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清朝中前期勇于进取,而到了后期却变得腐朽昏庸?

如题所述

对于清王朝来说,这个问题应该有三方面原因。

第一方面原因适用于中国的历代封建王朝,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maoyeye当年就很清醒的意识到这个问题,并警告dang内ganbu,入京之后要时刻警惕敌人糖衣炮弹的进攻,守江山难就难在这里,随着王朝的快速发展,进入顶峰期后,君王臣子会抵制不住生活的安逸而逐渐荒废朝政,这样一来君主就算有一点昏庸,那臣便会更昏更庸,即便出现一两个贤臣,也是阻挡不了zhengquan的日益腐败。

而且我曾在之前问答里回答过“为何封建王朝政权如此频繁更替”,在那个问答里我解释为“土地”和“阶级矛盾”引起的,将王朝的更迭过程归纳为“土地的分配,兼并,再分配”的过程,这是封建dctz下必然会出现的结果,清王朝也同样避免不了,但清朝后期腐败还有另外两个特殊的原因,其中之一是清王朝的minzu矛盾。

清朝入关说实话是有一点运气成分在里面的,所以清朝的前期tz者们知道天下来之不易,再加上连年的战乱和灾荒,需要给天下百姓一个宽松的环境令他们休养生息,恢复民生经济,以便稳固他们入主中原后的根基,所以他们尚能保持一个良好的政治清明的环境,但是即便这样,由于民族文化的差异导致的民族矛盾还是存在且无法根除的,只不过这种矛盾在立国之初,百废待兴的现状下并不明显.

但不明显不代表没有,可清朝tz者们却不这么认为,他们采取了一些强制的政策甚至是武力(例如剃发易服)企图让汉人融入到满人的生活中,并且还规定了一些诸如满汉不得通婚,旗人享有很大权力等政策来划分民族等级,民族的差异导致了汉族的文人大臣在朝廷也一直进入不到权力的中心,即便像范文程,张廷玉这种为大清朝立下赫赫功勋的人其结局也很不好,所以在清朝民族矛盾很严重,慈禧太后很著名的一句话“宁与友邦,不予家奴”不就是民族矛盾的直接体现吗?而且事实是民间也一直有反抗清朝tz的组织,qy等,最厉害的时候还攻入紫禁城,赶跑了嘉庆皇帝。

基于以上种种清王朝对汉人的压制,导致了清王朝的政权一直掌握在满洲贵族手里,再加上旗人拥有一系列的特权,所以到了中后期,满人的生活越来越腐化,而清朝的君王们,其实我认为还行,相比于明朝来说,没有特别昏庸的,只是明朝的内阁制很强大,即便君王懈怠朝政,也能维持帝国的正常运转,可是清朝不行啊,军机处设立后,中国的中央集权达到了历史顶峰,清朝皇帝将权力紧紧抓在自己手里,俗话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到了中后期处在权力中心的满族官员日益腐败,做为皇帝还一心把江山只寄希望于满族官员,即便皇帝你再怎么亲力亲为也无法做到面面俱到啊,所以后来爆发了太平天国,朝廷一看八旗子弟压根儿打不过,这才意识到汉人的重要性,才开始训练汉军,重用汉族官员,可是民族矛盾已经到了无可复加的地步,一切都为时晚矣。

而第二个特殊原因就是自乾隆年间开始,由于中国的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了中国跟不上西方工业革命的发展脚步,斥西方先进的科技为“奇技淫巧”,大清皇帝们还沉浸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之中不能自拔,直到鸦片战争,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即便如此,那些满州贵族依然坚定“祖宗之法不可弃”的顽固思想,对西方的先进文明坚决予以抵抗,即便后来有效仿西方的洋务运动,那也是治标不治本。所以在西方先进制度先进技术面前,你大清皇帝再怎么努力,再怎么忧国忧民,只要你不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就永远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

以上三点是我的愚见,再插一句,我一直认为清朝的皇帝都挺不错的,而中后期的那几位皇帝也不像大多数朝代的那么昏庸,甚至还很有抱负,如果清朝是汉人统治的朝代,如果清朝没有处在那个特殊的时代,他们做一个合格的守成之君还是没问题的,他们不是不努力,而是根本问题解决不了,只会像无头苍蝇一样乱折腾,历史没有如果,往事如烟,已成尘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