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知道刘邦称帝自己难免一死,为何还辅佐刘邦一统天下?

如题所述

      韩信一直都是相信刘邦的,他认为刘邦称帝之后是不会难为他的。

      韩信早在当上齐王的时候,他的谋臣蒯通就多次劝韩信背叛刘邦,但是韩信不听。韩信的理由是:他今天的地位都是刘邦给的,刘邦给了他一个施展拳脚的舞台,他不可以背信弃义;他是大汉最大的功臣,这么大的功劳足足以保住自己的性命。

      韩信这样说并不是冥顽不化,而是性格或者是传统使然。

      韩信出身在一个没落的贵族,等他出生的时候,他的家族几乎已经没有任何光辉可言,但是毕竟血液之中流淌着贵族的血脉,于是他性格之中就有高傲之处,无论自己是多么的寒酸,多么的贫穷。

      他在南昌亭长家里寄食,是古代养宾客传统的一种遗留。韩信虽然在亭长家里白吃白喝,但是一旦亭长遇到困难,韩信是可以为亭长去死的,而亭长的老婆不给韩信饭吃,就违背了封建时期的主人与食客之间的规矩。韩信一怒之下离开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对韩信个人而言,可惜就可惜在出生在封建制度已经瓦解的时代,秦统一六国之后,郡县制度已经慢慢地取代了西周之后的封建制度。他的志向就是成为一个诸侯,然后向天子进贡,天子没有事情的时候,他在自己的封国之内行使自己的权利。这是一个美好的愿望,但是以刘邦的政治敏感度,韩信的存在是非常不稳定的因素。不是因为韩信造反,而是因为韩信造反之后,没有人能够控住得住他。

      当有人告发韩信谋反的时候,刘邦在心里是不相信的,可是他必须采取措施。陈平献计智擒韩信之后,面对韩信,刘邦仍然没有下得去手。他将韩信拿到洛阳,废了他的王位,封韩信为淮阴侯。

       韩信被封为淮阴侯之后,心里极度的不舒服,不仅不朝见刘邦,还以与曾经和他一起并肩作战的人一起上朝为耻辱。这种不屑不仅仅是源于那些人战功不行,更是因为那些人的出身太卑微。

       韩信最后终于决定要谋反的时候,是在与陈豨约定好之后,最后谋反事情败露,被萧何用计谋杀死。

       韩信的一生太过于的精彩,萧何称赞他国士无双,刘邦称赞他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在刘邦的手下,他仅仅用了三年时间就替刘邦统一了全国。

       在韩信临死之前他也后悔没有早听蒯通的话,但是为时已晚。

       刘邦听到韩信死的消息,又是高兴又是为韩信感到可惜。可见刘邦对韩信也是充满矛盾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2-22

韩信(约公元前231年-前196年),汉族,淮阴(原江苏省淮阴县,今淮安市淮阴区)人,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军事家,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与彭越、英布并称为汉初三大名将。

韩信是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被萧何誉为“国士无双”,刘邦评价曰:“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韩信是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被后人奉为“兵仙”、“战神”。

当时楚汉相争,韩信只有项羽和刘邦可选。早年韩信一直默默无闻,投奔过项羽,刘邦皆不得重用,直到萧何向刘邦举荐才渐渐发迹。历史上韩信是这样评价项羽的:“项王喑恶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可见韩信必定不会辅佐项羽。既然韩信能看清项羽为何不能看清刘邦呢?答案是肯定的,混混出身的刘邦怎能逃过韩信的火眼金睛?但韩信没辙啊,空俱一身本领去无处施展这是很浪费的。所以虽知以后刘邦会“‘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可高傲的韩信却也毅然辅佐刘邦一统天下,不愿被埋没于历史的烟尘中。

第2个回答  2018-04-16
因为他想做一个英雄。平庸地活着与光荣地死去,他选择了后者。后期他明明可以和刘邦项羽三分天下,却不肯背叛刘邦,是不想让自己染上污点,可是他不知道,在他死后,刘家在他身上泼了多少污水。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