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史记》人物传记的艺术成就)评论,越精辟越好……

如果你也是在百度知道里面搜的,绝不采纳···

不是在百度知道里面找的,是在百度空间里面找的,不知道能不能帮到你,你先看一下再说了
《史记》人物传记在描写人物上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作者禀承着“实录”精神,通过对人物生平活动加以描绘,用人物的言行,活动场面,再现了历史人物的生动面貌,塑造了富有个性的一系列历史人物形象,综合《史记》中各篇人物传记的写人的艺术手法。主要以以下几个特点对其粗论:

一、精心选取材料,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

对于这一写作手法,我们可以通过司马迁在《留侯世家》里曾经说过的一段话来进行了解。司马迁写道:“(张良)所与上从容言天下事甚众,非天下所以存亡,故不著。”张良是辅佐汉高祖刘邦定天下的人物,是当时一位著名的谋臣,他平时对刘邦谈论天下的事绝不会少,但司马迁把张良和天下兴亡无关的言行,这些不足以表现这个人物性格的因素都舍弃不录。这句话虽然是司马迁自己说的,同时也是司马迁写人物传记选择材料方面的一项总的原则。我们知道,任何一个人,他的生平活动总是很多的,那么在人物传记中不可能也没必要完全写到传记中去,主要应该选择那些对这一人物来说,最有代表性的事件和言行,只需能够说明和表现出他的主要业绩和性格特征就可以了.相反地,如果有闻必录,巨细不分,反而会模糊人们对这一人物的基本认识。因此,严格地取舍材料,可以说是能否成功地写好一篇人物传记的关键。司马迁在写人物传记时,是十分精于材料的取舍和选择的,在他写的传记中,尽力避免一般地梗概地叙述,而是抓住主要事件,具体细致地描写人物的活动,使人物性格突出。 如《廉蔺列传》仅用完壁归赵、渑池会、将相和三个典型事例来写蔺相如,《李将军列传》以三次战斗为主要材料构成李广的一生,《孙子吴起列传》以吴宫教战塑造孙武其人,《张释之冯唐列传》,也只用几个生活片断,就写活了二人。因为作者要表现的是蔺相如的大智大勇与无私为国,李广的善战与过人的胆略,孙武的执法如山、不畏权贵,张释之、冯唐的犯颜直谏与大公无私。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司马迁对一些琐屑之事特别感兴趣,如张良为圯上老人进履,李斯见仓鼠、厕鼠掠治,韩信胯下受辱,以及刘“大丈夫当如此”的感叹,项羽“彼可取而代”的壮语,陈涉“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嗟叹。这些材料的选择,用文学的原理来说,实在接近于典型化的手法,即用典型事件典型细节来表现人物性格,塑造典型形象。

司马迁写的是历史人物,必须根据历史事实,对人物事迹是不能凭空虚构的。但在刻画人物时,却精于判断。司马迁善于在一个历史人物身上发掘出最有价值的东西,判断出他的主要倾向而给以公正的评价。因些,司马迁所写的史传,既形象鲜明,又深刻动人,且又本着历史事实而不损害人物的历史真实性。

二、运用“互见法”,既让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鲜明突出,又揭示了人物多个侧面的性格特点,使之有血有肉,形象完整。

司马迁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创造了“互见法”。所谓“互见法”,指司马迁所创造的一种述史方法,即是将一个人的事迹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以其本传为主;或将同一件事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以一个地方的叙述为主。靳德俊先生总结为:“一事所系数人,一人有关数事,若为详载,则繁复不堪,详此略彼,详彼略此,则互文相足尚焉。” 为了使每一篇传记都有审美意味上的统一性,使人物形象具有艺术上的完整性,就必须在每一篇传记中只写人物的主要特征和主要经历,而为了使整部《史记》又具有史学意义上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就必须在其他地方补写出人物的次要特征和次要经历。互见法最基本的形式是在本传中着意刻画人物形象,集中描写和叙述矛盾最尖锐、斗争最激烈的事件,突出人物的主要精神面貌,而将人物的侧面载于他传。 这样,司马迁必须更加讲究选材,筛选出最有典型意义的事迹写入本传,而将其他枝蔓和有损人物形象的材料放于他传之中,这也就是苏洵所说的“本传晦之,而他传发之”的方法。 既突出了人物的典型形象,又不失历史的真实。

司马迁运用互见法塑造人物最成功的例子是《高祖本纪》和《项羽本纪》。《高祖本纪》,刻画了刘邦的适应时势、知人善任、宽厚为怀、机智有谋略的一面,突出了刘邦政治家战略家的形象。而对于刘邦的缺点,只是轻轻提点而已,如高祖本纪中记载刘邦的秉性时只用了“好酒及色”四字。然而在《项羽本纪》中,则毫不留情地记载了刘邦的许多流氓无赖之本性。《项羽本纪》中记载:

“楚军大乱,坏散,而汉王乃得与数十骑遁去。欲过沛,收家室而西;楚亦使人追之沛,取汉王家;家皆亡,不与汉王相见。汉王道逢得孝惠、鲁元,乃载行。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堕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如是者三。曰:‘虽急不可以驱,奈何弃之?’于是遂得脱。” ①

再如“当此时,彭越数反梁地,绝楚粮食,项王患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项王怒,欲杀之。项伯曰:‘天下事未可知,且为天下者不顾家,虽杀之无益,只益祸耳。’项王从之。” ②

同样的,在《项羽本纪》中,司马迁则塑造了一个才气过人的盖世英雄的完美形象,而对于项羽的缺点,也仅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而在《高祖本纪》中,则补叙项羽的“所过无不残灭”等暴行;刘邦列数项羽十罪,则代表了司马迁对项羽缺点的集中批评。《高祖本纪》中记载汉王数项羽曰:

“始与项羽俱受命怀王,曰先入定关中者王之,项羽负约,王我于蜀汉,罪一。项羽矫杀卿子冠军而自尊,罪二。项羽已救赵,当还报,而擅劫诸侯兵入关,罪三。怀王约入秦无暴掠,项羽烧秦宫室,掘始皇帝冢,私收其财物,罪四。又强杀秦降王子婴,罪五。诈坑秦子弟新安二十万,王其将,罪六。项羽皆王诸将善地,而徙逐故主,令臣下争叛逆,罪七。项羽出逐义帝彭城,自都之,夺韩王地,并王梁、楚,多自予,罪八。项羽使人阴弑义帝江南,罪九。夫为人臣而弑其主,杀已降,为政不平,主约不信,天下所不容,大逆无道,罪十也。”③

当然,了解刘邦,还可参见《 留侯世家》 、《张丞相列传》、《佞幸列传》等传记;认识项羽,还应参照《陈丞相世家》、《淮阴侯列传》《鲸布列传》等篇,多传互见,相得益彰,只有将这些传记结合起来读,才能见出刘邦与项羽的完整性格。总之,有了互见法的运用,司马迁可以在人物传记中集中笔墨把人物塑造得更完美,性格更鲜明,这对于叙事文学塑造人物形象,提供了新的艺术法则。

三、善于选择富有表现力的细节暗示人物的性格志趣与未来,使人物形象丰满,个性更加鲜明。

《史记》人物传记中对人物的描写,固然主要是描写他们的重大社会活动,是靠着对重大历史事件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的,但《史记》中也描写了一些似乎离主要事件较远的琐事,有些看似闲笔,但却在展示着人物思想性格上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些“小事”的描写,有助于使人物形象丰满,个性更鲜明。有些“琐事”还往往使人见微知著,预示着人物日后发展, 《留侯世家》写张良为圯上老人进履;《李斯列传》开头写李斯观厕鼠之别而叹;《 陈丞相世家 》写陈平为里中社分社肉甚均;《张汤传》写张汤劾鼠掠治如老狱吏;《淮阴侯列传》写韩信得食于漂母及甘受胯下之辱,等等。这些细节实无关史事之大体,然而却富于代表性,具有典型意义,它们常准确地表现出人物的性格、好尚、志趣、抱负,由此勾勒出人物性格的基调,或由此透露出人物性格的逻辑走向。章学诚说:“陈平佐汉,志见社肉;李斯亡秦,兆端厕鼠。推微知著,固相士之玄机;搜间传神,亦文家之妙用也。”这一点,的确见出司马迁巧运之匠心。

《萧相国世家》写刘邦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鄼侯,众人不服。此时:高帝曰:

“‘诸君知猎乎?’曰:‘知之。’‘知猎狗乎?’曰:‘知之。’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④

群臣皆莫敢言。刘邦的“功人”“功狗”之说,语言粗俗,透露出一股乡野无赖之气,仍然是刘邦的性格特征。而用这样通俗易懂的比喻来说明萧何与众人的区别,又非常形象准确,显示出刘邦在粗俗之中所具有的才智,善于用巧妙的方式折服众人。这又是刘邦的本质特征。这一细节,深刻表现了人物性格。生动、真实而又能表现人物性格的细节描写,在《史记》中的确俯拾即是,又譬如《韩长孺列传》:

“其后(韩)安国坐法抵罪,蒙狱吏田甲辱安国。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然乎?’田甲曰:‘然即溺之。’居无何,梁内史缺,汉使使者拜安国为梁内史,起徒中为二千石。田甲亡走。安国曰:‘甲不就官,我灭而宗。’田甲因肉袒谢。安国笑曰:‘可溺矣!公等足与治乎?’卒善遇之。”⑤

事件本身颇具戏剧性,而其中的细节就很合乎人物性格。田吏之言,显示出下层吏卒的粗野和小人得势时的张狂。韩安国之行事,又表现出忠厚长者的个性。《万石君张叔列传》写万石君父子:

“万石君以上大夫禄归老于家,以岁时为朝臣。过宫门阙,万石君必下车趋,见路马必式焉。”⑥

“建为郎中令,书奏事,事下,建读之,曰:“误书!'马'者与尾当五,今乃四,不足一。上谴死矣!”甚惶恐。其为谨慎,虽他皆如是。”⑦

“万石君少子庆为太仆,御出,上问车中几马,庆以策数马毕,举手曰:‘六马。’庆于诸子中最为简易矣,然犹如此。”⑧

万石君父子是谨小慎微的典型,司马迁给他们的评价是“无他大略”,唯“恭敬无与比”、“文深审谨”,上举几个细节,便将他们的性格刻画得维妙维肖。

四、善于把人物事迹、历史事件故事化。

司马迁写人,总是用一些具体的故事情节来表现人物形象。与先秦史传文学作品相比,《史记》的情节更加完整,往往可以独立成篇,成为一个完整的故事。我们在前面举过的许多名篇如此。如《项羽本纪 》《吕后本纪》、《孙子吴起列传》、《田单列传》等。就是一些轶闻轶事,司马迁也写得首尾完整,自成一章。请看《司马相如列传》中“琴挑文君”一节:

是时,卓王孙有女文君新寡,好音,故相如缪与令相重,而以琴心挑之。相如之临邛,从车骑,雍容闲雅甚都。及饮卓氏,弄琴,文君窃从户窥之,心悦而好之,恐不得当也。既罢,相如乃使人重赐文君侍者通殷勤。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与驰归成都。家居徒四壁立。卓王孙大怒曰:“女至不材,我不忍杀,不分一钱也。”人或谓王孙,王孙终不听。文君久之不乐,曰:“长卿第俱之临邛,从昆第假贷犹是为生,何至自苦如此!”相如与俱之临邛,尽卖其车骑,买一酒舍酤酒,而令文君当垆。相如身自著犊鼻裈,与保庸杂作,涤器于市中。卓王孙闻而耻之,为杜门不出。昆弟诸公便谓王孙曰:“有一男两女,所不足者非财也。今文君已失身于司马长卿,长卿故倦游,虽贫,其人材足依也,且又会客,独奈何相辱如此!”卓王孙不得已,分予文君僮百人,钱百万,其乃嫁时衣被财物。文君乃与相如归成都。买田宅,为富人。⑨

故事从相如琴挑写起,经文君夜奔,王孙发怒,文君当垆,相如酤酒,翁婿和好几个情节,最后是大团圆的结局。其情节完整,简直就是一篇小说。再请看《滑稽列传》中优旃的故事:

优旃者,秦倡侏儒也。善为笑言,然合于大道。秦始皇时,置酒而天雨,陛者皆沾寒。优旃见而哀之,谓之曰:“汝欲休乎?”陛楯者皆曰:“幸甚。”优旃曰:“我即呼汝,汝疾应曰诺。”居有顷,殿上上寿呼万岁。优旃临槛大呼,曰:“陛楯郎!”郎曰:“诺。”优旃曰:“汝虽长,何益,幸雨立。我虽短也,幸休居。” ⑩

于是始皇使陛楯者得半相代。这一情节比较简单,只写一件事件,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局同样交代得分明有序,由此可见出优旃的聪明。作者写来,人物声口逼肖,情态宛然,故事性极强。

从先秦到两汉,史传文学从对人物的粗略勾勒变为对形象的细致刻画,从按时间顺序“随举一事”叙述发展到“包举一生”之行事,司马迁已经把人物一生的言行故事化了,历史的运动也就溶化在这些故事情节之中。一部《史记》,就是几千年历史人物的故事集。可以说,司马迁的《史记》强化了中国古代史学上以形象和情节解绎历史这一特征。《史记》是史传文学作品的典范,也是古代散文 的楷模。《史记》中一系列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不少传记中的曲折情节,为后代小说创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小说中塑造人物形象的许多基本手法,在《史记》中已开始运用。《史记》中的许多故事,广为流传,成为后代小说戏剧取材的对象。如明代出现的《列国志传 》以及后来的《东周列国志》,人物故事有相当一部分取自《史记》;戏剧方面,据傅惜华《元代杂剧全目》所载,取材于《史记》的剧目就有180 多种。在散文方面,《史记》的文章风格、写作技巧,尤其是平易简洁又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无不令后代散文家倾倒,从唐宋八大家,到明代前后七子、清代桐城派,都对《史记》推崇备至,文风深受司马迁的影响。追问

还可以有吗?我决定采用你了。但是可不可以再给找点,我这是毕业论文,有点难搞···

追答

司马迁的《史记》和东汉班固的《汉书》人物传记标志着汉代史传的辉煌。首先,司马迁在传记文学创作实践中已形成自己的传记文学思想;其次,《史记》有博大精深的内容,表达了他对社会与人生、治国与做人的系列理想,尤其侧重体现了他的人格理想和命运哲理;再其次,在写人艺术、情感力量和语言艺术上更具有审美价值。这一切使司马迁的传记文学成为中国古代传记文学的典范。班固《汉书》再创辉煌,使史传在中国的“正史”中站稳了脚跟。

《史记》人物传记的艺术成就主要有三方面:

第一、提高了写人艺术,丰富了写人方法。

其一、扩大了写人的范围,塑造了一大批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其中又多是悲剧英雄人物。如屈原、项羽、韩信等。

其二、突出了人物形象的个性和完整性,使人物形象更为生动感人。

其三、司马迁写人创造性地运用了多种方法。如细节描写,“互见法”,铺写矛盾冲突集中、尖锐的场面,增加人物心理描写等。

第二、加强了抒情色彩。对历史人物的褒贬中表达自己的爱憎;在叙述或评价历史人物中寄寓自己的身世感慨;在正文中较客观叙述传主生平,序赞中较集中抒情。抒情与人物形象结合,使人物形象更为感人。

第三、朴拙生动的语言艺术。《史记》语言总的风格是朴拙生动,气势沉雄,接近口语。人物语言个性化,叙事语言准确生动,大胆吸收民间口语、俗语、谣谚,改写上古书面语,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和可读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9-19
其实史记完全可以叫实记,因为里面写的都是真实的东西,整书都在穿插人物的描绘而不只是在人物列传中。司马迁没有刻意的去讨好帝王,只是单纯的追求最真实的一面,因此也被汉武帝授予阉刑的下场。
也使史记中的人物个性被表现的淋漓尽致,开创了一个史学家的一个先例。即使后世的司马光等人编撰的历史都没有史记这样真是,也不能像史记这样吸引人的眼球。后世人所编辑的历史和史记一比永远相见形戳,变的没有味道,也是我真正喜欢史记的原因!
我从小就喜欢读史记,记得是从十七八岁开始一看便已经不能自拔,一遍又一遍,直到现在仍然被史记中的人物所吸引!

比方书中酷吏列传中残忍的官员的发迹过程,以及滑稽列传中藐视君王的仁人君子!以及诸如此类的官员或悲惨或辉煌的经历。史记充分反映了汉武帝时代人才成长以及堕落史,也从正面表现出了汉武帝的凶残无道.(李陵列传)直到现在我一直鄙视那些喜欢看普通话史记的人,因为翻译过来的东西永远都是变了味的!如果楼主想要纯粹的想让别人答题,我窃不敢苟同,因为史记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光辉的一笔,由此我又想到了中国的民主自由进程,多希望能多出几个司马迁这样 的人啊!只追求真理,哪怕面对国家最高的强权!

其实我回答楼主的问题,并不是单纯的想要得分,更重要的是我想让楼主明白史记是我国编撰历史的一个光辉的里程碑,直至当今时代的历史,也没有像史记这样写的光明正大,写的那样露骨,或许大家应该明白,司马迁这个老二被切掉的人才真正的是我们的民族英雄,才是真正的男人,每当深夜读起这本书的时候,顿时心生羞愧,自己面对有些难题的时候,总是没有像司马迁那样正直,哪怕又其他的后果!

短短几句,愿与楼主共勉!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