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氏的起源

谁知道墨氏的起源,这个姓氏是少数民族的吗,大多分布在什么地方?

一、姓氏源流
墨(Mò)姓源出有二:
1、出自姜姓,为炎帝后裔、夏禹的老师墨如之后,以祖名为氏。据《潜夫论》载:“禹师墨如。”传说炎帝神农的后裔墨如见多识广,是他的建议使大禹治水成功,大禹后来拜他为师。大禹的儿子夏启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之后就封墨如的儿子胎初为孤竹国的国君,胎初就以父名为姓,人称墨胎初,世代相传姓墨,称墨氏。
2、出自墨胎氏(拟为墨氏所改,见上款),为商代孤竹君后代,后省为墨氏。据《通志·氏族略》载:“本墨台氏,后改为墨氏。”相传夏朝时,夏禹封炎帝的后代于台(今辽宁省朝阳市),时称为墨台氏,而后来简化为墨氏。商朝,墨台氏的后代建立诸侯国孤竹国(今河北省卢龙县南),国君是墨胎,墨胎有两子,分别是伯夷和叔齐,他们因都想让位于兄弟而出外流浪,后侍于周文王,但却阻拦周朝伐商,后因耻于食乱臣之粮,饿死终南山。他们的“贤”名流传于世,后人就以墨字为姓,称为墨氏。
★★★得姓始祖:墨如。据《潜夫论》上所记载,墨如的后代以墨为姓,称墨氏。夏禹离家前去治水,女嬉延请一位名叫墨如的老先生教导禹。墨如教禹说:“你当学治国之道,仁是君王之宝,施政当从仁;礼是国之体制,无礼不能从仁;民是国之根本,治国兴邦要合民意。” 墨如教禹三年,又为禹推荐高人西王国先生。故墨氏后人奉墨如为墨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缺)墨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墨姓的姓氏来源有二:一个是如《潜夫论》上所记载,墨如的后代以墨为姓,称墨氏。即早在夏禹时,禹的老师就有墨如的,墨如的后世子孙也有可能就以祖先的名字作了姓氏。另一说法是由他姓改过来的,从《通志·氏族略》记载上推断,墨氏是从墨台氏改过来的。《姓考》上也有“孤竹君之后墨台氏,改为墨氏。”的记载。孤竹君是商代孤竹国(位于今河北省秦皇岛市西面,卢龙县至朝阳县一带地方)的国君,它一直作为夏、商、周王朝的附属国,公元前256年随着周王朝的解体而消退。周朝初年耻食周粟而活活饿死的伯夷、叔齐兄弟,便是孤竹君的儿子,伯夷叫作墨胎允,叔齐叫作墨胎智。墨胎氏亦作墨台氏,他们的后代有以墨为姓的,亦称墨氏。几千年来,墨胎氏的后人分散各地,其中一部分人就沿用的这就是墨台氏祖先名字的头一个字成为今天的墨姓。如今,墨姓的人多生活在陕西、四川一带,而史上记载的墨氏多不于此地,因此应改有过一次大规模的墨氏转迁。墨姓望族居梁郡(今河南省商丘市南至安徽省砀山一带)。
三、历史名人
墨 子:姓墨,名翟(约公元前479-公元前381年),春秋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墨家创始人。相传原为宋国人,后长期住在鲁国。曾学习儒术,因不满“礼”之烦琐,另立新说,聚徒讲学,成为儒家的主要反对派。其“天志”、“明鬼”学说,承袭殷周传统思想形式,但增入“非命”与“兼爱”等内容,反对儒家的“天命”和“爱有差等”说,以为“执有命”是“天下之大害”,力主“兼相爱,交相利”,不应有亲疏贵贱之别。处世奉行“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精神。其“非攻”思想,反映当时人民反对战争的意向,其“非乐”、“节用”、“节葬”等主张,为反对贵族“繁饰礼乐”和奢侈享乐生活。又重视生产,强调“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墨子·非乐上》),并提出“尚贤”、“尚同”等政治主张,以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必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乱则得治”。弟子众多,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教育目的,尤重艰苦实践,服从纪律。墨学于当时对思想界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
墨 麟:明朝初年的有名人物,在朝廷当兵部侍朗的高官,原藉是陕西省高陵,来自墨姓的名门望族。历官北平府的通判、按察司副使等。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梁 郡:汉建梁国,治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南)。南朝宋为梁郡,治下邑(今安徽省砀山)。隋曾以宋州为梁郡,唐为睢阳郡。
2、堂号(缺)
============================================================
【墨姓宗祠通用对联】
〖墨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首阳高节;
兼爱遗风。
——佚名撰墨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商代末年孤竹国君的长子伯夷(墨胎允)、次子叔齐(墨胎智)。孤竹君原定叔齐为继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齐要把君位让给伯夷,伯夷不接受。后来,二人听说周文王能养老人,便入周,武王伐纣时,二人曾去劝谏;武王灭商后,他们隐居首阳山,自以为是商代遗民,以吃周人粮食为耻,终于饿死。下联典指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政治家、墨家学说派的创始人墨子,名翟,相传原是宋国人,后长期住在鲁国。曾学习儒术,因不满儒家烦琐的“礼”,另立新说,聚徒讲学,成为儒家的主要反对派,其思想的核心是“兼爱”、“非攻”。其学说对当时思想界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为“显学”。现存有《墨子》五十三篇。
============================================================
附录:【墨姓典故、趣事】
〖前期墨家向后期墨家的转化〗
手工业主是小私有生产者的上层阶层。从其当时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和阶级利益出发,在当时的社会大转变中,他们要乘机表示他们对于当时社会的态度,提出他们的政治的和经济的要求。墨翟执行了这个任务。但是,手工业主这个阶层也是一个对于别人有少量剥削的阶层,同时也是软弱的,不稳定的。他们很想自己发财,爬上去,挤进上层社会,参加到地主阶级行列之中。他们经常处在分化之中,其中有的破产流亡,有的升为商人和地主。他们在这个转变中,并不是新的生产关系的体现者,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政治力量。因此,墨翟的思想,一方面有对于当时奴隶主贵族的社会的批判和抗议,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这是墨翟思想的主流。另一方面又不能提出对于奴隶社会作根本改革的建议,反而反对改革社会的暴力,主张阶级调和。他把希望寄托于用“兼爱”改善当时社会上的情况,“除天下之害,兴天下之利”,但是怎么样实行“兼爱”呢?他又把这种希望寄托于最高统治者,希望依靠统治上的当权派以实现他们的愿望。他也知道这些依靠是不够的,因此,他又把这些希望最后寄托于传统宗教中的有意志的“天”上。所有这些都是墨翟的空想,是不可能实现的。这就充分反映了这一阶层的保守的一面、落后的一面,是他所代表的阶级的局限性的表现。墨家思想的这种两重性必然要发生分化。
到了战国中期以后,由于手工业的更进一步的发展和新兴工商业势力进一步的壮大,有一部分手工业主转变成为新兴地主阶级。在受别人剥削而不剥削别人的手工业者阶层,也有一部分人涌现出来,发表自己的思想。墨家起了分化。在墨家后期的作品《经》和《经说》等六篇中,就没有关于“天志”、“明鬼”的问题了。后期墨家思想是向唯物主义的方向发展的。他们是手工业者的代表。后期墨家坚持前期墨家的进步方向,抛弃了墨翟思想中的难心主义成分,而将其中的唯物主义的、科学的成分,大加发挥,以成为比较完全的唯物主义体系。
-----------------------------------------------------------------
〖墨子为什么反对音乐?〗
墨子(约前468-前376),是一位卓越的哲学家,其著作包含深刻的哲理。
春秋战国时代,我国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各种思想非常活跃,学术争鸣空前繁荣。孔子作为儒家的代表,他是大力提倡音乐的。而墨家的代表墨子则是反对音乐的。他有一篇文章,题目叫《非乐》,中心主题就是直接否定音乐。墨子反对音乐的道理是什么呢?他有如下几点理由:第一,他认为往上考察,音乐不符合圣王的事业,向下考虑,音乐不符合万民的利益;第二,统治者爱好音乐,就会置办贵重的乐器,添置华丽的衣服,要花费很多钱财,就会加重老百姓的负担;第三,如果百姓爱好音乐,就会白白浪费很多时间,耽误了正当的工作;第四,他认为音乐根本没有什么用,“难道敲敲巨钟,打打大鼓,弹弹琴瑟,吹吹竽笙,天下之乱就可以安宁了吗?”总之,他认为音乐有害而无益。因此他猛烈地攻击儒家提倡音乐的观点,他说这“足以丧天下”,是会亡国的。
墨子的观点代表了当时的小生产者和老百姓的利益,矛头主要是指向劳民伤财、贪图音乐享乐的高层统治阶级。但是他不管青红皂白地反对一切音乐,这种观点就显得太片面了。
-----------------------------------------------------------------
〖一毛不拔〗
“一毛不拔”源于《孟子·尽心上》。
战国时期的墨子,是墨家的代表人物。他反对残酷的战争,主张“兼爱”和“非攻”。当时的杨朱却与墨子作对,竭力反对“兼爱”,主张“为我”。有一天,墨子的学生禽滑厘遇到杨朱,毫不客气地问道:“拔你身上的一根汗毛而能使天下的人都得到好处,你愿意不愿意?”杨朱听后摇摇头说:“天下的问题,决不是一根汗毛可以救济得了的。”禽滑厘反驳道:“这只是一种假设,如果拔你一根汗毛而能安定天下,你肯不肯?”杨朱听后默然不语。孟子针对此事抨击杨朱道:“杨朱主张‘为我’,假如拔他身上一汗毛而对天下有利,他是决不会干的;墨子主张‘兼爱’,如果对天下有利,即使磨秃了头顶,磨破了脚板,他也是愿意干的。”
后来,人们用“一毛不拔”比喻非常自私悭吝的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7-20
起源:
起源主要有三:①出自姜姓,炎帝后裔墨如之后,以祖名为氏。据《潜夫论》载:“禹师墨如。”传说炎帝神农后裔墨如见多识广,是他的建议使大禹治水成功,大禹后拜他为师。大禹之子启建立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之后,封墨如的儿子胎初为孤竹国国君,胎初就以父名为姓,称墨胎初,世代相传姓墨。②出自墨胎氏,商代孤竹君后代。据《通志·氏族略》载:“本墨台氏,后改为墨氏。”相传夏朝时,炎帝后代被封于台(今辽宁朝阳),时称墨台氏,后简化为墨氏。商朝,墨台氏后代建立诸侯国孤竹国(今河北卢龙南),国君墨胎,两子分别是伯夷和叔齐,他们因都想让位于兄弟而出外流浪,后侍于周文王,阻拦周朝伐商,因耻于食乱臣之粮,饿死终南山。其贤名流传于世,后人就以墨字为姓,称为墨氏。二者起源似乎为一。③出自春秋宋成公之后。宋成公有子墨台,以后人以祖字为姓,称墨氏。
始祖:墨如。

迁徙:
墨姓早期居住在河北、河南,汉代以后在河南东部形成墨氏望族,以梁郡为郡望。如今在山西广灵、河南卫辉、山东滨州、甘肃永昌、安徽淮南等地有少量分布。目前墨姓人口没有进入全国前三百位。

郡望:
梁 郡 汉为国,治睢阳(今河南商丘南)。南朝宋改郡,治下邑(今安徽砀山)。隋曾以宋州为梁郡,唐为睢阳郡。

堂号:
①郡望堂号:梁郡。②自立堂号:兼爱等。

首阳高节;
兼爱遗风。

上联:商代末年孤竹国君长子伯夷(墨胎允)、次子叔齐(墨胎智),因互让君位而入周,武王伐纣,二人曾去劝谏;武王灭商后,隐居首阳山,耻食周粟耻,饥饿而死。 下联:春秋战国之际墨家学说创始人墨子,提倡“兼爱”、“非攻”,对当时思想界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
墨学之祖;
帝王之师。

上联:墨翟。 下联:上古墨如,据传为大禹的老师
宋国大夫传名远;
明朝御史享誉高。

上联:墨翟。 下联:明朝墨麟,官至兵部侍郎兼少詹事
弃儒倡墨扬显学;
兼爱非攻尚贤人。

全联指墨翟

名人:
墨子,战国初期思想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姓墨,名翟,鲁国人。生卒年不详。近代学者一般认为,墨子生于前476年左右,卒于前390年左右。墨子出生何地,也有争议。《史记·孟荀列传》说他是“宋之大夫”,《吕氏春秋·当染》认为他是鲁国人,也有的说他原为宋国人,后来长期住在鲁国。墨子自称“今翟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似属当时的“士”阶层。但他又承认自己是“贱人”。他可能当过工匠或小手工业主,具有相当丰富的生产工艺技能。墨子“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长期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宣传他的政治主张。相传他曾止楚攻宋,实施兼爱、非攻的主张。他“南游使卫”,宣讲“蓄士”以备守御。又屡游楚国,献书楚惠王。他拒绝楚王赐地而去,晚年到齐国,企图劝止项子牛伐鲁,未成功。越王邀墨子作官,并许以五百里封地。他以“听吾言,用我道”为前往条件,而不计较封地与爵禄,目的是为了实现他的政治抱负和主张。墨子哲学思想的主要贡献是在认识论方面。他以“耳目之实”的直接感觉经验为认识的唯一来源,他认为,判断事物的有与无,不能凭个人的臆想,而要以大家所看到的和所听到的为依据。墨子从这一朴素唯物主义经验论出发,提出了检验认识真伪的标准,即三表:“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墨子把“事”、“实”、“利”综合起来,以间接经验、直接经验和社会效果为准绳,努力排除个人的主观成见。在名实关系上,他提出“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的命题,主张以实正名,名副其实。墨子的认识论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他忽视理性认识的作用,片面强调感觉经验的真实性。他曾以有人“尝见鬼神之物,闻鬼神之声”为理由,得出“鬼神之有”的结论。墨子的世界观中存在着深刻的内在矛盾。一方面他强调“非命”、“尚力”,认为决定人们不同遭遇的不是“命”,而是“力”。他指出,“赖其力而生,不赖其力则不生”,充分肯定“人力”在社会生活与改造自然过程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墨子又肯定“天志”和“鬼”的作用。他把“天”说成是有意志的人格神,宣扬“顺天意者”,“必得赏”;“反天意者”,“必得罚”。他认为“兼相爱,交相利”就是“顺天意”,“别相恶,交相贼”就是“反天意”。他又认为,鬼神能“赏贤而罚暴”。他把天鬼的意志和百姓的利益说成是一回事,认为天鬼是专门为万民“兴利除害”的,这实际上成了墨子所操持的工具。墨子在政治上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等主张。“兼以易别”是他的社会政治思想的核心,“非攻”是其具体行动纲领。他认为只要大家“兼相爱,交相利”,社会上就没有强凌弱、贵傲贱、智诈愚和各国之间互相攻伐的现象了。他对统治者发动战争带来的祸害以及平常礼俗上的奢侈佚乐,都进行了尖锐的揭露和批判。在用人原则上,墨子主张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主张“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他还主张从天子、诸侯国君到各级正长,都要“选择天下之贤可者”来充当;而人民则要服从君上,做到“一同天下之义”。墨子也是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重要开拓者之一。在《墨子》一书中,他比较自觉地、大量地运用了逻辑推论的方法,以建立或论证自己的政治、伦理思想。墨子最早提出名实必须相符的思想。他还在中国逻辑史上第一次提出了辩、类、故等逻辑概念。在《耕柱篇》中,要求“能谈辩者谈辩”,并要求将“辩”作为一种专门知识来学习。他在反驳别人的观点时常说“子未察吾言之类,未明其故也”,并把“无故从有故”,即没有理由的服从有理由的作为辩论的原则。墨子的“辩”虽然统指辩论技术,但却是建立在知类(事物之类)明故(根据、理由)基础上的,因而属于逻辑类推或论证的范畴。墨子所说的“三表”既是言谈的思想标准,也包含有推理论证的因素。墨子还善于运用类推的方法揭露论敌的自相矛盾。由于墨子的倡导和启蒙,墨家养成了重逻辑的传统,并由后期墨家建立了第一个中国古代逻辑学的体系。墨子的哲学思想反映了从宗法奴隶制下解放出来的小生产者阶层的二重性,他的思想中的合理因素为后来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所继承和发展,其神秘主义的糟粕也为秦汉以后的神学目的论者所吸收和利用。墨子作为先秦墨家的创始人,在中国哲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墨家学说反映着正从奴隶制下解放出来的小生产者阶层的利益,主张从保护小生产者的劳动果实和私有财产出发,积极开展广泛的社会互助活动,争取实现其“兼爱”、“非攻”理想;倡议保障民主参政权利,从而达到一定的民意集中,实现其“尚贤”、“尚同”理想;宣扬“非命”观点,在否定命运主宰的前提下,也不排除鬼神的监督作用。对于现实生活中奢侈成灾的礼乐虚文进行抨击。“墨者”的生活“以自苦为极则”,组织纪律严格,对当时思想界影响很大,被视为“显学”。至战国末叶,后期“墨者”又发扬了“三表法”,在认识论和逻辑方法上做出重大贡献。现存《墨子》53篇。《墨子》一书中的《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等篇,都是其弟子或再传弟子对他的思想言论的记录。这是研究墨子思想的重要依据。
其他墨姓名人有明大臣墨麟等。近当代墨姓名人有政治活动家墨文川,文学编辑墨游,作家墨白等。

参考资料:http://www.fpe95.com/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4015

第2个回答  2007-07-20
  起源主要有三:①出自姜姓,炎帝后裔墨如之后,以祖名为氏。据《潜夫论》载:“禹师墨如。”传说炎帝神农后裔墨如见多识广,是他的建议使大禹治水成功,大禹后拜他为师。大禹之子启建立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之后,封墨如的儿子胎初为孤竹国国君,胎初就以父名为姓,称墨胎初,世代相传姓墨。②出自墨胎氏,商代孤竹君后代。据《通志·氏族略》载:“本墨台氏,后改为墨氏。”相传夏朝时,炎帝后代被封于台(今辽宁朝阳),时称墨台氏,后简化为墨氏。商朝,墨台氏后代建立诸侯国孤竹国(今河北卢龙南),国君墨胎,两子分别是伯夷和叔齐,他们因都想让位于兄弟而出外流浪,后侍于周文王,阻拦周朝伐商,因耻于食乱臣之粮,饿死终南山。其贤名流传于世,后人就以墨字为姓,称为墨氏。二者起源似乎为一。③出自春秋宋成公之后。宋成公有子墨台,以后人以祖字为姓,称墨氏。
  始祖:墨如。

  迁徙:
  墨姓早期居住在河北、河南,汉代以后在河南东部形成墨氏望族,以梁郡为郡望。如今在山西广灵、河南卫辉、山东滨州、甘肃永昌、安徽淮南等地有少量分布。目前墨姓人口没有进入全国前三百位。

  郡望:
  梁 郡 汉为国,治睢阳(今河南商丘南)。南朝宋改郡,治下邑(今安徽砀山)。隋曾以宋州为梁郡,唐为睢阳郡。

  堂号:
  ①郡望堂号:梁郡。②自立堂号:兼爱等。

参考资料:http://www.fpe95.com/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4015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