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00环境地质调查评价项目,野外调查需要布置观测路线吗?如需要,路线密度是多少?

1:50000环境地质调查评价项目,野外调查需要布置观测路线吗?如需要,路线密度是多少?路线上观测点密度又是多少呢?
如果有这个方面的项目设计书,也可发个我一份参考一下。
工作区已经完成了1:50000区调

地质路线调查方法与精度要求
9.1 部署原则
9.1.1 按照野外工作不同阶段将地质路线划分为踏勘路线、系统观测路线和检查路线。
9.1.2 踏勘路线: 一般尽量以垂直各类地质体、矿化体界线和区域构造线方向布置,以穿越路线为主;如果穿越路线难以满足全面系统掌握区域地质区域矿产情况,或对新发现的重要地质体和重要成矿带,可采用穿越和追索路线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踏勘。
9.1.3 系统观测路线:必须全面控制调查区所有地质体、矿化体和主要构造形迹的空间展布形态及其分布规律; 此类路线应以垂直区域构造线方向的穿越路线为主,适当辅以追索路线。具体布设要求如下:
(1) 穿越路线要尽量控制地质体、矿化体及其间的重要接触关系或重要构造部位。
(2) 当岩性岩相变化较大,地质体、矿化体走向延伸关系不清,或为了解某些重要接触关系、矿化带边界的空间延伸情况等特征时,可布置追索路线。
(3) 对路线线距和点距不作机械的规定,但要求点、线控制应形成一定的网络格架,能有效控制各类地质体。
(4) 有实测剖面控制的地段,不必重复布置地质路线。
9.1.4检查路线:根据实际需要针对要解决的一些重大地质和矿产问题,应布置相应的观测路线和观测点。此类路线,可以重复原有观测路线,也可以是新布置的野外地质观测路线。

9.2 控制程度和调查精度
9.2.1 地质点和地质观测路线
(1) 单幅有效观测路线总长度一般控制在600km以上, 有效路线平均间距一般控制在500m~600m左右。
(2) 对区域性的主要构造带、地质体和矿化带,必须要有足够的地质路线控制,其路线控制程度,应以能较准确地圈定出地质构造、地质体和矿化带形态为原则。成矿有利地段调查路线应视需要适当加密。
(3) 所有地质界线、重要接触关系、重要地质构造、重要含矿层位、蚀变带、矿化体等重要地质现象等均应有地质观测点控制。观测控制点的记录务必详实,测量数据准确齐全,并附必要的照片和素描图、或录像资料,采集必要的实物标本。
(4) 要着重查明不同地质体间的接触关系,包括地层间的整合、假整合和角度不整合接触;岩体间的侵入关系和先后顺序;不同岩性、岩相间的渐变过渡关系;矿化带与围岩的接触关系、各种构造接触关系等。
(5) 系统观测路线、踏勘路线和专题研究路线,要求作好连续路线信手地质剖面(比例尺1∶5000~1∶10000)。
9.2.2 野外手图和地质图地质体标定
(1) 野外手图采用1:25000数字化地形图。所有地质体、矿化体界线、正式填图单位和非正式填图单位、各种有意义的地质现象、各种构造形迹及各种有代表性的产状要素(含地层、岩层、面理、线理以及原生构造产状及各类样品的采样位置等), 均应准确标绘到野外手图上。
(2) 野外调查工作中的地质观测点、线在野外手图上标定的点位与实地位置误差,一般不得大于25m。
(3) 对直径大于50m的闭合地质体;宽度大于25m、长度大于50m的线状地质体;长度大于250m的断层、褶皱构造均要标绘在野外手图上。对分布面积过小,但具有重要意义的特殊地质体和矿化体,要用相应符号、花纹夸大或归并表示在图上。
(4) 基岩区内面积小于1km2和沟谷中宽度小于100m的第四系,在地质图上不予表示,但类型特殊或含有重要矿产的第四纪沉积,其范围虽小,均应适当夸大表示。
(5) 在大片第四系分布区,对前第四系基岩露头,凡地质路线所及,无论出露范围大小,都需进行观测描述,并标注或夸大标注在图上。
(6) 1:50000地质图只标定直径大于100m的闭合地质体;宽度大于50m、长度大于100m的线状地质体;长度大于250m的断层、褶皱构造。对其范围虽小,但具有重要意义的特殊地质体和矿化体,均可用相应符号、花纹夸大或归并表示在图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9-08
这个是有专门的规范的,你给个邮箱,我发给你追问

哪个规范?
GB/T 14158-93《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比例尺1∶50000)》?

追答

对啊

追问

谢谢你,这个规范我有。
你以前做过这个方面的工作吗?

追答

做过一些
加qq81838001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