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话由来?啥意思?

如题所述

“百无一用是书生”出自黄景仁的《杂感》中“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整首是这样的: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风蓬飘尽悲歌泣,泥絮招来薄幸名。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想表达的是因为自己身世飘零凄苦,明明自己很有才华却无人赏识,仕途始终不顺(6次乡试不中对一个自诩有才的人确实是很大的打击),随后怒极反笑,自嘲到百无一用是书生,黄景仁是清朝人,年少成名,9岁有诗名,16岁在3000人中取得童子试的第一名,是“乾隆六十年第一人”,这样的人都不能取得功名,所以很是愤慨。

当然还有三个原因:

原因一:纸上谈兵,泛泛而谈

自古以来,知识很容易知,但很难识别,大部分读书人都是纸上谈兵,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虽然他们满腹经纶,但空有一番豪情壮志,却不知道如何发挥,可能100个人之中才有一两个可以施展抱负的大才。

原因二:墨守成规,不思变通

古代读书人大都脱离实际,甚至对实际狗屁不通,却自以为满脑子聪明才智,实际上使人更蠢,还有个更大的问题就是时刻受到书中观念的误导,老祖宗并不是什么都是对的。

原因三: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百无一用的书生说的是那些五谷不分,肩不能挑,手不能提,无缚鸡之力,只能靠读书博取功名,如功名考不上生活即成问题,范进中举后为啥那么激动,因为他的世界彻底变了,他有了很多特权,再也不用害怕去耕地干嘛了,一个人读书读到了丧失生活自理能力,人与人之间交流都成问题,这样的人跟傻子又有什么区别。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12-16
这是断章取义。
文摘:
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总有些被人断章取义的名言。“百无一用是书生”就是其中一例。这句萦绕在中国人案头的“醒世格言”,时常被拿来伤害读书人的阅读兴趣,传递灰色情绪。
事实上,中国人历史上一直将耕读传家奉为至上家风,这种“读书无用论”却是如何演变出来的?最早出自谁之口?为什么要这么说呢?我们应当回到当时的语境及背景下去看,正本清源。
这句诗的作者黄仲则是清代乾隆年间诗人,翻开《清史稿》,才知他幼时丧父,少年丧兄,诗负盛名却屡试不第,为谋生计,一生颠沛流离,怀才不遇,35岁就客死他乡。钱钟书写《围城》还不忘提一提他所代表的乾嘉习气。
也许是因为自幼坎坷,黄仲则比同龄人要早熟。这句“百无一用是书生”出自他17岁时候的一篇习作《杂感》: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用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首联和颔联都表达了一个意思,满腹才华却考不上功名,情绪低落,独自飘零。17岁的阳光少年对未来充满梦想,但现实中内心充满悲苦,于是写诗抒发胸中不平之气。发完一通牢骚之后开始说“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说穿了,这是一个恃才傲物的少年郎自嘲自讽的话,也就是一时气话。陆游也曾说自己“此身合是诗人未”,苏东坡更是痛感“人生识字忧患始”。你敢说苏轼和陆游百无一用吗?
像某年轻作家一样年少轻狂对读书发发牢骚不算什么本事,高考没考好就说读书有啥用多半是酸葡萄心理,黄仲则能为历史铭记,功力全在尾联——“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鸟可以鸣春,虫可以鸣秋。没人听我唱歌,我做我自己的观众。貌似颓唐其实洒脱。
乾嘉时期考据学盛行,以学问、典故、古辞为能的“学人之诗”成为诗坛主流。黄仲则的诗是当时翘楚。这样一位诗坛大家不得志的时候感叹一句“读书无用”被后人拿来当作对读书的鄙薄,实在乌龙。
其实,中国传统主流文化对读书一直是带有崇高敬意的。古人认为文字是有灵魂的,不能随便焚烧,因此建了敬字亭。据《淮南子》记载,当年仓颉造字时,天雨粟,鬼夜哭。
中国历史上劝人读书的文章典故浩如烟海。《颜氏家训》勉学篇说,自古贤王圣帝还需勤奋学习,更何况是普通百姓呢?三国时孙权劝大将吕蒙平常多看看书,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忙为由推脱,孙权说你忙得过我吗,我都抽出时间来看看书。钱钟书80岁高龄依然手不释卷,出中入西,博通西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12-16
“百无一用是书生”出自黄景仁的《杂感》中“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整首是这样的: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风蓬飘尽悲歌泣,泥絮招来薄幸名。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作者想表达的是因为自己身世飘零凄苦,明明自己很有才华却无人赏识,仕途始终不顺(6次乡试不中对一个自诩有才的人确实是很大的打击),随后怒极反笑,自嘲到百无一用是书生,黄景仁是清朝人,年少成名,9岁有诗名,16岁在3000人中取得童子试的第一名,是“乾隆六十年第一人”,这样的人都不能取得功名,所以很是愤慨。
从古至今,书生们都是读书破万卷,售予帝王家,十年寒窗苦读考取功名,从此鱼跃龙门、春风得意,便可以夸夸其谈,经天纬地,指点江山,两千年前的司马迁曾说过:“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中国书生的窘迫处境一览无遗。
为何说百无一用是书生呢,原因有以下几点
原因一:纸上谈兵,泛泛而谈。
自古以来,知识很容易知,但很难识别,大部分读书人都是纸上谈兵,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虽然他们满腹经纶,但空有一番豪情壮志,却不知道如何发挥,可能100个人之中才有一两个可以施展抱负的大才。
原因二:墨守成规,不思变通。
古代读书人大都脱离实际,甚至对实际狗屁不通,却自以为满脑子聪明才智,实际上使人更蠢,还有个更大的问题就是时刻受到书中观念的误导,老祖宗并不是什么都是对的。
原因三: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百无一用的书生说的是那些五谷不分,肩不能挑,手不能提,无缚鸡之力,只能靠读书博取功名,如功名考不上生活即成问题,范进中举后为啥那么激动,因为他的世界彻底变了,他有了很多特权,再也不用害怕去耕地干嘛了,一个人读书读到了丧失生活自理能力,人与人之间交流都成问题,这样的人跟傻子又有什么区别。
“百无一用是书生”这话用在战乱不断的古代也许适用,不过那也仅仅是针对战场之上书生的手无缚鸡之力,若是放在朝堂之上,武将可不就一定能比得过书生了,武将自古几乎很少玩死文人的,但文人玩死武将的事情,史不绝书。百无一用的只是会读死书的书生,所谓马上打天下,安能马上治天下乎?庙堂之上,文人是必须存在的,任何一个国家发展都需要读书人来传承,武将和文盲可以打天下,但依靠他们来治天下,是完全不行的,所以,真正百无一用的,是只知道满口理论,不顾实际引经据典的书呆子,而不是所有的书生。
读书无用论,不过是一个笑话罢了!
第3个回答  2018-12-16
“百无一用是书生”出自黄景仁的《杂感》中“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百无一用的书生说的是那些五谷不分,肩不能挑,手不能提,无缚鸡之力,只能靠读书博取功名,如功名考不上生活即成问题。
第4个回答  2018-12-16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
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用是书生。
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说的应该是学渣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