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之败后清朝为何不选择再战以求转败为胜,而是求和?

如题所述

甲午战争清廷战败后,国内有很多有志之士纷纷上书,请求朝廷跟日本死磕到底,尤其是割让台湾岛给日本的消息传到台湾后,台湾巡抚唐景崧先后三次电奏朝廷,力主朝廷毁约再战,于死地中求转机,可是都没有得到回应,那么清政府为何仅一战失败就向日本屈辱求和而不寻求再战呢?

我认为有以下主要几点原因:

1,甲午海战,清政府最倚赖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那时候,清朝和日本的战争,其取胜的首要因素就是制海权,随着北洋舰队的覆灭,中国北部的海防可以说几乎为零,日军在占领威海卫的前提下,可以迅速增兵威海,然后凭借其武器装备的精良而一路北上,攻入北京,这样一来清政府的统治有可能提前宣告灭亡。

2,清朝军队内部腐败涣散,战斗力低下。自太平天国运动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湘军,淮军成为当时国内部队的主力,然而由于朝廷的腐败,军队内部的腐化堕落以及军事思想和武器装备的落后等原因,面对现代化日军,清军根本无法战胜日军,再加上兵员运输,后勤保障等各方面清军都是极其落后于日军的,虽然是本土作战,但远没有日军的高效率作战,对比之下,清军毫无胜算可言。

3,清朝统治者的守旧思想。自甲午战争后主和派就主导了朝廷,可以说以慈禧为首的保守派自始至终就没有把战败当一回事,甚至也没有把中国老百姓当一回事,他们一心想要的就是自身统治的稳定,慈禧曾说过“并与友邦,不与家奴”,这无疑表现出以她为首的满清贵族在皇权稳固和国家稳定相冲突的时候一定会毫无犹豫的选择皇权而非国家,我甚至怀疑当时的满清贵族根本就没有“国家”这个概念!他们看中的永远都是手中的权力是否长久!所以当被日本打败后,他们毫不犹豫的以割地,赔款等方式来换取日本的罢兵,继而保证统治的稳定性!

4,对汉族大臣的排斥。在太平天国运动之前,汉族大臣几乎不会受到朝廷的委以重任,直到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由于满清倚赖的八旗军几乎丧失战斗力,清政府不得不启用汉族大臣训练汉军以对抗太平军,从那以后清政府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是既不得不用汉人又对汉人充满了猜忌,像晚清中兴大臣李鸿章,慈禧既要用他,又要防他,正是这种心理导致了甲午战败后,清政府不愿继续重用汉人再战,使汉人取得更多的功勋,避免了汉人分化满清贵族的权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13
因为自己的实力,不如别人的强大,只能割地赔款来求得一时的安宁,但是没有想到的是人家的心思很大的,你这点压根满足不了人家
第2个回答  2020-12-12
因为甲午战争,清朝失败之后就觉得根本就不需要和国外发生战争,只需要通过赔款就可以了事,所以自然就不想再发动战争。另外确实当时的清朝武器装备非常的弱,根本也不是外国的对手。
第3个回答  2020-12-10
因为清朝深知自己实力不足。清朝当时的军事实力是不如帝国主义的,即使再大也会失败。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