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熵钟》在书店里能买到吗?

听说这本关于心理分析的哲理小说太诡,所以被禁了。

  作家昵称是“胡超”,以后出生的人很难想象他这个人在这世上生活过。《熵

  钟》,他写的“陈龙”的死就是他自己的结果:预先料到自己的死时,他又是怎

  么面对的呢?就像他写的:“他只是让时间把他的故事‘写’出来,他只是笑着

  看时间的秘密一点点在他面前展开。直到他猜到自己的死,猜到他在这个世界上

  所有故事的结局。”
  知道不能把《熵钟》出版,他把手稿留给朋友。

  胡超博览群书,深厚渊博,却常常思考“知”与“无知”的矛盾,陷进“

  变”与“不变”的困惑里面。他没有时间再作思考了,不能给我们他的“超”越

  。有这《三千言》,他最后的思想纪录。就像他说的:“没时间,不必读《熵钟

  》,读这三千字就值”:
  “很多人都以为小说《熵钟》里的主角是胡熵,其实不然。首先我要道歉,这

  可能是因为我写作还不成熟的缘故,我理想中要塑造的主角是“陈龙”——“陈

  ”:陈旧之意,也即人生事中所有的过往,以成回忆的事物,我常将生命中逝去

  的事物比作写入书中的故事,而每个人就是各成一体的书。“龙”——意缘于孔

  子求教老子归来评论老子的话:“水里游的鱼可以用网来捕,天上飞的鸟可以设

  机关诱捉,而老子则是龙,幻化无定,可深藏水中,可游弋天外,时云时雨。”

  因而可以说,陈龙是我理想中的智者形象,而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对少数通读

  全小说的人,能够清楚地将小说分为两部分,1——22章由文中交待是“我”

  按“伯父胡熵”寄来的“前部分陈龙原稿”和胡熵的信写成的我的“熵钟”,是

  “我”这样一个凡夫俗子理解的熵钟,理解的陈龙。而第二部分,我以为,是小

  说最有思想价值的地方。23、24章总共五千字,24章只有两句话,第一句

  :“故事永远不会结束,只会被人忘却,让小说家找不到续写下去的那只笔。时

  间才是最伟大的作者,它从不问哪里才是终(钟)点。
  第二句:未完待续……——这也是全书的结尾。我这样结束,一是道出了世界上

  所有人生故事的真相,从因果关系上说,所有的故事都会按它对未来产生的影响

  继续下去,像什么《西游记后传》之类的,他们故事的背影来自原著,但往往因

  思想和艺术性已与原著不合,所以被人单独当作一个故事。辩证矛盾地说,也是

  希望有真正理解陈龙这种理想化身的人接过我无力再握起的笔,把真正的小说《

  熵钟》写出来——真正的《熵钟》,我在文中说明了我写的《熵钟》只是“我”

  这样一个凡夫俗子写出的小说,而不幸殒命的陈龙脑中构思出的《熵钟》,那真

  正不朽的《熵钟》则随死者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我小说中的“陈龙”也不是真正的陈龙,而是小说中的配角“我”俗人俗心俗眼

  看见、想到的陈龙。我理解的陈龙是一个“人生的读书人”,将这世界上每个人

  的一生看成一本书,尤其是将自己一生经历的事也看成书(类似小说)上的故事

  ——正是这样,他才能超脱出自己和他人的生活苦乐,才能完全客观地观察他人

  ,观察社会,观察世界,因而成为文学天才,写出真正“没有结局”的不朽故事

  ;也正因为他超脱现实中的自己,现实中的“我”,才能真正的“不以物喜,不

  以己悲”,坦然甚而欣然地接受自己的命运,而又不屈从于命运——这才是真正

  的圣人。正如书中所写:
  他似乎还陷在自己的回忆中,低声喃喃地说:“他如果能写完这小说,《熵钟》

  一定是朴素、美好……又是那么自然,不会像你一样悲观,也不会像你一样强加

  判断和评论。他没能像你一样上多少年学,他有自己的理解方式,没有什么成见

  。我们却做不到,我们都活在自己知觉到的世界里,从小到大学过的东西只是塑

  造了我们认识这个世界的固定方式;我们都只看到故事的一面,连眼前的真相都

  看不清。而陈龙,他用自己天生的肉眼,看见了我们看不见的星空……他是一个

  天才,他无意中发现了世界的秘密,那不只是时间的秘密,那是自然的秘密……

  ”
  我不喜欢这样文绉绉的说话方式。我看似漫不经心、又带着些许揶揄地问:“他

  会改变这个世界的思想的吗?”
  大伯从鼻子里笑出声,说:“改变这个世界?我年青的时候也有这样的野心;二

  十年过去了,世界真的变了,至少在我的眼里是这样,但这和我有关系吗?我们

  不过是一个个钟表而已,有谁敢说时间的流逝是因为我们指针的转动呢?”
  我缓缓摇摇头,说:“人总是希望能改变一些什么,在这个世界上,既然来了,

  就要留下脚印。”
  大伯抬起头,盯着我的眼睛,问:“脚印?你是想写本书留下你的一点想法吧?

  ”
  我没有回答,但我的沉默已经回答了他。
  他哑然笑了笑,说:“你想留下‘不朽’的东西,但你现在顶多只是个有点‘感

  伤’的人而已。你感伤,无非是因为你失去了自然。”
  我看着他死灰一样的眼睛,还是不明白他的话,让我我想起歌德的一句话:诗人

  要不是感伤的就是朴素的,前者是因为失去自然而感伤,而后者本身就是自然。
  他老在说什么“自然”和“不自然”,烦。
  我吞了一口唾沫,说:“你觉得我失去了‘自然’,所以写不出像他那样好的小

  说吗?”
  他没有回答,而沉默也没有表明他的观点。
  他没有想我的问题,只是继续他的“感伤”:“我不道为什么?为什么?他好像

  早就预知了自己的死——你低估了他——他曾暗示过我,说他可能没有时间写完

  他的小说,要我找人帮他写下去。但是——但是你也没有把他的小说写完,你写

  的不好。你跟本就没有把陈龙写活。他是那种早就预知了每个故事的结局,又高

  高兴兴地把它们都求证出来的人,一切在他的身上都发生的那么自然,他不作任

  何的评判。而你,你总是在你的小说夹杂‘自己’的‘思想’——说是你自己的

  也不对,那跟本就是别人的话,你只是一知半解地把它们拼凑起来。”
  话说到这,我已经按捺不住了。我摊开手,说:“对!也许我写的不是你认识的

  陈龙,我写的是我自己的陈龙!我也爱把自己的理解加进去,但谁不是这样?每

  天经历一些故事,感想一点。我写康德,我不了解他什么唯心的先知论,但那也

  是我自己对你那本‘什么的秘密’的理解——从陈龙稿件里的几段话中。这有什

  么错?你难道不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看这些故事吗?”
  “没错。”大伯面无表情地说:“‘唯心’,谁能知道呢?谁不是用自己的心去

  认识这个世界,那些自称唯物的人一辈子也说服不了他们。可是陈龙不会管那么

  多,他早知道他和你堂姐的故事会是怎样,但他不会像你一样把它当成悲剧,他

  只是让时间把他的故事‘写’出来,他只是笑着看时间的秘密一点点在他面前展

  开。直到他猜到自己的死,猜到他在这个世界上所有故事的结局。”说到这,大

  伯脖子上的青筋突然胀出来,他仰起脸,沙哑地说:“他希望他的故事能再延续

  ,他告诉我他最后的一点想法,简简单单的想法,让我帮他找一个可以将他的故

  事延续下去的人。他说如果要看因缘关系的话,世界上所有的故事都不会有结束

  的时候……但我没有帮他找到让他的故事活下去的人……”
  我转过头,不让他深陷的眼睛看到我脸上不满的表情。我说:“伯父,老实说,

  我不懂你在说什么,我也不清楚陈龙是什么样的人。但有一点,我从不怀疑:我

  现在只有十九岁,只要将来我不饿死,不出车祸,让我活过四十不惑的年头。我

  就一定会写出不朽的思想流传下去!”说完,我又转回头,看了看大伯冰冷的脸

  ,带着年青人特有的血气,轻声而又张狂地说:“我会改变一代人的思想。”
  大伯摇着头笑了,这次他笑得很怪,脸上所有的皱纹都因这笑被牵动,让他的脸

  蹙缩成一个核桃。等到他诡异的笑在我拥挤的宿舍里躺下时,他艰难的从凳子上

  站起来,回头望向窗外蓊蓊郁郁的杨树,说:“你会是从根里长出来的最招风的

  叶子吗?”
  我坐在桌子上,左手托着右手,右手托着下巴。意识到刚才一时激动,有点狂妄

  自大,我略带尴尬地笑了笑。
  这就是小说中的“我”和陈龙的对比,也是现实中的我和真正的陈龙的对比。至

  于小说中写的心理学上的“感觉剥夺实验”对文人的作用,是我的科学假想。我

  希望能够给有志成为文学家的人一点点启发,荣格有句话说“文学艺术的灵感来

  源于人类集体无意识的原型”,可是他没有告诉人们怎样让自己产生灵感(有人

  说:当年杰克?伦敦就是害怕自己失去创作灵感,成天吸毒,结果毙命。可见灵感

  对作家的重要)。我猜想,作家先是要深入的观察现实生活,积累广泛的社会阅

  历,然后又要剥夺这些外界刺激和记忆的干扰,内在地寻找自己心灵深处的“影

  子”、“原型”才能产生不朽的故事灵感,之所以能在历史中流传而不朽就在于

  你反映的是时代的主题,而抓住的是历史上人类心灵深处中不会改变的集体无意

  识原型。(想想为什么很多爱情小说反复书写,有几部能够流传?)因而,我们

  在重读《西厢记》时,能感觉这就是我们的故事。至于科学实验,只是我的猜想

  ,暂无力验证,还望我有幸入学研究所后再言。
  网上很多人给了“我的《熵钟》”过高的评价,甚至有人说是和《苏菲的世界》

  一样的作品,让我很不安。其实我这样的小说不是很成功,就是故事好看点,有

  点哲理。不过chapter23、24如果能够给“陈龙”那样的天才看见而有帮助的

  话,倒是能从我这块砖头蕴育不朽的玉器,让这样的文人接着“未完待续……”

  这句话写出真正的《熵钟》,我蛮鱼这后半生不做什么,光贴在那伟大的灵魂屁

  股上也足以名垂千古了。
  当然,我所说的《熵钟》象征一切“不会终结”的不朽故事,“陈龙”指的是写

  这样故事的人。外国小说《发条钟》里将小说比喻成一个发条钟,这是很贴切的

  。写过小说的人都清楚,你往往是刚想出一个故事的开头、几个主角的原型,然

  后动笔,“就像上紧发条的钟一样,让它自由地运转,最后自然地停止终结。”

  故事的结局往往出乎你本人的意料。
  而我所说的“熵钟”是不会停止的钟。“熵”这个概念,物理学上说是事物的无

  序状态度量,信息学上说的是“负信息”。既然你们是文人,用佛家的“空”这

  个词来代指,或是用“无知”来形容,都是恰当而不准确的。“道可道,非常道

  ”啊!那就用“非道”来解释吧!希望你们能让中国文学在将来真正繁荣兴旺!

  ”
  电子书网站和文学网上只有《熵钟》前二十二章,二十三章和二十四章才是全书

  的最好,恰恰正是这本书被禁的地方。有人偷偷做了电子版的《“胡超”文集》

  ,里面有这两章。网址:
  http://www.china-wenxue.net/bbs/dispbbs.asp?boardid=57&ID=103108

  他说过:“我是无意中从无知的狗洞里钻进上帝的花园的孩子,陶醉于它的美丽

  ,惊异于它的合理,当我从无知的狗洞里钻出时,还是只有我来时纯粹的灵魂。

  ”
  超人的思考家,“胡超”意思是“怎样超脱?”太早地从这个狗洞里钻出去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7-28
等盗版。
第2个回答  2007-07-28
只在网上看到过……
第3个回答  2007-07-29
有人传说天才的思想家胡超于十八岁过早地离开了人世啊!不知道是否属实?
第4个回答  2007-07-31
第5个回答  2007-08-03
上倒版书店找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