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的写作要点

如题所述

  七言律诗的写作要点 (1)

  一、律诗是诗词里讲究最多的诗种(包括律绝)。我们先复习一下七言绝句的平仄构造
  1、平起平落(首句入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2、仄起平落(首句入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3、平起平落(首句不入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4、仄起平落(首句不入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注意:

  注释:1、括号(),内的字宜仄可平:(仄);2、括号(),内的字宜平可仄:(平);

  3、括号《 》,变格时宜平可仄:《平》;4、括号《 》变格时宜仄可平:《仄》。初学者不必学习变格句型,尊重《 》内用字平仄。

  绝句(指律绝)1、2、4句用韵(一般压平韵,首句不用韵应符合第3、4的格式)。

  二、七言律诗的平仄

  七言律诗简称“七律”。如同“五言律诗”前面加与五言前节两个字平仄相反的字既成。七律同七绝一样,首句通常入韵(七律首句不入韵也可,古今少见,但必须符合3、4的格式;“五绝”“五律”首句通常不入韵)。七律2、4、6、8句都入韵,一定要用平声韵。3、5、7句不入韵,但尾字必须用仄音字。

  否则就不为律诗了(不是所有的七言八句都是“X律”如格律不符只能根据诗的格律归为古风了)。

  “七律”和“七绝”一样也有4种格式。可看出它是两首七绝平仄格式相加:

  1、平起(首句用韵):等于七绝(1)(3)形式相加。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如,毛泽东 七律 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仄起(首句用韵):等于七绝(2)(4)形式相加。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如,毛泽东 七律 到韶山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3、平起(首句不用韵):等于七绝(3)形式两首相加。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如,毛泽东 七律 和柳亚子先生:  

  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

  *“十”入声字

  4、仄起(首句不用韵):等于七绝(4)形式两首相加。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如,杜甫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律诗颔联(3、4句)、颈联(5、6句)应对仗,也可只在颈联对仗。

  三、律诗个别句子的变通和拗救

  律诗平仄格式要求严格,但也有一点灵活性,在一定条件下,有的地方也可以变通。在古代诗人的作品中,在平仄格式上变通的情况相当普遍,以致寻找毫不变通的律诗,反而不容易找到。变通,并不是任意的,也有一定的规则。古代诗人作诗,也常有某个字不合平仄句型,这叫“拗”,或“拗句”。既然已经“拗”了,可以采取适当的方法加以补救,这就叫“拗救”。

  关于“一、三、五不论”

  前人曾经提出过一个变通的口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是指七律而言的,意思是说,每句的一、三、五诸字的平仄可以“不论”,“不论”就是可以变通;二四六诸字则必须“分明”,“分明”就是要求严守格式。至于第七字,押韵的用平,不押韵的用仄,这是固定的,就在必提出了。五律每句只有五字,这个口雇自然就变化为“一三不论,二四分明”。

  这个口雇能够概括一些现象,但不能一概而论。有些地方可以不论,有些地方一定要论。所以又有人说:“一三五不一定不论,二四六不一定分明”;这是说,变通是有一定条件的。

  关于第一个字,七律每句第一字的平仄完全可以灵活,该用平的可以用仄,该用仄的可以用平。但其中有一个例外,即五律每句的第一个字和七律每句的第三个字,遇到平平仄仄平(或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式,它的平仄就不能变通。

  为什么五言“平平仄仄平”句式第一个字,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个字不能变通呢?因为如果变为仄声,那么这个句子就成五言“仄平仄仄平”,七言“仄仄仄平仄仄平”全句只有第二个字(七言句中为第四字)是平声,这叫“孤平”。“犯孤平”在律诗中是禁忌的。不过,“孤平”只限于这一句式,在其他句式中若只出现一个平声,也不算“孤平”。

  除这个句式之外,其他的句式第一个字(七言句的一、三两个字),都可以平仄通用。

  五律每句的第三字(七律每句的第五字),常见的都是依照格式的,称为正例;有的诗未依照格式,这是变通,称为变例。例如王维的《送别》:

  山中相送罢,平平平仄仄

  日暮掩柴扉。仄仄仄平平

  春草明年绿,○仄平平仄

  王孙归当归?平平平仄平

  这末句第三个字应仄而用平,既然用了,就属于“不论”了。张继著名的七绝《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仄仄平平平仄平

  江枫渔火对愁眠。平平○仄仄平平

  姑苏城外寒山寺,平平○仄平平仄

  夜半钟声到客船。仄仄平平仄仄平

  首句七言中的第五个字应仄而用平,也属于不论之列。再如李白七绝名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末联:

  孤帆远影碧空尽,平平仄仄仄平仄

  惟见长江天际流。仄仄平平平仄平

  这一联上句第五字应平用仄,下句相应地在第五字的位置上就仄用平。两句第五字都“不论”了。再读杜甫七律篇《蜀相》前两联:

  丞相祠堂何处寻?○仄平平平仄平

  锦官城外柏森森。○平○仄仄平平

  映阶碧草自春色,○平仄仄仄平仄

  隔叶黄鹂空好音。仄仄平平平仄平

  这四句有三句的第五个字平仄变通,也是“不论”的。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五言第五个字、七言第五个字都可以“不论”,例如:

  “仄仄仄平平”句型,不可变通为“仄仄平平平”。

  三个平声字在句子末尾连在一起,叫“三平调”,是应该避免的。(当然这只限于句尾,在句子中间三个平声字相连是可以的。)

  关于“一、三、五不论”这个简明口诀,可以作如下的概括:

  (甲)仄脚句:

  1、五言的“仄仄平平仄”或“平平平仄仄”,可以一、三不论。

  2、七言的“平平仄仄平平仄”或“仄仄平平平仄仄”,可以一、三、五不论。

  (乙)平脚句:

  1、五言的“平平仄仄平”,第三字可以不论;但第一字不能不论,否则会犯孤平。

  2、七言的“仄仄平平仄仄平”,一、五可以不论,但第三字不能不论,否则会犯孤平。

  3、五言的“仄仄仄平平”,第一字可以不论,但第三字不能不论,否则出现三平调。

  4、七言的“平平仄仄仄平平”,一、三可以不论,但第五字不能不论,否则出现三平调。

  四种句型的变通

  律诗有四种句型,以五言诗而言,它们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七言诗只是前面加二字。为了运用灵活,古人在创作实践中曾经进行探索,在不失音韵声律之美的前提下,采取了多种多样的平仄变通方式,几乎每位诗人的作品都有平仄变通,以致毫不变通的律诗反而比较少。下面,把前人变通的经验,按句型予以简明的概括,以便学习掌握。

  1、仄仄平平仄

  这种句型可以变通为仄仄平平仄仄。

  如杜甫五律《秦济驿重送严公四韵》首联:

  远送从此别,仄仄平仄仄

  青山空复情。平平平仄平

  又如白居易五律《赋得古原草送别》颔联:

  野火烧不尽,仄仄平仄仄

  春风吹又生。平平平仄平

  这两联的诗出句都把“仄仄平平仄”句型第四字由平变仄,成为“仄仄平仄仄”,与之相应,在对句又都把第三字由仄变平,即由“平平仄仄平”变为“平平平仄平”。这种方法,即出句拗,而在对句特定位置上的某个字也加以变动,作为补救,这样的拗救,叫对句相救。“仄仄平仄仄”这样的变通句式,应注意在对句相救。

  按照“一、三不论”,“仄仄平平仄”句型也可变通为“平仄平平仄”,或“仄仄仄平仄”,这属于‘半拗’在对句可救,也可不救。

  2、平平仄仄平

  这种句型可以变通为仄平平仄平。

  如李白五律《宿五松山下荀媪家》首联和颈联:

  我宿五楹下,仄仄○平仄

  寂寥无所欢。仄平平仄平

  跪进雕胡饭,仄仄平平仄

  月光明素盘。仄平平仄平

  首联和颈联对句第一字应平而用了仄声,便出现孤平,于是在第三字应仄而用了平声,这是孤平的拗救,属于“本句自救”。

  3、平平平仄仄

  这种句型可以变通为“平平仄平仄”,即把第三字和第四字的平仄位置互换。

  这种格式在古今的律诗中常见,已经成为一种通行的格式。

  如杜甫五律《月夜》颔联和尾联的出句:

  遥怜小儿女,平平仄平仄

  未解忆长安。仄仄仄平平

  何时倚虚幌,平平仄平仄

  双照泪痕干。○仄仄平平

  又如毛泽东七律《答友人》尾联出句:

  我欲因之梦寥廓,仄仄平平仄平仄

  芙蓉国里尽朝晖,平平仄仄仄平平

  再如毛泽东七律《送瘟神》(其二)尾联出句:

  借问瘟君欲何往?仄仄平平仄平仄

  纸船明烛对天烧。仄平平仄仄平平

  这种格式大都用在尾联的出句,但也并不全然如此,如上举杜甫诗,颔联也用;他的《登岳阳楼》首句“昔闻洞庭水”,也用这种格式。不过,这句的首字“昔”可读平声,因为五言句“平平仄平仄”的第一个字,七言句“仄仄平平仄平仄”的第三个字,必须保持平声,不能变通为仄声。

  4、仄仄仄平平

  这种句型一般只是第一字变通,成为“平仄仄平平”。例句随处可见,不再列举。

  从以上句型平仄格式的变通平看,“二、四、六分明”也不完全准确。上面的一式和二式,第四字的平仄都变了。可以这样概括:五言句第二个字必须分明,第四个字可以上述一、三有变例;七言句第二、四必须分明,第六个字有上述一、三两式变例。

  拗救

  (一)、仄平脚句型(五言:平平仄仄平、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五言第1字、七言第3字必须用平声(此处1、3字不可不论)如用仄声既“拗”,前人谓之“孤平”(除韵脚外,仅一平声。七言首字不论不计)这是诗家大忌。如在该处用了仄声,就必须在本句五言第3字、七言第5字用一平声字作为补偿、补救,称为“孤平拗救”也叫本句自救。如此处理仍属合乎律诗之规定。孤平拗救的句子等于仄平脚句型的“变格”,其格式为(五言:仄平平仄平、七言:仄仄仄平平仄平);

  *在句型(五言:仄仄平平仄 、七言:仄仄平平平仄仄)此句型第4字(或3、4字)用了仄声,拗救时可在对句(下句同一联的)利用“粘对”的形式进行拗救,叫对句相救。但切记不可造成“四连仄”(利用规则第一字不拘平仄的说法);

  *在句型(五言:仄仄平平仄、七言:平平仄仄平平仄)该句型五言第3字、七言第5字用了仄声,称为“半拗”可救可不救。

  *还有一些不常见的拗救方式,基本属于变格句式,习练者可以初步了解一下,避免阅读古人诗词时对其格律产生误解。

  详细举例如下:

  *本句自救

  1、五律句

  (1)平平仄仄平句,一字拗、三字救,成为:仄平平仄平,即前述二式。

  (2)平平平仄仄句,三字拗,四字救,成为:平平仄平仄;但第一字须保持平声,即前述三式。

  2、七律句

  (1)仄仄平平仄仄平句,一字拗,可不救,或救为:平仄仄平平仄平。

  (2)平平仄仄仄平平句,一字拗,可不救,或救为:仄平平仄仄平平。

  (3)仄仄平平平仄仄句,一字拗,可不救,或救为:平仄仄平平仄仄,或平仄平平仄平仄。

  *对句相救

  1、五律句

  (1)平平平仄仄句,出句第一字拗,对句第一字救,成为: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只限于仄拗平救。

  (2)仄仄平平仄句,如第三字拗,对句第三字救,成为: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这种情况属半拗,也可不救。但是如第四字拗,则应对句第三字救,成为: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2、七律句

  五律句前加两字,第一字拗,可不救;以下五字同五律句。

  *本句自救又对句相救

  1、五律句

  仄仄平平仄句,出句拗救为:平仄仄平仄,对句相救为:仄平平仄平。

  2、七律句

  仄仄平平平仄仄,出句一、三字拗救为:平仄仄平平仄仄,对句相救为:仄平平仄仄平平。

  以上所介绍的,只是平仄格式变通和拗救的通用的情况,初学者能掌握上述变通和拗救的方法,对掌握平仄格式,已有较大的回旋余地。还有些不常见的变通,它们很罕见,属于个别变例,不再详述。我们初学者只需要掌握标题(一)的常用的“孤平拗救”就可以了,至于其它拗救方式比较烦琐,习作时最好不涉猎。

  古典诗人的近体诗(律诗和绝句),一般总是合律的。有时看来好像不合律,其实是利用了变通的规则,进行了拗救。读近体诗和学写近体诗,熟悉平仄的变通和拗救,会得到很大的帮助。

  (二)、律句平平脚句型(五言:仄仄仄平平、七言:平平仄仄仄平平)五言第3字、七言第5字忌用平声,否则末尾3个字都是平声“三平调”是律诗之大忌;

  (三)、律句仄仄脚句型(五言:平平平仄仄、七言:仄仄平平平仄仄)五言第3字、七言第5字如用仄声既成“3仄脚”最好也要避免(必要时可以一用)。

  总之,近体诗“律诗”是严格的律诗,除了允许变格和拗救之外,其他地方不得用拗,拗了无救。初学者最好先完全照正格写作(按正格写不会出现拗句的);熟悉后,顺乎造句炼句的需要适当用拗救、变格及其它。

  拗救是诗律给予作者的一定自由,相当于法律的“但书”,是格律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有利于写得畅达,减免“削足试履”之苦。

  *五、七言律句各有一种常用的变格句型、

  1、五言律句仄仄脚:(平)平平仄仄,可变格为平平仄平仄。变格后,仄仄脚变成了平仄脚。如“移舟泊烟渚”(梦浩然《宿建德江》)

  2、七言律句仄仄脚:(仄)仄(平)平平仄仄,可变格为(仄)仄平平仄平仄。如“羌笛何须怨杨柳”“笛”:入声字(王之焕《凉州词》)。

  此变格句型多为唐宋诗人所用。律诗多用在尾联出句,绝句则用于第三句,使通篇严整而有变化,如锦鲤翻波。

  运用变格时,须注意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应用平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9-13
我们知道旧体的诗大体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当然还有乐府诗等),古体诗,亦称“古诗”“古风”。和近体是相对,产生时间较早,每篇句数不拘,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后世所使用的以五七言为多,对仗、平仄、用韵都较自由。
格律诗则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近体诗与格律诗概念不完全相同,格律诗稍广)它的字数、句式、押韵、平仄都有严格要求,下面简略介绍一下:
一、什么是格律诗

格律诗是受字数、声调、押韵、对仗各方面约束的一种诗体,它大体可分为三类:律绝、律诗、排律。

(一)律绝:凡每首以四句组成的今体(区别于古体)诗,叫律绝(入律绝句),分为五言律绝和七言律绝。

(二)律诗:凡每首以八句组成的今体诗叫律诗,分为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

(三)排律:凡每首超过八句的律诗叫排律,它有个特殊的要求,即除首尾两联可以不对仗外,其余各联都得对仗。
二、格律诗的三要素

格律诗的三个基本要素是:诗韵、平仄、对仗。

(一)诗韵:写诗要押韵,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古诗几乎没有不押韵的,只是与今体诗押韵的要求不同。古诗可押平声韵,也可押仄声韵,一首诗中还可以换韵。而今体诗则只能押平声韵。律绝在一、二、四句押韵或在二、四句押韵;律诗则要在一、二、四、六、八句押韵或在二、四、六、八句押韵。
押韵是有严格要求的,必须限用韵书中规定韵部中的字,不能出韵。唐代写诗用的是《广韵》,共206个韵部,分的太细,写诗受到约束。到南宋时,出现了《平水韵》(共107个韵部),清人又减为106韵,称“佩文诗韵”,这便是沿用至今的诗韵。
由于语言的发展变化,《平水韵》已不适合今天读者的需要了,从而出现了中华新韵。1956年出版了《诗韵新编》,这是以北方语言为基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按汉语拼音方案的读音要求制定的新韵书,把106个韵部简化为18个韵部,在每一个韵部中,又按汉语拼音的声调划分为第一声(阴平声)第二声(阳平声)第三声(上声)第四声(去声),把入声字分别列入其中的八个部中,(北京语音已没有入声字了。)第一声、第二声为平声,第三声、第四声为仄声。《诗韵新编》的出现绘格律诗的创作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不过个人认为作格律诗还是用平水韵较好(关于这点各方意见不同,就不赘述了)
(二)诗的平仄:平仄是格律诗中的重要因素,我们讲诗词格律,主要是讲平仄。
在叙述格律诗平仄前,先介绍一诗律术语,即“对和粘”,对,取相对之义,指同一联内对句与出句平仄必须相反相对,即仄对平,平对仄,如
本联上(出)句:平平仄仄平平仄
| | |
本联下(对)句:仄仄平平仄仄平
粘,取粘连、粘附之义,指后联出句与前联对句平仄相同相粘,即平粘平,仄粘仄,如
前联对句:仄仄平平仄仄平
| | |
后联出句:仄仄平平平仄仄
对、粘的主要标志要看五言第二四字,七言第二四六字平仄是否有误,最关键位置的五言
第二字,七言第二四字平仄务必分明,掌握这一规律,再记平仄凡式就方便了
五言绝句的平仄规则:
(1) 首句仄起不入韵式:(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2) 首句仄起入韵式: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3) 首句平起不入韵式:(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4)首句平起入韵式: 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五言律诗的平仄规则:
(1) 首句仄起不入韵式:(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2) 首句仄起入韵式: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3)首句平起不入韵式: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4)首句平起入韵式: 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七言绝句平仄规则:
(1)首句平起入韵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2) 首句平起不入韵式:(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3)首句仄起入韵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4) 首句仄起不入韵式:(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七言律诗平仄规则:
(1)首句平起入韵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2)首句平起不入韵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3)首句仄起入韵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4)首句仄起不入韵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注:仄起式,指首句第二字为仄声;平起式,指首句第二字为平声;(仄)表示可平,(平)表示可仄,平表示韵脚。
(三)诗的对仗:
1、律绝不要求对仗,当然四句中前两句或后两句对仗也可以,四句两联全对仗也行。
2、律诗要求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一首律诗共八句,可分为一、二句首联,三、四句颔联,五、六句颈联,七、八句尾联。八句四联全对仗也可以。
3、排律则除开头两句和结尾两句可以不对仗外,中间各联必须全对仗。
所谓对仗,指的是在同一联里出句和对句的词义成为对偶。也就把同类概念的词义或对立概念的词义按一定对应关系排列起来,例如:“天”对“地”,“雨”对“风”,“日”对“月”,“短”对“长”等。用今天语法术语讲,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代词对代词。另外,在同一联中初句与对句相同位置上的字的平仄要相反,句式结构应有变化。
对仗有许多说法,如“工对”“宽对”“借对”“当句对”“隔句对”“交股对”“互文对”“流水对”等。
三、应注意的问题
(一)押韵最好不用同音字,例如:扉、非、飞。仇、愁、酬。不能在首诗中押韵。
(二)三连平和三连仄问题,即在每一句的末尾三个字不能都是平声,尽量也不要出现三个仄声。
(三)孤平问题,在一句中,若是除末尾一个字是平声外,还只有一个平声字,就是犯孤平了,这是写格律诗的大忌。
(四)关于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清,这是一般概念,有时,三、五必须论,不然就会出现孤平或三连平、三连仄了。二、四、六必须分清,平仄绝不能乱。
以上大体讲了一下格律诗创作所需了解的基本知识,很浅显,主要是为了让初学者作格律诗作参考,当然格律诗的做法只是一种有形的规则,要真正做好诗还是要考虑诗意境、内容、以及描写,感情的真实流露才是做好诗的最关键点,我再次作的讲解仅是为了帮助那些为仙剑辛勤作诗的仙友们能展现出更为完美的作品,相信自己,只要有爱,一切都会变得完美!

参考资料:jx3.bbs.xoyo.com/viewthread.php?tid=29555623

第2个回答  2011-09-13
曹雪芹在《红楼梦》里说的很清楚了,诗首先要有新意,但不必太过注意单句的韵脚什么的,否则太过死板。
相似回答