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请简述其过程并据此分析失败的原因

要最少字数

一出祁山

诸葛亮恢复与吴联盟、平定南中后,就准备北伐曹魏。第一次北伐在蜀汉建兴六年(228年)春,他令赵云等作疑兵,摆出由斜谷(今陕西眉县南)攻郿城(今眉县北)的态势,以吸引魏军;自己则率主力向祁山(今甘肃西和县祁山堡)方向进攻,陇右的天水、南安、安定等郡相继叛魏降蜀,又收服了姜维,一时关中大震。失败原因:马谡违背诸葛亮部署,为张郃所败,丢了街亭;赵云等出兵也不利,诸葛亮只得退回汉中。不久,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又叛汉附魏。
二出祁山
第二次北伐是同年冬,诸葛亮乘陆逊在石亭打败曹休之机,出散关,包围陈仓(今陕西宝鸡西南)。失败原因:攻打二十多天未破,魏的援军赶到,他不得已又退回汉中。
三出祁山
第三次北伐是建兴七年,亮进攻武都(今甘肃成县)、阴平(今甘肃文县西北),打败魏援军,占了这两郡,留兵据守,自己率部回师。次年,魏军进攻汉中,诸葛亮加强防守,又增调援军,再由于连续大雨,子午谷、斜谷等道路不通,魏军撤退。
四出祁山
第四次北伐是建兴九年,蜀军包围祁山,魏军统帅司马懿迎击,诸葛亮准备决战。司马懿知蜀军远来,军粮不多,凭险坚守,拒不出战。诸葛亮想用退兵的办法引诱敌人,但司马懿追赶很谨慎,蜀军一停,他就扎营拒守。此时李严假传刘禅要求退兵的圣旨,加上蜀军粮草将尽,诸葛亮只得班师,在归途中以伏兵杀了魏国名将张郃。
五出祁山
第五次北伐是十二年春,诸葛亮率十万大军出斜谷口,到达郿县,在渭水南岸五丈原扎营。司马懿也筑营阻拦,不与蜀军作战,料知蜀军远来,粮草运输困难,想把蜀军拖垮。诸葛亮也有准备,在渭水分兵屯田,作长期战争的打算。诸葛亮在这次出兵前曾与孙权约定同时攻魏,五月吴军十万攻魏,不胜,撤回江东,所以蜀军只得与魏军单方面周旋。八月间诸葛亮积劳成疾,病情日益严重,不久就与世长辞。死后,姜维等遵照他的遗嘱,秘不发丧,整军退入斜谷。诸葛亮出师北伐共为五次,真正出兵祁山只有二次;还有一次是魏军进攻汉中,不是诸葛亮出击。后世概而言之,说成是「六出祁山」。 正史中诸葛亮没有六出祁山 先引凌云雕龙关于祁山、岐山地理位置的片段: “祁山与岐山不同,岐山为山名,位于今日陕西省岐山县东北附近,古公亶父曾率领周室迁居于此,兴建开创周朝八百年天下。祁山亦为山名,位于今日甘肃省西和县西北。光从地图鸟瞰,一个在天水以南,一个在陈仓以东,两地航空距离超过一百公里,实际山路弯涎,更胜于漫漫途遥
姜维则是以攻代守,是十一次北伐,不是九次
一,后主延熙元年(238年)姜维和蒋琬率偏师出陇右,在南安与魏军相持不下。
二,延熙七年(244年)姜维和费祎出兵兴势,遣王平袭击魏将曹爽,曹爽大败。
三,延熙十年(247年)出陇西,与魏将郭淮,夏侯霸大战洮西。
四,延熙十二年(249年)姜维派廖化去洮城,此时已是“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情况下,姜维独力与魏国众多将领作战,双方互有胜负。
五,延禧十三年(250年)姜维以羌胡为辅,与郭淮战于洮西,双方平手。
六,延禧十六年(253年)费祎遇刺被害后,姜维出兵包围南安,粮尽而退。
七,延禧十七年(254年)出陇西狄道,斩魏将徐质。
八,延禧十八年(255年)与夏侯霸出狄道,大破王经于洮西,王经退守狄道城,后陈泰派兵解围。
九,256年姜维再次出兵,蜀将胡济失期不至,为邓艾破于段谷,死伤惨重。
十,257年乘魏将诸葛诞叛乱,姜维出兵秦川,魏军坚守不战,到了永安元年(258年)诸葛诞兵败后始退兵。
十一,景耀五年(262年)姜维再次出兵,与邓艾战于侯和,为邓艾所破,然后还住沓中。这是姜维最后一次北伐,此时黄皓欲以阎宇替代姜维,姜维因厌恶黄皓擅权,曾向后主请求诛杀黄皓,但后主没有接受,姜维察觉此举可能惹怒黄皓,为了避祸便避居沓中,屯田避祸。钟会,邓艾领大军征蜀。景耀六年(263年)蜀亡。
姜维历次北伐战绩,互有胜负,军队已到达华阴、蒲城一带。其中大胜两次;小胜三次;平手四次;大败一次,小败一次。历年史家对姜维的北伐却是贬多褒少,连年征战,耗损国力至巨。在最后一次北伐进行时,廖化劝姜维休整军队,认为“连年征伐,军民不宁,兼魏有邓艾,足智多谋,非等闲之辈”,建议勿“强欲行难为之事”。《三国演义》卷末有诗说:“孔明六出祁山前,愿以只手将天补;何期历数到此终,长星半夜落山坞!姜维独凭气力高,九伐中原空劬劳;钟会邓艾分兵进,汉室江山尽属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8-06
时机不对!
第2个回答  2011-08-06
与蜀中士族不和。
第3个回答  2011-08-06
【国力太弱】。

参考资料:《实力决定一切..》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8-05-12
“六出祁山”通常指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出兵北伐曹魏的军事行动。史书记载诸葛亮北伐曹魏时仅有两次出兵祁山,而“六出祁山”的说法出现于小说《三国演义》,由于《演义》在民间的影响力较大,因此“六出祁山”也渐渐成为诸葛亮北伐的代名词。
诸葛亮“六出祁山”没有完成“北定中原”统一大业的原因并非战略之失,而是有其客观的原因,也有主观原因。   
1、建兴十二年(234)诸葛亮在日夜操劳下病役于伐魏前线五丈原大营,这不仅对蜀汉伐魏不利,且对蜀汉政治本身是一重大损失。虽有姜维接替前线指挥,但总显人才匮乏,后继无人。  2、在三国鼎立中蜀汉政权相对而言,形成气候晚于曹魏、孙权。夷陵之战后,军事实力远不及魏、吴。与才多将广,人才聚集的曹魏相较,差之远矣。   
3、“兴复汉室”的口号早已没有多大的感染力和号召力。东汉腐败政治在人民心目中早已完全丧失。农民起义,此起彼伏。“苍天已死,黄天当立!”   
4、蜀汉朝廷臣官黄皓等专权,后主昏暗,后防空虚,纵使姜维在前线拼命作战,终难挽回危运,后主早以降魏作俘虏,进入安乐宫。   
5、北伐战事中,关键深刻用人失误,马谡失街亭,李严误军粮,失去大好战机,机不可失,时不在来,失之难以挽回。   
6、攻占陇右后,没有建立起牢固的政治、军事根据地,往往粮尽兵退,收地复失,陇右诸多有利因素未能充分利用。   
7、屯兵戍边措施不力,前线军需供给不济,往往粮尽而还。与此,曹魏采取得力改革措施,经济发展,国力相之强盛。   
综上述,总结诸葛亮“六出祁山”与“北定中原”关系中的成败教训明示,国家要富强,人民要富裕,民族要兴旺,事业要发达,必须依靠人民群众,为人民谋利益,受到人民群众的的拥护和支持,努力培养造就一大批有强有力才干的人才队伍;兴利除弊、反腐反贪、惩治腐败;加强民族大团结;抓住机遇,不失时机,合理用人;发展生产力,把经济搞上去,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否则,将终难如愿以偿。
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死于五丈原后,蜀国后主刘禅加封姜维右监军、辅汉将军,统率诸军,进封平襄侯。随后历任司马、镇西大将军,兼任凉州刺史、卫将军、大将军,朝廷授予符节。《三国志》记载,西元238年—262年之间,姜维共进行了十一次北伐。
西元263年,钟会,邓艾领大军征蜀。这是二十九年来魏国头一次主动进攻,时间是在姜维屯田避祸的两年后。   姜维采取廖化的建议合兵一处,死守剑阁天险。钟会十万大军在姜维五万蜀军的坚守下,寸步难进。就在钟会几乎想要撤军的时候,素有胆略的邓艾偷渡阴平得手,直趋成都,在击败诸葛瞻的部队后,顺利进至成都城下,怯懦的刘禅当即投降,使得姜维在剑阁死守的努力化为泡影。《晋阳秋》的作者孙盛指责姜维应该在邓艾奇袭绵城,江油的时候迅速回兵成都,保卫成都,不该坐视蜀汉灭亡。我觉得这个指责太过牵强。   熟悉军事的人都知道大军回撤只要稍有不慎,被敌军从后面抄袭的话,损失是很惨重的。隋以百万大军攻伐高丽,因补给不上而撤退,途中遭到高丽军队的袭击,当时高丽举国之兵不过十万,而隋军在撤退的过程中整整损失了三十万!姜维如果要撤军,他后面的十万钟会大军岂会坐视不理,钟会也是一代奇才,可以说姜维真想回守成都的话,他的五万蜀军将一卒不存!   而我觉得应该受到指责的不是姜维,倒是那个死后赢得忠烈之名的诸葛瞻。诸葛瞻虽然对蜀汉忠心耿耿,但他没有继承孔明的谨慎的优点,而且不识兵法。   当时邓艾攻绵竹不过数万人,而诸葛瞻手中也有个两三万人。当时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据险死守,坚壁清野,根本不该迎战邓艾。邓艾是久经沙场的名将,诸葛瞻是个从没正式参战过的新手,正面应战岂有不败之理!人家姜维算的上是久经战阵吧,还不是选择死守,看样学样也应该会了。只要诸葛瞻据险死守,不出数月邓艾补给肯定出现问题。举个例子:东晋的一代豪杰大司马桓温,领四万兵北伐,孤军深入,两次击退前来拦截的前秦军队,直逼长安,前秦雄主苻健就是采取坚壁清野的策略,桓温因军粮不继,只得徘徊灞水前,最后前秦徵调三万精兵,双方在白鹿原展开激战,桓温败退……现在问题也是一样,邓艾孤军深入西蜀重地,巴不得寻求蜀军正面对决。因为是在敌人的国土作战,士兵的凝固力特别强,因为已经没有后路可退了,孙子云:深入则专,就是指这个道理。只要避开这种锐气,等魏军补给不继,再在其回撤时给予致命一击或者等钟会大军撤退,姜维回撤合兵一处,邓艾不死也难啊!   所以,在蜀汉最后一战中应负战败全责的不是姜维,而是诸葛瞻,他实在对不起他死去的父亲啊!   不过:   首先,请注意姜维在段谷死的是些什么兵,那是蜀汉自丞相时代以来历代流传下来的精兵,这一战基本死绝了。蜀汉的军力大损,再也不是以前那支威震陇西的部队了。   其次,魏军进攻汉中时,姜维虽然在避祸,但是,整个蜀汉的防御体系依然是他掌握控制,并不是如某人所想,是被架空了。姜维实权仍在。而正是姜维,他一改以前魏延与王平的防守方法,妄图来个打开口子,诱敌深入,然后聚而歼之的战略,结果这个构想被完全打破,魏军凭借国力的优势,在每一个方位都达到了优势兵力,是姜维不但无法歼敌,而且还差点自己回不来。整个汉中防御体系被彻底击垮。   第三,当时的蜀汉,已经不对汉中守军报任何希望了。成都留守的精锐部队,已经在董厥的带领下,前往剑阁防守。等邓艾偷袭成功时,诸葛瞻的部队已经是老弱病残了。   最后,邓艾深入重地,自然会就地补给,而且,他即使打不进成都,还可以在背后打姜维,那将是一场三国时代的法兰西会战。没有了补给,被包围后的剑阁蜀军,可没有敦克尔克给他们撤退啊!   姜维确实是蜀汉后期出众的军事家,但是面对着优势兵力的魏军,他还是败了。

对不起。。。实在是不会概括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