐划一的人文景。这种配属不但使社区生活有序化,有利于社区的整合,而且同当时珠江三角洲的经济环境要求高度合拍。[10]因此,顺德岭南水乡在聚落组团的局部景观上仍延续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普遍的传统“梳式结构”格局,体现了“社公”神文化对水乡组团的社众和聚落社区的文化规范与整合:结构上,以里巷为单位,整齐划一、规规整整,村民们三间两廊的住宅一家接着一家,形成整整齐齐,横平竖直的布局;[11]朝向上,民居、祠堂等乡土建筑,面向河涌,建筑构成的里巷与河涌垂直,直对小埠头。(如杏坛镇龙潭村的西华大街一带)

笔者认为,这些水乡的聚落组团在其发展早期很可能就是在“社公”等神文化的规范下形成的、以单姓为主的宗族社区,呈现出与北江下游三角洲平原的聚落社区同构的“梳式结构”的规整布局[12],它们广布在珠江三角洲中部河网最密集的顺德等地的河涌沿岸,(如杏坛青田村至今仍保留着这种布局);后来,随着人口的繁衍,聚落的扩展,相邻的小村落逐渐连成一片,各姓之间的联系也日渐密切,渐渐,除原有的社公外,还可能出现地缘性的神明,如刘志伟研究的珠江三角洲著名市镇——沙湾的“北帝祭祀制度的形成过程,很可能就是沙湾各姓的村落整合为统一的社区的过程……按坊里轮值使何姓在事实上控制了大多数年份北帝的祭祀,沙湾社区的整合过程,也是何氏宗族逐步确立起在沙湾的统治地位的过程。”[13]顺德一些后来形成的、多姓聚居、较大型的水乡市镇(如逢简、沙滘等)其各姓最早定居时,大体上是分别聚居繁衍的,而人口的繁衍、聚落的扩展、地缘性神明祭祀和密集的河网发达的水上交通线、区域性市场的形成等条件的出现,很可能就是这些分别聚居的姓氏组团整合成聚落共同体的契机和动力。

2、素雅、通透而不乏厚重的乡土建筑

色调:

与江南水乡的“粉墙素瓦”不同,顺德岭南水乡的广府乡土建筑在色调上显得较为灰浊,是“青墙、黛瓦、白地”,建筑通常是灰麻石街、灰麻石勒脚、灰青砖墙面(早期也有不少蚝壳墙及三合土),灰瓦屋面,重在屋脊、檐下、墙头、梁架等重点部位上加强装饰,只有屋脊和山墙才饰以较鲜艳夺目的灰塑、陶塑。在屋檐与屋面交界处常施以黑色边线,画上白色卷草,便轮廓醒目。在强烈的日光照射下,丰富立面变化,表现建筑造型的节奏和韵律感。黑白相间的线脚颇醒目清新,可减少热辐射和耀眼伤神。

造型:

顺德岭南水乡建筑(民居和祠堂)多以镬耳风火山墙为独特的造型特征,即像镬(锅)的两耳,称“镬(锅)耳大屋”。镬耳造型于明代中业被解释成象征明代官帽两耳造型,规定要有科举功名的人才有资格修建这样的房子;清代中后期,随着珠江三角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宗族的平民化,镬耳风火山墙造型被民间泛化使用,并且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紧密联系,成为了岭南水乡建筑常用的山墙造型。

镬耳山墙边的装饰,常是黑色为底的水草、草龙图纹,俗谓之“扫乌烟画草尾”,与水网纵纵横,滨临江海的岭南生活环境有关。山墙上的草尾装饰线条优美在黑底的衬托下,白色的草尾生机焕发,如鱼得水,是广府民系传统民居山墙上不可缺少的装饰图案;镬耳大屋又称“鳌鱼屋”。即大屋的正脊顶喜用中间双龙戏珠,两端鳌鱼相对的装饰鳌鱼为珠江三角洲流域建筑常用的脊饰。据说鳌鱼是西江流域族群的一种亲水图腾,而后又转化为龙母信仰、龙图腾崇拜,相传鳌鱼好吞火降雨而为人们偏爱。鳌(镬)耳山墙、鳌鱼脊饰同样可以视为一种亲水特征的建筑。传统建筑的屋脊还装饰夔纹,俗称为“博古”,据说是从商周的夔龙纹抽象变化而来的。这也是五行之中南方尚水的一种建筑语汇,并赋予深远的文化渊源。[14]

此外,龙船脊、风俗彩画、陶塑、灰雕以及神龛四周的砖雕、木雕,祠堂墀头上的精致砖雕,横梁上的斗拱木刻等形象无不寓意吉祥长寿,如意富裕等乡土朴素的情感主旨。

住宅:

顺德岭南水乡聚落的贫苦人家多住直头屋,即单间小屋;中小户人家多住明字屋和三间两廊,明字屋子为双开间,主间为厅,次间为房,厅前有天井,房后有厨房,独门独户,适合人口少的小康人间;大中型住宅基本格局多以“三间两廊”为主,所谓三间,即一座三间悬山顶房屋,明间为厅堂,两侧次间为居室。屋前天井,天井两旁为两廊。天井以围墙封闭。整座房屋平面为规矩的长方形。两廊中,右廊开门与街道相通,一般为门房;左廊多作厨房。民居的门,一般采用脚门、趟栊和木板大门,俗称“三件头”。“三件头”大门,既保持了居室的隐密,又利于通风透气,既可观察门外,又有较好的防卫功能,还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这是岭南建筑求实通透的一个形象的例子。有的在三间后面加建神楼,楼上靠厅的一面有神龛,用以安放祖宗牌位。此民宅模式是包括顺德在内的珠江三角洲乡村最普遍、最典型的标准住宅[15],顺德水乡聚落各以河涌作分隔的组成部分,仍以三间两廊为基本单位,并联扩大为多进多路大型院落。以三间两廊为基本格式,还可以有许多增删变化。

祠堂:

包括顺德水乡在内的珠江三角洲的乡村祠堂大都始建于明中叶后,其选址往往注重风水,因此常常不是正南正北,而是朝向经风水师勘定的特殊的角度。总的来说,其布局又十分相似,基地方正,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符合于风水观念中宅、村、城镇择址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格局。祠堂门前是小广场,可供族人聚会,举行各庆典,另一方面开敞的平地也烘托了祠堂的雄伟气势。

祠堂入口为门廊式布局,大门两边常布置须弥座塾台,往日每有祭庆,即有乐师于此奏乐。进大门后,是增强私密性的屏门,也称“中门”或“挡中”构成门厅,是传统广府祠堂常见的布局形式和设计手法;门厅后是天井。天井地坪标高略低,一般用麻石条铺砌,设排水明沟。天井左右为侧厢或檐廊,四边的坡屋顶形成“四水归一”之势。天井后是整座建筑的主体即中进议事厅,通常称“某某堂”多为三开间,这是全祠堂最大的单体建筑,满足族人聚会议事之功用,明间设屏风,以阻隔由议事向三进祠堂的视线;中进过后隔着狭窄的后院,是相对简朴的后座明间的供奉的是长房各代祖先,两边则为配贤祠及配享祠,供奉得科名的祖先及对建修祠堂有功的祖先神位。另一些小型祠堂和书室(即所谓的“私伙太公”)中,则采用了广府民居传统的门斗形式作为入口造型。平面一般为三开间,明间设门,两侧砖成房,不设柱范,构架较简单,虚实对比强烈。[16]

整体上看,包括顺德水乡在内的珠江三角洲乡村祠堂的平面布局和空间组织对外封闭,对内开敞,采用严谨的中轴对称布局,以寓含珠江三角洲地区自明代以来倡导的伦理和礼制秩序,结合天井组织院落和建筑,跌宕起伏,井然有序,构成有机的整体。

庙宇:

顺德水乡庙宇一般采用马鞍形风火山墙,分在庙宇两侧,墙体成梯级渐次升高的景观,在山墙边界处常施以黑色边线,描画白色细线衬托,轮廓醒目。

由于广府民系地处珠江三角洲水网地带,广府乡民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因此乡土聚落中的宗教信仰及民俗节庆也处处体现“水”文化的存在。顺德各处水乡普遍供奉着洪圣庙、龙母庙、天后宫、北帝庙等水神的庙宇:

“邑人最重祈祷,每乡如有神庙谓之乡主庙。邑中乡中之最盛者,县城西山之关帝庙,仕版之城隍庙,西淋陈村之主帅庙。龙潭之龙母庙尤著灵应,乡人往祷者刑牲献醴,焚燎如云。”[17]

而节庆方面,最突出的要数龙母诞、龙舟节等。这是水乡地理环境在聚落和乡民信仰在风俗上的直接反映。

炮楼:

《广东新语》“高楼”条称:

“广州诸大县,其村落多筑高楼以居。……楼基以坚石,其崇一丈七八尺,墙以砖或牡蛎壳,其崇五六丈,楼或单或复楼,复者前后两楼,盘回相接,雨水从露井四注,名回字楼。罩以铁钢铜罛,隐隐通天。楼内分为三重,每重开三四小牖以了望,顶为战棚,积兵器炮石其上,以为御敌之具”。[18]

以上大概是屈大均对明末清初珠江三角洲因社会动荡而产生的乡村聚落防御性建筑—高楼的描述;到清末民初,顺德乃至广东社会再次陷入动荡,盗匪问题严重,而顺德“盗风之炽为粤省冠”[19],为保境安民,顺德水乡聚落进、出口往往修建高高的炮楼,成为岭南水乡异于江南水乡的又一独特景观:

“村落多筑高楼以居,凡富者必作高楼,或于水中央为之。楼多则为名乡。遥望木棉榕树之间,矗立烟波,方正大小,一一相似,势如山岳之峙,皆高楼也。楼基以坚石,基崇一丈七八尺;墙以砖或牡蛎壳,其崇五六丈。楼或单或复,复者前后两楼,盘回相接,雨水从露井四注,名“回字楼”,罩以铁网铜罛,隐隐通天,楼内分为三重,每重量工三四小牖以了望。顶为战棚,积兵器炮石其上,以为御敌之具。寇至则一乡妇女相率登楼,男子从楼下力斗,斗或不胜,由寇以秋千架巨木撞楼,或声大铳击之,或以烟火焚薰,楼中人不能自固,争从楼窗自堕,以求缓须臾之死,惨不可言。是楼虽壮观瞻,亦寇盗之招,此乡落之莫可如何者也……”[20]

据笔者2003—2004年考察今顺德杏坛镇的龙潭、青田、光辉、上地等绝大多数水乡,至今仍保留或存在过有这一类建筑。

3、宽敞迂回、绿树葱茏的河涌景观

驳岸、埠头和石板路

岭南水乡的河涌多迂回曲折,流经村落的河道两岸用麻石,红砂岩砌筑驳岸,驳岸每隔一段设置小埠头,有的为跌落河涌的阶梯状,有的凸出河岸两边或一边开石阶,一般正对一侧的巷门方便村民上下船和浣洗衣物,绕流于珠江三角洲水乡宗族古村内河的一个个埠头,区别十分严格,各房族分及家族用不同的埠头,有的埠头还特意泐石加以说明,如顺德桑麻水乡总社村的一个埠头有一块长条石上刻着“黎恒传祖水埠”几个字;这些埠头每天都有人烧香拜祭,逢年过节香火更盛[21];河涌在河叉纵横的珠江三角洲是村民联系外界是的主要通道,与河道平行的是用麻石铺砌的石板路,有的只有一边,有的两边都有,在石板路与河道之间,一般种植石榴、水杉、香蕉等树种,形成宽敞的、树木葱茏的水道景观。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0-31
1.岭南四大名园之一的顺德清晖园清晖园——整体风格以雅致古朴著称,园内水木清华,景致清雅优美,龙家故宅与扩建新景融为一体,利用碧水、绿树、古墙、漏窗、石山、小桥、曲廊等与亭台楼馆交互融合,纠集了我国古代建筑、园林、雕刻、诗书、灰雕等艺术于一身。突出了我国庭院建筑中雄、奇、险、幽、秀、旷的特点。造型构筑别具匠心,各具情态,灵巧雅致,门窗古朴精美,品味无穷。园内树木繁茂,品种丰富,多姿多彩,与古色古香的楼馆亭榭交相掩映,倘佯其间,步移景异,令人流连。2013年还成立了清晖书院,岭南风味浓厚。
2.顺德长鹿农庄——在顺德伦教三洲,是一个以岭南历史文化、顺德水乡风情、农家生活情趣为特色,集吃、住、玩、赏、娱、购于一体的综合性景区,主要由“长鹿休闲度假村”、“机动游乐主题公园”、“水世界主题公园”、“农家乐主题公园”和“动物主题公园”等五大园区组成,各具特色,精彩纷呈,是休闲娱乐、旅游度假、商务会议的最佳场所,更是团队拓展、集体旅游的首选基地。

3.碧江金楼举办民间藏宝展(国画、木雕、清宫廷服式)以及南国丝都丝绸博物馆举办的“香云纱服饰展”等具有浓厚顺德传统文化特色的活动,更是将传统文化与旅游更加紧密的融合互动,吸引了不少中外游客的目光。
4、西山庙——西山庙是清代四合院式建筑,集合了浓重的岭南建筑特色,并且将岭南文化与建筑融为一体。整座庙内,所有墙头,均饰有珠江三角洲水乡特色的灰塑组画,一幅幅的“荔熟蝉鸣”、 “翠鸟凌波”、 “太平远眺”、 “春占春魁”等作品,无不古拙传神;还有陶塑瓦脊、墙檐壁画、石雕、木雕等是一大特色。
5、逢简水乡——2013年荣获“中国最美村镇”的最高奖项“典范奖”,可见逢简有多美了。村内文物古迹遍布,有始建于宋代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明远桥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巨济桥、清康熙皇帝赐建的金鳌桥,同时古庙宇、古祠堂、古屋、古树众多。村内河涌纵横交错,鱼塘星罗棋布,村民沿河而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构成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画卷。
6、李小龙乐园——位于顺德均安,里面除了有标志性的李小龙纪念馆,还拥有雄伟壮观的人工瀑布、世界最大的载入吉尼斯纪录的17米凤凰雕、世界最大的高达18.8米的李小龙铜像、山顶观景亭、桑基鱼塘生态农庄;同时拥有充满乐趣、动感的休闲项目:开心农场、欢乐天地游乐场有碰碰车、丛林飞鼠、大豪吓地带、自控飞机、海盗船、果虫车、滑行飞龙、水上三轮车等等还有浅滩捉鱼、情侣单车、观鸟游船、垂钓、烧烤、野炊等,集人文旅游于一体。
7、南国丝都——顺德具有一千多年丝绸文化历史和蚕农、织工的丰富多彩丝绸民间文化,以及“自梳女”、“鬼女”风俗文化。南国丝都丝绸博物馆是广东省首家民营丝绸博物馆。博物馆内陈列大量图片、文字、标本、古代原始设备、设施、工具、物品、服饰及丰富的丝绸精品。让参观者亲自体验从摘桑、养蚕、缫丝剥茧、织布、染布等活动。里面展馆分丝绸文史馆、丝绸文化馆、养蚕馆、纺织工业馆、岭南文化馆、丝绸精品陈列室等,全面展示顺德的丝绸文化历史。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